西关,广州市知名旅游景区之一

阅读: 评论:0

建设背景

西关,明清时地处南海县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由南海县县府直辖,位于今日荔湾区,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朝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当时广州城西面的地区,因明清时地处南海县府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但当时非属广州城),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南海县乃至整个广东省的商贸中心。

古时广州城分属南海县,番禺县管辖。南海管西面大部分地区(图中金黄区域),番禺管东面(图中蓝区域)。

西关位于广城城西外,属南海县部属,由南海县县府直管。

《南海县志》,南海县县城区域图

主要景观

粤剧艺术博物馆

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园林特的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主要承载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等功能,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17万平方米。南岸由基本陈列展厅、主题展厅、剧场、园林景区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陈列展厅面积1900平方米,展线长约318米,包含“源远流长”“红豆飘香”“红船溢彩”“艺海扬帆”四部分,集中展现粤剧的发展历程、粤剧的艺术特、粤剧的组织结构、粤剧在海内外的重要影响力。

园林景区由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组成,以“三雕二塑”(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工艺代表传承人作品为亮点。园林建筑环绕中心晚沙湖,由错落别院声歌、普天乐、梨园钟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堂六组院落空间组成,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与广福戏台及主景假山共同形成一曲起承转合的山水合音。

十三行博物馆

十三行博物馆位于广州文化公园展览中心,2016年9月30日正式对外放。经专家论证,文化公园地块是十三行贸易核心区,分别为商馆区和行外商人聚集区;新的博物馆几乎是原址重建。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随着一艘远航的商船驶入广州十三行而缓缓的进入展馆的每一部分。该博物馆现馆藏文物近1600件(套),常设展览有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和十三行时期文物陈列展。馆中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以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1500多件(套),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其中上百件五常酸枝家具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专项收藏,六百多件从清康熙到现代的广彩瓷器种类齐全。

沙面

沙面以欧式建筑闻名于世,位于广州市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0.3平方公里的鹅蛋形小岛上有大小街巷八条,汇集了上百座集新古典、新巴洛克、券廊式和哥特式风格及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较完整地保留了19世纪英法租界欧陆风情风貌。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伟人的足迹,沙面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华林寺

华林寺位于现今下九路,是一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故旧的禅林宝寺,其前身便是“西来第一人”天竺高僧达摩结草为庐,传经授宝的栖身之地“西来庵”,始建于公元527年,时逢中国佛教鼎盛的南朝时期。到清朝顺治12年,历经千年的禅院早已残破不堪,一位云游至广州的宗符禅师与著名诗人梁佩兰、陈恭尹、程可则等人募款重修寺院,定名华林寺。此后嗣法弟子离行和尚持续了十年的扩展工作,当时范围北起兴华大街、南临下九路、东至新胜街、西靠毓桂坊,占地3万多平方米。庭院、寺庙、禅房、僧房等遍布西来初地一带,极为壮观。及至道光年新修五百罗汉堂以及同治时藏经楼收藏1.3万卷御赐佛经《龙藏》等盛事,更把华林寺推向广州佛教“四大丛林”的地位。

历史沿革

西关,明清时期南海县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由南海县县府直辖,位于今日荔湾区,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清朝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西关是当时广州城西面的地区,因明清时地处南海县府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但当时非属广州城。

兴起

清代初期,西关仅仅是南海县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后来,随着十三行的设立,西关迅速崛起,那个年代的南海,广州,乃至广东省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南海县西关,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还有西关南端的“沙面”,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

广州清初所产棉花,以轻暖出名,号“广花”;“广之线纱”,于十三行之财富积累也有助推。由于本埠棉布价廉物美于英国布,出口甚多。在巨大利益驱使下,棉花来料加工迅速兴起,西关农田被大量开发,修筑厂房街道,锦华、经纶、麻纱等地方便于此时期出现。广州纺织业带之形成,带动了印染、机具、浆缎、制衣、制帽、鞋袜、绒线等行业的兴盛。下西关涌郊区也被发展为高尚住宅区,业主有不少是因纺织业大旺而获益的洋行买办。西关在当时有所谓“八桥之盛”(汇源、蓬莱、三圣、志喜、永宁、牛乳、大观和德兴)。

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1757年,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通过十三行,中国向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口丝绸、瓷器等,维持了100年以上的贸易顺差地位,其结果是全球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十三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衰落

到了近代,国势已衰,十三行商馆也历尽了繁荣与沧桑。由中英贸易冲突而引发的战争,以中国战败而结束。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取消广州行商垄断外贸的特权。1856年,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广州十三行从此消失于商业舞台,其在经营对外贸易上独领风骚的辉煌遂成为历史,国际贸易的中心逐渐被上海、香港所取代。但因它邻近港澳,中国商人便从西关率先迈向国际,一些富商到港澳殖民地与洋人合作。别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荣和现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祥地就在西关。

到了民国,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广州虽然曾经有过黄花岗的反清起义,推翻清政府的时候,广州的反应却相当的和平,几个文人在谘议局前宣布一下独立就了事,因为广东的大都督和它的军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民国以后的军政府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得十分频繁,广州人侍候不断更换的新政府,就如跟着不断改嫁的娘亲,去侍候不同的父亲。西关的商人,不能再忍受这些走马灯政府的敲柞,于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联络,在其支持下,学习香港业界的做法成立武装组织,史称商团。

广州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便处处不卖军政府的账,有时商团还强过军政府军,政府的粮饷难以为继。到了孙中山在广州当非常大的总统时,商会和商团甚至发动叛乱,和孙中山作对。据史料记载,当年叛乱的商团在太平路搭起坚实的围栏,从南到北,把广州分成两边,甚至请出英国人来威赫孙中山。但是,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数广东人的拥护,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团的叛乱。商团的失败令商人武装解体,原来的商会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起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到了民国十七年,经济曾有过几年复兴,但无法恢复先前的阵势。随后八年抗战,广州的经济还频临崩溃。

现今规划

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在答复民革广州市委员会的有关提案中透露,《西关传统街区与荔湾区风情保护规划》已经规划部门审批通过,规划首次划定了“西关”的范围: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纳入陈家祠,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围合成536公顷的区域。专家认为,该范围基本涵盖了西关旧城区域,包含了西关主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建筑特

陈家祠

西关地区的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是公认的广府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杰作。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广府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陈家祠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工艺的高超技艺。其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墀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陈家祠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在广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活动中,陈家祠以“古祠留芳”名列羊城新八景之一。

镬耳屋

镬耳屋是珠三角传统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屋子的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西关现存的镬耳屋有锦纶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锦纶会馆,是旧广州纺织业(即锦纶行)的老板们聚会议事的场所,它见证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广州唯一幸存的行业会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会馆坐北朝南,该馆现存主体面积700平方米,结构为三路三进的广府祠堂式建筑,其石刻、木雕及陶塑、灰塑,体现了岭南广府建筑的灵动和秀丽,馆内还存有碑记,记录着会馆的历史。1920年,当时国民政府要将会馆收入公产,孙中山先生获悉后,立即作出批示要“永远保留”。

1997年它被广州市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建设康王路时,为保护这座古建筑,对其进行了整体平移。2012年,锦纶会馆改造为广州丝织行业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内容分为7大块,其中,锦纶往事主要介绍锦纶会馆历史上六次建设;锦纶辉煌主要介绍秦汉以来2200多年广州丝织行业的发展简史;丝织贸易介绍秦汉以来2200多年以广州为中心的丝织品贸易的发展历史;锦纶贤萃主要介绍张骞、卢媚娘、陈启源等丝织行业的名人史迹;丝织蕴梦介绍香云纱的制作工艺,并展示香云纱服饰;广绣溢彩介绍广州传统的刺绣工艺以及广绣国家级工艺大师陈少芳的作品;惊天平移主要介绍为了保护锦纶会馆广州市对锦纶会馆的平移工程。

岭南园林

西关地区的岭南园林历史悠久,历史上构筑于荔枝湾内的园林建筑如南汉王朝花园,“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昌华苑,明代兵部右侍郎黄衷的晚景园等。到了清代,又相继出现了广州绅士丘熙的唐荔园(虬珠园),蔡廷蕙的环翠园,以及清末民初的荔香园。而其中最为著名、最大的私家园林则是广州富商潘仕成建于道光年间的海山仙馆,今天的荔湾湖公园就是原“海山仙馆”的一部分。范围大致在荔湾湖一带,南至蓬莱路,北至泮塘,东至小画舫斋,西至珠江边这一范围之内,面积数百亩。清代学者陈澧在《荔湾话别图序》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当年荔枝湾的湖光水、亭台楼阁的优美风景:“晨出永清门,乘紫洞艇,抵荔枝湾,泊海山仙馆,入门,步长廊,坐池上之堂。”

海山仙馆是一座艺术园林建筑,馆内培阜为小山,山上松柏苍郁,登山石级,曲折迂回。山旁有一湖,广逾百亩,与珠江水相通,隆冬不涸,可以泛舟。湖面有游船一艘,名日:苏何,供游湖用。湖中植荷、藕等水生花卉。湖旁有大殿一座,回廊曲径,雕梁画栋,离大殿十数步外湖中水面,满植荷花,上有戏台一座。当台上唱戏、奏乐时,歌、舞声经水面反射,飘渺回环,倍添类韵。大殿之西有一水榭,与大殿有小桥相通,为舟形,轩窗四开,视界空阔,六月暑天,荷花香发,清风徐来,使人顿忘炎暑。馆内回廊曲径,环绕数百步,壁中遍嵌石刻,皆晋、唐以末名迹和当代名流翰墨。园内花果繁茂,以荔枝为主。 潘仕成晚年因盐业亏累终至破产,海山仙馆以及极大的宅第等财产被抄没入官。最终,海山仙馆被官府以形式出售,中奖者将其拆料变卖,一代名园从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西关大屋

西关的特便是西关大屋,是清末广州商贾富绅的居所。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们七夕拜月(拜七)等用。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在鼎盛时期有800多间,现在尚存不足10间。广州还有很多趟栊门、青砖石脚的西关民居,但这不代表就是西关大屋。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文塔

文塔荔枝湾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是广州市区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文塔。此塔的建筑年代未见文字记载,文物专家推断它是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的建筑,至今约400年历史。文塔内供奉文曲星,也就是“魁星”,文塔就是魁星右手所握朱笔的象征。文塔坐南朝北,为六角两层楼阁式砖塔,攒尖顶,高约13.6米,宝顶为高达2米的陶塑葫芦,外形似文笔,青砖石脚,檐口均设素胎瓦当和滴水,窗花装饰朴实精巧,用白缮土制成,首层门头和二层楼窗顶分别嵌有“南轴”和“云津阁”楷书大字的石刻。文塔位于西关上支涌畔,位居水口,乃西关、泮塘水门之华表,也是当时荔枝湾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这里曾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附近出土刻有“古之花坞”的石匾一块,还有半副刻有“祀崇花坞乐平康”的石联,如今保存完好。

仁威庙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字。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仁威庙取“仁威并施”之意,是现存广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它以其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岭南古建筑艺术著称,曾被誉为“桂殿兰宫”。庙宇建筑庄严古朴、富有鲜明的岭南传统古建筑工艺特,是广州明清建筑风格的代表,也是广州市目前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的道教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物和道教文化价值。整座庙宇坐北朝南,深五进,尚保留有碑记20多块。1993年8月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单位。

骑楼

骑楼最早起源于十八世纪后半期的印度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地方,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也使用这种外廊结构的建筑,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传入中国华南地区后开始称为“骑楼”。1918年,广州政府掀起拆城墙运动,西关商人的西关大屋被大量拆除,同时把土地分级出售,鼓励兴建骑楼取而代之。20世纪30年代初,政府重点划定广州三个商业区,上下九便是其中之一。上下九被扩筑成宽17米的马路并兴建骑楼,逐渐形成了商业街。

竹筒屋

竹筒屋也是民国初期出现的一种民居。这种房屋的特点是开间小,进深大。门口向街的宽度只有三米,进深常达十二米,由前至后排列成多间房间,形状如竹筒。竹筒屋大多进门只有一个厅,宽不过四五米,厅里最主要的摆设是祖宗牌位,厅后一个小小的房间,又称头房,房后是天井,天井之后是二厅,二厅之后又有二房,面积也不大,二厅有楼梯通往二、三楼。竹筒屋最大的问题是采光。整栋建筑狭小细长,几乎没有外窗,全靠天井通风采光,就算大白天进去,也很阴暗。

泮塘一角

泮塘在西关,即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

泮塘一角据说有一个传说: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这里另外有一段古。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西关

文化活动

一杯红茶、一个壁炉、一栋洋房、一个侨归东山少爷的典型生活。

一盆兰花、一笼画眉、一手厨艺、一个地道西关小(即富家小)的精致态度。

广州有句俗谚,“东山少爷,西关小”,意思是说,东山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出入多是官家子弟,势焰薰天,盛气凌人;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这个社会的两条腿。

在那个年代,还是很讲求门户之见的,西关的小看上的多是东山的少爷,东山的少爷泡的也多是西关的小,他们约会的去处多是珠江桥畔,拍拖啊拍拖,一直到了今天,人们都忘不了他们间爱情的那些影像。

相关人物

西关是近代最繁华的人口聚居区之一,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他们使南粤岭南文化大放异彩。有据可查曾居住于西关或于西关发展事业的有兼负医家武术家一身的名医霍耀池,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书画名家李文田和李曲斋等等。另外,家喻户晓的南海人(今荔湾区人)工程铁道专家詹天佑的祖居和武打巨星李小龙亦坐落于西关地区。

清代,上下九是十三行豪商巨贾的私家园林。下九甫,即今荔湾广场一带,原有梁京兆第大宅子,每座三四进,延绵百米,为十三行行商梁经国的府邸,俗称下九梁。近代以来,这里走出了梁经国、梁纶枢、梁同新、梁肇煌、梁庆桂、梁广照、梁方仲、梁嘉彬、梁承邺七代名人,演绎了行商后代由商而仕而儒的时代变迁。

西关风情

西关风情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碰撞出来的是火花也好,是血泪也好,都会给这个城市带来大喜大悲,衍生出来的不论好事坏事,都会不同凡响。

西关就西关而言,没有富贵就没有风情。当年一些西关商人曾经“富可敌国”,虽未封侯,但他们奢华的生活有过于王侯之家。但是,传统的封建制度,社会等级分明,生意人历来被统治阶级和士人所看不起,即使经商致富,社会上也视其“为富不仁”。到了清朝后期,西风东渐,新兴的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一起,逐渐形成力量,加上晚清可以用钱买官,富裕的生意人都捐个候补知县或候补道台,于是有了社会地位。从此,西关的富人便一反传统富家的谦和、惜福的姿态,在社会生活中处处表现出乖戾与张扬。可惜西关风情有文字记载的不多,它的故事多为坊间传播,又因为这些风情常常表现出腐化和铺张,所以流传下来的事迹也多带诟病和讥讽。

富家婢仆

传统的封建社会只有士大夫阶级才可蓄奴养仆,但西关商人致富之后,突破封建传统的制约,大量蓄养婢奴。据资料介绍,一些富商“十口之家,婢奴过百”,而且奴仆名目繁多等级分明。仆就有:管家、账房、门房、护院、花王、杂役和轿夫等;女奴仆有:妈、、佣嫂、住年妹和婢女。这一众的奴仆各有职责,侍候着贵族家庭的不同成员。

奢华生活

富商豪门除了家中几个主要男性在社会经商赚钱之外,其它家庭成员都无所事事,不是在家中争权争利、争风吃醋,就是在社会上惹事生非。为了张场富家的声势,他们常常无事事,小事办成大事,大的家事办向社会。因此,西关的富家,一年到头都有喜事,老太爷、老太太、大少爷、大少奶、少爷、小等等一家老少的生日都是这些富家摆排场显富贵的节目。至于婚嫁丧葬更是办向社会的大题目了。所以,尽管一些富家有上百的奴仆,但一旦家里有事,还得在社会上大量雇请帮佣。西关富家隆重的家事常年不断,因而社会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队伍。

1.最重要的是操办宴会的队伍。

2.哭丧专业队。

3.替富人办喜庆的礼仪专业队。

西关童谣

西关童谣

西关以往有好多有趣的童谣,但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都被人遗忘了,很是可惜,所以我就贴一些出来,等那些对西关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不至于有遗憾的地方。读的时候记得要用广州话读啊。

咬蔗须:

咬蔗须,要睇毛,短毛输,长毛赢,冇毛唔算数。

斗柑:

“篾”开柑,数柑核,边个核多就边个赢,唔准手赖就咁缩骨。

拍大髀:

鸡公榄拍大髀,唱山歌,人人话我冇老婆,嘀起心肝娶返个,有钱娶个娇娇女,冇钱娶个豆皮婆,豆皮婆,食饭食得多,屙屎屙两箩,屙尿冲大海,屙屁打铜锣。

凼凼转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

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猜呈沉:

呈沉剪,呈沉包,呈沉糯米叉烧包。老鼠唔食香口胶,要食豆沙包。

伏垒垒:

一就预备,二就垒埋,三就开盘,四就嚟到,彭到算数。

捉大贼:

点指兵兵,点指贼贼,点着谁人做大兵,点着谁人做大贼。

估手指:

估手指,要估中,边个唔中,就唔中用,裤浪底见个窿。

点虫虫:

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个细蚊公。

骑牛牛:

骑牛牛,牛牛走,牛牛响前咪回头,若然回头就打箩柚。

打波子:

大眼鸡,咸鱼头,你屙尿,唔洗手。

咕碌咕碌:

咕碌咕碌一,咕碌咕碌二,咕碌咕碌三,准备开炮打敌人!

跳橡筋:

董存瑞,十八岁,为国牺牲炸堡垒,炸到堡垒咯咯脆,全国人民流眼泪。

碌铜仙:

碌铜仙,打铜钱,全凭眼界手出变,叮响铜钱畀个仙。

打泥炮:

打泥炮,泥炮响,唔使揸上战场。

飞麻鹰:

折纸机,麻鹰飞,飞来飞去唔落地,麻鹰有条尾。

踩脚趾:

箍盆咚啄,酸姜,你阿嬷,缠脚娘。

趿跛跛:

趿跛跛,跳跳脚,咚咚咚,上跳下跳似麻雀。

撞跛脚:

趿跛跛,跛佐蹄,无米煮,煮泥沙,无屋住,住楼梯,楼梯有只鬼,吓到你钻落床下底。

顶手掌:

伸长手,顶手掌,死人都要顶硬上,依牙崩哨就猫噉样。

劈友:

劈友,劈友,快啲走,走得快,好世界,走得摸,冇鼻哥。

斗远:

斗远掟石头,因住咪甩手,石头最无眼,掟亲唔好眼泪流。

掟砖头:

掟砖头,斗大嚿,一掟掟到西门口,溅起浪花抛浪头。

捞鱼仔:

花手巾,真引人,基边捞鱼好过瘾,一兜一条好手运,千祈唔好踎到你头晕。

黐塘尾(蜻蜓)

黐塘尾,塘尾飞,飞到菜田基,田基有条蛇,吓亲你两仔爷。

煮饭仔:

煮饭仔仔先落米,风炉透火柴对齐,千祈唔好咁拿西,我哋系细蚊仔。

打马仔:

一人骑角马,两人骑猪乸,三步要埋头,撞到面就打。

斗辣椒:

红辣椒,绿辣椒,平时你镲嘴藐藐,今日你无胆同我撩。

放:

鬼叫你咁贪心,闻咗我个屁,索入咗个鼻,我要你赔返二两四。

味水底:

味水底,摸泥沙,摸到泥沙当金龟,摸唔到系契弟。

钻台底:

陈德贵,住得矮,床下底有只鬼,吓到佢钻台底。

扯大缆:

一二三,三二一,肥婆跳舞顶第一!

“雪”滑梯:

细蚊仔,雪滑梯,因住跌落嚟,咪学陈德贵,成日流鼻涕,

跌亲个箩柚唔好睇。

挑夫吮田螺过天梯:

过天梯,虾矮仔,人在云东过到西,唔怕米贵就最怕矮。

做大戏:

黑面李逵,红面关公,三国水浒乱晒龙,打败清兵系英雄。

弹象棋:

打棋子,靠眼屎,全凭眼界靠本事,唔好睇错认够屎。

画乌龟:

乞儿仔,画乌龟,一人一笔咪乱嚟,最后嗰个人衰仔!

西关由来:

很多城市都有“西关”的地名。此地名是与古城有关。据《新华字典》解释:“城关:指城外靠近城门一带的地区。”从明代起,广州古城西部城墙是沿今人民路一带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湾区一带就被称为“西关”。从明代起,就有不少见于官方文书、民间文学作品的有关西关的记述。如罗元焕的《粤台征雅录》记述:“羊城西郊外,其地统名西园,即俗称西关也。”清代,军队派驻西关之驻地称为“西关汛”。《南海县志》更明确记述:“太平门外率称西关。”在清代、民国时期,严格的西关定义只是指上西关(今金花、龙津街一带纺织工业区)和下西关(今上下九、十八甫、杨巷、十三行一带的繁华商业区及西关大屋住宅区),不包括西村、泮塘、南岸一带当时尚是农村的地区。但今日西关的延伸涵义已可包括整个荔湾区。

神话传说

白鹅潭

白鹅潭位于荔湾区西南部。相传明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领导珠江三角洲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州克,屡战屡胜。当战船抵达今日白鹅潭时,江面忽然出现一只白鹅,引领起义军的战船迅速前进,直捣广州城。后来起义军遭到明王朝的镇压,黄萧养部兵败退到白鹅潭边,正当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万分危急之时,白鹅再次突然从江心游来伸颈拍翅,背起黄萧养飞一般地向江中游去,直至消失。从此,这个地方留下白鹅潭这个美丽的名字。

石狮怒吼

坐落在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是广东著名的古建筑,祠门两旁各有一只大石狮,狮口含有一个可转动的石球。相传清光绪年间,陈家祠福建一带还有水塘和洼池。有一年大水成灾,水位不断升高,眼看老百姓就屋倒人亡。深夜,祠门的石狮发出一声怒吼,第二天早上大水便全部退出。从此以后,陈家祠一带再没有发生过大水。百姓都说石狮把大水喝光了,于是把石狮奉为圣狮,说有吉祥如意之兆云。

洞神坊

龙津东路附近有条街,名叫洞神坊。传说清代这里居住着一个秀才叫陈廷昭,娶妻麦氏,很贤惠。廷昭因为屡试不中,整天闷闷不乐。一日,麦氏梦见一老人,老人告诉她把孩子生下来后日子就好过了,并吩咐多行善事。不久麦氏果然诞下一子,性爱静且聪明,遂取名懂神,意即领会神的意思。后来,廷昭去世,懂神亦长大成人上京赴考高中。从此,麦氏夏天施扇施茶,冬天赠衣赠被,邻里都称麦氏为善人。有一晚,麦氏再次梦见那老人,老人传授了一条颈病的秘方,母子俩依方配制膏药,治愈了不少病人。懂神去世后,人们传说他成了仙。

注:为纪念懂神母子曾做的善事,就把他居住过的地方称为洞神坊(洞为懂的谐音)

支机石

清末民初,上西关地区(今龙津路以北一带)聚集了大量丝织业机房。机房的织机下面挖有小坑,悬挂支机石。相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有一天乘坐仙槎到达月宫,看见月宫天机七妹在织天衣云锦,溢彩流光,绚丽夺目,为世间所未见,于是向仙女求教秘诀。分别前,仙女拿出一块支机石赠予张骞,并说有了这块支撑织机的宝石,什么绫罗绸缎都能随心所欲地织出来。张骞非常感激,把它带回民间。从此,人间也能织出美丽的云锦了,有七彩锦、金银线锦……五彩缤纷,华丽动人,于是张骞被机房奉为祖师爷,织机下悬挂机石也逐渐成为了传统了。

李文田

李文田在清代曾任工部右侍郎等职,他中探花之前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清咸丰九年(1859),李文田上京赴试,在北京的关帝庙内拜神求签。签语云名在孙山外,遂以为是个不好的兆头,终日无精打采。同行的另一个广东人忙问其故,李答:我求了一支'名在孙山外'的签,想必今科落第无疑了。那人哈哈大笑,名在孙山外,说不定姓孙的中在你前面,你又何必发愁呢?殿试的结果状元为孙家鼐,榜眼为孙念祖,李文田中的是探花,恰巧是名在孙山外了。

歌曲西关

以广州最后一位西关小梁女士十八岁前的一段情感故事展开,带出广州特的西关文化。

演唱者:陈艺鹏

作词:黄晓亮黄荣章

歌词:

初春的暗雨潇潇敲打窗楹

独坐孤庭,信手弄香凝

南憩的飞雁遥遥悠悠北去

日落石街曲寂

她放了发髻

驻步那里

镂空的酸枝窗前绕花絮(注:“酸枝”是西关的特木料,用于做桌椅门窗等家具。)

手中轻丝衣是谁新衣

空对着咫尺天窗叹息(注:“天窗”是屋顶透光的小小玻璃瓦)

岁过乞巧青春去(注:“乞巧节”是西关传统节日,延续到现在)

玉琵琶一曲唱罢却没有人听

清风也不解风情地扬长而去

她带走的香气,不知哪里去

翻开了诗卷又徒添悲意

萋萋的泪水冲淡了粉黛眉宇

纵玉光宝气却无人能同悲喜

她守着嫁衣韶华东去

趟栊横木里怎能够深锁得住愁千缕

影视作品

电视剧《风雨西关》

风雨西关是一出反映在民国末期那充满动荡和巨变的时代里西关四个青年的不同命运的电视连续剧,故事地点选在了那个年代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广州里最具有地方特的西关,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反映了一代年轻人在那个时代的迷茫和选择。2005年上映,孙俪、陈坤主演。

名言

旧时有如下一段诗描述西关:

出门见摆满街头,有人叫卖四巷走,求神拜佛与占卦,五花八门无不有。

由此可窥过去西关之繁盛。

本文发布于:2022-12-06 01:2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3/98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西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