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建筑的主要特征

阅读: 评论:0

Vol.40/No.20/Westleather 论可持续建筑的主要特征
高云庭
(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摘要:本丈从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功能指向和空间意象出发,结合系统理论、生态理论与当代绿丈化,探索了设计能够在
人、自然、社会三个维度所赋予建筑的可持续属性,进而分析了可持续建筑与其他类型建筑的区别,并就可持续建筑的主要特征
进行概括和阐述•了。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3
1有机整体性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强调协调的整体发展观,可持续建筑在生态与情感、技术与文化、功能与经济、自
然与社会、现状与发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机的、协调的整体性,前文已详述。可持续设计也将生态学作为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自然会表现为可持续建筑较为显著的一个整体性特征,从内部各要素、本体与外物、微观至宏观、现在到未来等各个视角都可观见出有机、整体、协同的属性,它主要指涉建筑本体、建筑内空间、建筑外环境与自然环境四个对象之间交互的三层有机整体关系。
其一,建筑及其环境与自然环境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正如生态设计先驱赖特所指出的,建筑及其环境应同所在的场所环境、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自然环境和场地环境因素,如地理因素、气候因素、场地条件等,与建筑及其环境,如湿度、温度、空气品质等,它们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影响,建筑如何顺应自然环境并且不破坏自然环境,这是设计师是非关注的问题。建筑及其环境作为整体大环境的一部分,是与之相互融生的,作为地球生态链中的一环,它是与其他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
其二,建筑本体与室内外环境是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室内外环境的使用品质和人的感受是可持续建筑本体的最终落脚点,正如布鲁诺塞维(BrunoZevi)所说:“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多数可持续建筑的绝大部分意义,或者说是根本意义就在于室内空间环境,如设计师的可持续策略和技术手段,会尽可能在人体工学特性、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照明条件、室内防噪性能、室内温湿度等方面,使环境物理条件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影响减到最小。设计不佳的建筑本体往往会引起双向的连锁破坏反应,
如保温墙存在冷桥,室内的热空气会在冷桥表面产生结露,这便使墙体受潮产生霉变,进而又污染室内空气品质。
其三,建筑诸要素之间是有机协调的整体关系。建筑各指标、因素、设备、实体是相互关联、极其复杂的,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作用的整体联系,建筑的功能和意义是所有这些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如风压通风、烟囱效应、玻璃暖房、绿植物综合效果决定温湿度,捕风塔、地域传统、文化经济之间的多重关联,遮阳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导致室内自然采光的减少或不足。它们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点状结构,而是呈现出一种彼此紧密联系的网状结构,当处理具体问题时很少出现只需解决某一因素就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情况,建筑的可持续属性往往是诸要素共同形响的结果。
2系统半闭性
自然生态系统是完全开放式的,各个子生态系统相互融通,它们之间的物质、能最、信息流通是基本上没有障碍。建筑及其环境构成的系统与它所处的子生态系统以及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建筑这个自组织演化系统中,大部分自然要素是墙壁、屋顶、地面、陈设物、设备等,这个系统主要由几何形的人工硬质封闭界面围合而成,不论它的开敞性多强,它都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特征。在建筑环境生态系统中所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往往无法自行分解或循环利用,只能通过人工或借助技术手段解决,或排放于系统之外再做处理,这种自然子生态系统所不存在的低下的自身免
疫能力,也反映出其系统的封闭性。建筑生态系统的封闭性是人工环境可控性的表现,是可持续建筑以人为本的必然结果,这样才能将外部的不利影响因素阻隔在建筑之外。不具有封闭性的可持续建筑,可以做到完全与自然融生和100%的生态环保,但它很难成为一个"为了人”的建筑,这样的建筑系统是没有意义的。
大多数建成后的可持续建筑,在保证必要的私密性前提下,都会尽量做到对公众开放,而行使其社会教育功能,这是可持续建筑为人所可看可感知的开放性。尽管可持续建筑是一个处于微观层次的独立系统.但它的存在和运行髙度依赖于环境而使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基于系统论的等价原理,可持续建筑对自然、社会、人三个面向的物质、能量、信息要素的输入输出的组合形式是非线性非程式化的,这种高度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不同的输入和不同的系统结构达到同样的目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持续建筑系统涉及的因素十分广泛。建筑及其环境系统不仅本身有着皮、肉、脏腑的紧密关联,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开放性,它作为大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还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信息交流和物质能量交换,有时这种交互关系是实时的。可持续建筑系统因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基于人文视域的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6WQNCX153)成果之一;本文为广东白云学院"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科研平台项目(项目编号:244031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高云庭(1986-),男,硕士,讲师,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可持续设计研究、艺术学理论研究。
95
g Ml THEORIES AND RESEARCH
理论与飜究
“可持续”的深广含义,在设计初期便会开放性地吸纳社会各领域的意见诉求,其结果也必然是它与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审美、相关者利益等产生密切的关系,呈现出多向开放、接纳融合、价值承载、意义输出、反向影响的属性特征。
3动态适应性
可持续建筑是为了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具有广泛的多层次的适应性。建筑的可持续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条件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所处空间大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与之相互协调、适应的特性。可持续建筑在空间维度上的动态适应性,是地域传统建筑在今天依然在可持续性方面具有旺盛生命活力的重要原因。学者们从建筑学的角度将全球气候考虑为干热气候区、湿热气候区、寒冷气候区、温和气
候区。全球的沿海地区、沙漠地区、高原地区、森林地区等都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设计中会尽最适应所处环境的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貌以及生物落等自然环境因素,做到最小化的生态与环境扰动。不同地区有自己所属的不同文化圈,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也不一样。每个建筑所处的地域空间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民俗风尚、经济状况、适宜技术、独特文化等社会及文化背最,设计中同样也会尽量顺应和回应当地的生活模式、社会习惯、文化传统、经济技术等社会环境条件。可持续建筑就是综合兼顾上述这些复杂因素的最佳结果呈现,它以一种分布式的适应方式满足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多重功能要求。
图3室内墙体可以自由移动,根据不同的入驻者的需求,做非常灵活的平面布局,满足艺术画廊、展厅、音乐工作室、文化交流沙龙等的独立空间功能C 可持续建筑设计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和不同需求会有随时间变化的灵活策略,这一特征对于公共建筑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如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就是个典型案例(图3)。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建筑的使用性质也会随时发生变化,一座建筑物,也许今天还是一座仓库,明天就会是一座现代化办公楼;也许今天还是一座被废弃的旧工厂,但明天就会是一所艺术家的工作室。就可持续建筑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适应性解读,可借用密斯・凡德罗关于“全面空间”概念的解释,结构难改,空间易变;主体难动,内部易易,让空间布置追随需求,用功能配置定义建筑空间,这种以结构的不变来应功能的万变的做法所产生的“全面空间”的动态适应性,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可持续设计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工业建筑和展览建筑中。即使是在
人员构成相对稳定的住宅建筑中,这种动态适应性也可以做的非常好。家庭人员情况会随着小孩的出生、老人的故去、后代长大后的独立成户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对建筑空间需求的变化。现代人的家庭生活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家庭成员结构的稳定性减弱,家不只是一个居住空间,也是工作、交友、娱乐的重要场所。上海近年来出现了组合集装箱房,其内部空间可以灵活变换,自由组织出多种功能空间,这正说明了今天的可持续住宅建筑在功能的动态适应方面可以表现出良好的特性。
4价值多元性
可持续建筑是由许多子系统、因素、层次、结构组成的,它追求与人有关的所有要素的并存、协调、平衡、和谐、互荣,强调的是一种共生的哲学。③可持续建筑的价值显现是全面而丰富的,在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人文情感、历史文化、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它的价值辐射域。它具有生态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生产价值、历史价值、理性价值、情感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等等。这些价值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本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内涵的,也有外延的;既有独立的,也有交互的;既有长久的,也有即时的;既有当下的,也有未来的,它们便是可持续建筑的意义系统,正是它们共同璇造了可持续建筑在当代的重要性。
可持续建筑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价值出发点,在场地局部环境范围内,可以在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物理环境品质等方面全方位地产出环境正效应,对于整个自然环境而言,也是有一个有意义的价值输
出系统,帮助自然恢复生态平衡,重璇大自然本身的复合价值。建筑的可持续性是不压抑人的(合理)欲望的可持续,这必然使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属人的价值。低成本、高效率;不能经济自足的可持续建筑是不可长久的;让传统建筑经久弥新,成为未来历史的标杆;建筑环境促进人的交流、人际和谐、社区安全、社会公平;有情感、抚慰人的空间场;理解人、关怀人的适应性功能;环境的可持续教育作用;生产型花园;自然趣味的审美意境等等,这些切实而具体的可持续建筑的价值和意义,都可以被真实的看到、体验到。
图4南非建筑师porky hefer在纳米比亚设计的“鸟巢”住宅是一个与当地手艺劳工一起完成的有机小屋,砖和钢都是现场手工制作的,用赞比西河岸边的芦苇制成茅草提供天然隔热,用本土传统风格和材料制造了所有物件,这个建筑巧妙地运用传统技术和材料创造出多元价值。
96
Vol.40/No.20/Westleather
可持续建筑输出的多元价值是叠合的、共生的、有序的、相互干预的复杂关系,其诸多价值的产生和转变是有内在联系的,是具有自组织衍生性的。例如,传统低技术和材料的运用,不仅减小环境扰动,而且经济成本也很低廉,同时还可为当地劳工创造就业机会,进而活化了传统技艺以及本土文化,也带给当地人某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图4)又如,许多典型的可持续建筑因其明显的可持续表征和自然的整体环境,成为了旅游景点,这样便为当地创造了经济价值,带动了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当地的文化价值,同时身在其中的观者也经历了一次可持续教育和环境美育。
5自然审美性
可持续建筑设计不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对形式美的表现必然有某种功能、服务或意义的必要性依据。设计美学崇尚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结合,崇尚自然而然的本然审美状态,追求精神文化与生命情感在呈现过程中人与物的同构与超越,从而将人带入审美意境,最终帮助人企及诗意地栖居,这是可持续建筑的一种审美理想。④一座可持续建筑与环境最和谐时,所应具有的功能都完备时,效率最大化时,价值最多元时,便可以说这座建筑已最为接近元初的样貌、葆真的状态,这种条件下自然呈现出的形态和气氛便是自然美一可持续建筑所独有的一种宏大的艺术表达和审美体现。它是自然界中最高境界的美,是最为使人舒适的审美感受,所谓的生态美、环境美、形式美、功能美、地域美、文化美、人伦美、情感美、和谐美等等,归根结底而言,它们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借助设计策略和技术达到功能、服务、意义的最大输出,便产生了一种存在状态的美,它是一种内在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只有当我们完全理解了建筑体、构件、系统、环境与功能、服务、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才会欣赏到可持续建筑本然状态的自然流露的美。例如,日本卫生间的墙角大多是做弧形连接,⑤当我们了解到这种做法可以有效防止空气污染时,这个空间便会产生环境美感;我国当代的徽派建筑的两侧依然设有高高的墙,当我们理解了这历来是为了防火和彰显社会地位时,便很自然地接收到了形式和意蕴的文化美感;某些高技术构件和结构看似并不与建筑相和谐,当认识到这种做法可降低造价,同时也符合现代性和时尚感审美心理需求时,形象之艺术美感便油然而生。满足功能、服务、意义是可持续建筑及其环境的必要条件,这种空间形态和环境意向本身在其审美价值内显的建构上必然呈现出恰到好处的适宜性,给予人的是富有内涵的自然美感受。
饱含自然生态气息的形态美和环境美是可持续建筑的一种特殊的美学形象表现。自然界中近乎完美的动物、植物、地质甚至水流等等各种结构和形态是高效用能、节约资源、信息处理的典范形式,可持续建筑会尽可能地对这些有机形式加以模仿和效法,以获得良好的建筑及环境性能;生态材料强调少加工和天然性的特征使之在泽、肌理、质地、形式的感观上赋有优于现代工业材料的自然生态之美感;配置绿植物、设置室内或内外相连的水体、把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等等。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建筑的一些空间实体形式往往不拘泥于纯几何语汇,通过直接写照或形态隐喻的手法,生动栩栩之意味的建筑形态会体现出造型的自然美感,空间场也会透露出大自然的环境意向和审美感受。
6结语
可持续建筑设计在“自然一建筑一人”的宏观视野下,尊重场地环境与气候特征,全面考虑建筑本体、空间环境与整个大环境的多重关系,借助新兴的和传统的主被动式可持续技术手段,追求风、光、热、声、水等建筑物理环境与微气候的适宜性与健康舒适性,用最小的物质能源投入寻求人、建筑与自然的互动共生。注重建筑功能多样性与个性的融合,延续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减少建筑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需求,以建筑为载体,兼顾环境、人、风土文化与社会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建筑及其环境促进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永续发展的目标。用可持续方法完成的建筑具有因地制宜、环境敏感、科学理性、文化感性、内在美蕴等综合品质,使它表现出优越于以往各种类型建筑(从原始建筑到绿建筑)的独特的进步性特征。
注释:
①文化人类学家用文化分布的概念“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描
述了五大人类文明范畴,即世界五大文化圈:拉丁文化圈(西方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南亚丈化圈)、东正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②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提出著名的“全面空间”概
念,他认为:“房屋的用途一直在变,但把它拆掉我们负担不起,因此我们把沙利文的口号'形式追随功能'颠倒过来,即建造一个实用和经济的空间,在里面我们配置功能。”
③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将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结
合,在建筑设计领域提出共生思想,它包括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提倡将文化、历史、技术、自然、社会等元素融入建筑,相互支持,和谐交融,多元共生。
④在可持统建筑美学中,审美性是依附于功能的,目前的技术条
件几乎无法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100%可持续的建筑,只有当建筑完完全全地达到了可持续性时,才能进一步考虑建筑是否可以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本然审美状态,它目前还只能是一种审美理想。
⑤这种连接做法是为了防止墙缝里藏污纳垢,产生空气污染,我
国飞机、轮船和高铁上的卫生间也都是这种处理方法,目前我国正在将这种做法从交通工具向建筑转移并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夏云.生态可持续建筑(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13.
[2]吴良镐.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97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00:1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158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环境   价值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