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儿童游戏本质探析

阅读: 评论:0

第36卷第6期(2020)河西学院学报Vol.36No.6(2020)
(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张掖734000)
郭学毅
摘要:诸多儿童游戏理论的研究方法是还原论和分析性思维,其把儿童游戏整体的本质等
同于儿童游戏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征。就儿童游戏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整体活动,从生成整体论角度更能完整、动态、深入、准确地把握儿童游戏本质。笔者基于生成整体论视角对儿童游戏本质进行了探析,认为儿童游戏产生于具有游戏生长信息或规则的生成元,儿童游戏一直呈现为由儿童身心、游戏各要素等“纽结”形成的系统整体,儿童游戏携带着生成信息在不断地生成。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儿童游戏的本质是结成儿童游戏的各种“纽结”在开放环境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以自识、自信、自主、主动、独立、愉悦、感兴趣、胜任、满足、探究、非功利性等积极心理体验为彩的、系统的、动态的自组织儿童游戏的倾向。
关键词:儿童游戏本质;生成整体论;儿童游戏生成元;儿童游戏整体性;儿童游戏生成性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20)06-0114-05DOI :10.ki.62-1171/g4.2020.06.017
收稿日期:2020-06-03
作者简介:郭学毅(1973—),男,甘肃秦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原理与儿童游戏。
Children The Nature of Children’’Pla s Play 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Holism
Guo Xue-yi
(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
Abstrac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any children ’s play theories are reductionism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
which equate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play as a whol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e or some aspects of children ’s play.As children ’s game itself is an ever-changing and renewing whole activity ,it is better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game in a complete ,dynamic ,in-depth and accur
ate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holis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holism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game ,and believes that children ’s game arises from the generating element with game growth information or rules ,and that children ’s game has always been presented as a system as a whole formed by children ’s mind and body ,game elements and other “links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game is that the various “links ”that form children ’s game constrain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an open environment ,forming a systemic and dynamic tendencies of self-organized children ’s play with self-consciousness ,self-confidence ,autonomy ,initiative ,independence ,pleasure ,interest ,competence ,satisfac⁃tion ,exploration ,non-utilitarian and othe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Key words :Nature of children ’s play ;Generative holism ;Children ’s play generativity ;Children ’s play whole⁃ness ;Children ’s play generativity
郭学毅: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儿童游戏本质探析
在儿童游戏研究界,儿童游戏本质历来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个体活动,自古至今,人们对其本质在生活层面做了阐释,或在科学层面进行了探讨,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诸多观点。学者丁海东对此作了概括与分类,认为关于儿童游戏本质的主要观点有四种:游戏不同于沉重的
工作,它的特点是轻松自在,能使人感到愉快、满足;游戏的本质是本能;游戏的本质是社会性;游戏的本质是儿童主体性。[1]其中第一种观点是人们在生活层面对儿童游戏与其它活动(如工作)的作用进行对比后笼统地提出的,其它观点则是学者自觉地以儿童游戏为科学研究对象,以不同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单一角度研究后得出的。从单一角度进行研究得出儿童游戏的本质观,实质上只是从儿童游戏的某个或某些方面来解释儿童游戏整体的本质。比如,经典游戏理论和儿童游戏主体论分别只从游戏儿童的生物本能、游戏儿童的非认知心理(需要、情感、动机、兴趣、意志等)来解释儿童游戏整体的本质。从中可见,在科学层面,从单一角度研究儿童游戏本质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近三四百年中具有主导性的还原论方法和分析性思维,它“把研究对象还原为组成它们的部分,……认为只有通过对组成部分细节的认识才能认识整体”。[2]虽然采用这种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能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更加清晰深透地探究儿童游戏特征,比如,人类学家贝特森从元交际单一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儿童游戏的特征,认为儿童具备元交际能力,即能够对“言外之意”进行辨识和理解时,在与同伴互动中就能互相传递着具有元交际性质的“游戏信号”,相应产生了以“非实义性”动作为主的游戏,如《韩非子》中记载的“尘饭涂羹”游戏,儿童之间传递着一种游戏信息:假装把土、泥、木头分别当作饭、羹、大块肉,它们只能用来玩,不能吃。但是,“还原论支离分割的思想方法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静态观念,确实成为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3]作为儿童游戏,它不是游戏儿童的生物性、社会性、认知心理、非认知心理或儿童游戏的主题、情节、角、玩具、环境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表现,而是一种整体活动,也是一种融含于整体环境中的从产生起在不断生成新的整体的活动。也就是
说,儿童游戏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整体活动,所以采用还原论研究方法,从单一角度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研究儿童游戏整体的本质,提出的众多观点是支离分割的、静态的,它阻碍了从整体角度对儿童游戏本质的把握。而生成整体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它认为整体不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从产生起就是整体,整体是在不断地生成新的整体,因此,从生成整体论角度则能更加完整地、动态地、深入地、准确地把握儿童游戏的本质。笔者基于上述思考,在生成整体论视角下,从儿童游戏的生成元、整体性、生成性等方面对儿童游戏的本质进行了探析。
一、儿童游戏的生成元
儿童游戏产生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于儿童游戏本质的核心问题,因为儿童游戏的产生标志着出现了一种独特活动。
关于此问题,诸多儿童游戏理论大体从单一角度的某个或某些方面来分析,比如,在现代游戏理论中,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认为引发儿童游戏的内驱力是儿童潜意识中的能量,即本能冲动和欲望,因为潜意识中的能量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道德对抗,游戏则是发泄现实生活中不能发泄的能量的最佳途径;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从文化历史和儿童生活经验的角度分析儿童游戏产生的原因,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儿童游戏的社会起源和个体发生,并认为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这种社会因素决定了儿童个体游戏的产生和发展。从单一角度的某个或某些方面来分析儿童游戏产生的原因,实质上是采用
了还原论和分析性思维,把儿童游戏整体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认定为儿童游戏整体产生的本质原因。在儿童游戏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更能清晰地理解儿童游戏理论提出者采用何种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这些儿童游戏理
论提出者在批判或否定先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自己的游戏理论或观点,比如,皮亚杰反对游戏本能论,并否定其它游戏理论把儿童游戏看作是一种孤立活动,认为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受儿童智力发展驱使的;艾里康宁也反对游戏本能论,但他从社会性这个角度来解释儿童游戏的社会起源和个体发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一些儿童游戏研究者批判了游戏社会性本质观和游戏实践中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性,提出了儿童游戏主体论,从儿童非认知心理这个单一角度解释了儿童游戏产生的原因。从中可见,这些儿童游戏理论提出者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和分析性思维,在思考儿童游戏产生原因的问题时,在批判或否定一种角度的某个或某些方面为成因后,采用了另一种角度的某个或某些方面为成因。这种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以“构成论”为自然观基础,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因此可分……部分与整体同质,因此了解部分即可了解整体”。[4]运用这种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来研究,自然认为儿童游戏整体产生的本质原因是儿童游戏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这种解释必然具有线性简单性、绝对因果性。“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分的同时必须明确,分的方法是片面的,它以牺牲世界的生命性、破坏对象的整体性为代价”。[5]在儿童游戏的某个或某些方面与儿童游戏整体的线性关系中来思考儿童游戏整体产生的本质原因,自然会用精确的语言对其进行不够完整、不够全面的解释。
儿童游戏的产生,不妨转换思路,可用生成整体论研究学者李曙华提出的“生成元”这一概念来解释。生成元是“未分化的整体”,它是一种动因,具有生长的信息和生成规则,由它可以生成新的整体。[6]儿童一出生,就形成了儿童游戏产生的动因——儿童游戏生成元,它在新生儿行为中就表现出来,如与新生儿生活行为不同的在生理上对物体的注视、正向表情、自发性选择及对养育者的积极作用等。儿童游戏生成元首先不是真实的、具体的游戏整体,
而是“未分化的游戏整体”,即儿童游戏生成的“道”或动因或信息,比如,儿童游戏生成元不是具体的转动拨浪鼓的游戏,而是产生转动拨浪鼓游戏的动因。其次,儿童游戏生成元作为一种动因,它以整体呈现,不是游戏儿童的生物本能、社会性、认知、自主性、主动性、独立性、愉悦性、兴趣性等的某个或某些方面,也不是儿童游戏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儿童游戏情境等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而是儿童出生后,由这些所有的儿童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整体性生成信息。再次,在生成整体论视角下,无论是儿童游戏,还是儿童生活、儿童学习等,都产生于由所有内外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下形成的生成元,那么儿童游戏生成元与儿童生活生成元、儿童学习生成元相比具有何种内涵?笔者认为,因为采用还原论方法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研究儿童游戏是有效的,得出的观点是思考儿童游戏生成元内涵的重要参考。关于儿童游戏产生原因的观点众多,概括起来主要从生物性、社会性、主体性、游戏情境四个方面来解释,认为儿童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或天性使然,或儿童游戏是社会文化和儿童生活经验使然,是成人对儿童的教育使然,或儿童游戏是儿童非功利目的、内
部动机、“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成就感体验、驱力愉快、幽默感)”[7]使然,或儿童游戏是游戏情境使然等。这些观点认为游戏儿童的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是儿童游戏产生的本质原因,但在生成整体论角度下,这些观点的涵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其实蕴含着儿童游戏生成元的内涵——儿童游戏生成元是儿童的生物本能、基本动作、生活经验、文化、认知心理、非认知心理及儿童接受的教育、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游戏情境等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的以自识、自信、自主、主动、独立、愉悦、感兴趣、胜任、满足、探究、非功利性等积极心理体验为彩的自组织儿童游戏的动因或信息。
河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二、儿童游戏的整体性
儿童游戏的整体性实质上是儿童游戏的本质,因其独特的整体性能使其与具有不同整体性的其它活动加以区分。而从单一角度的某个或某些方面则难以区分,如从儿童主体性这个单一角度难以区分儿童游戏与儿童自然生活这两种整体活动。
诸多儿童游戏理论虽然不否定游戏由众多因素构成,但其以还原论为研究方法,线性、绝对因果性的思维方式使其从单一角度的某个或某些方面来解释儿童游戏整体的本质,相应认为只有单一角度的某个或某些方面使儿童游戏形成自身的根本属性,比如,游戏的觉醒理论认为儿童游戏的本质是儿童中
枢神经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对活动的驱使,环境单调、贫乏使中枢神经系统觉醒水平下降,而中枢神经系统自动调节机制驱使儿童通过游戏使其恢复到最佳觉醒状态。因此,在儿童游戏的构成因素中,某个或某些方面是“中心”,是儿童游戏本质的体现,其它因素则不反映儿童游戏的本质,也不会影响儿童游戏的本质,只会影响儿童游戏的形式、主题、情节、方法等,比如,儿童游戏本能论者从游戏儿童的生物性方面框定了儿童游戏的本质,认为游戏儿童的本能冲动是儿童游戏构成因素中的“中心”,游戏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心理、非认知心理及游戏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接受的教育和游戏情境等因素只使儿童游戏的主题、内容、过程、玩具使用等发生变化。
生成整体论则认为,生成元作为生成的动因,本身就是未分化的整体,由它生成新的整体。同时它认为,“一个整体的网络,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这张无形之网上的一个纽结,每一个纽结与整体的任何一个变动都是相互制约的”,[8]由此可见,整体网络中没有中心化的“纽结”。而且也认为整体网络内部“相同层次各单元间具有功能耦合的非线性反馈关系”,[9]也就是说,“纽结”之间、“纽结”与整体网络之间不具有线性的绝对因果关系,它们在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共有的整体性。笔者基于这种思路认为,首先,儿童游戏生成元以未分化整体呈现,由它不断地生成具体的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的新的儿童游戏整体。儿童的生物性、社会性、认知心理、非认知心理与社会文化、教育、物质环境、材料等因素,在儿童游戏生成元的作用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转变为儿童游戏中不可分割的“纽结”,由“纽结”组成了儿童游戏整体网络,
比如,儿童在游戏生成元的作用下,小肌肉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好奇心、探索欲、愉悦性、主动性、玩具、宽松的环境等因素转变为游戏的“纽结”,这些“纽结”组成了练习性游戏整体网络,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表象的累积、经验的增多等,这些因素又转变为新的游戏“纽结”,相应生成了新的象征性游戏整体网络或结构游戏整体网络。这些整体具有儿童游戏生成元内涵赋予的共同的整体性——儿童的生物本能、基本动作、生活经验、文化、认知心理、非认知心理及儿童接受的教育、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游戏情境等“纽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表现出以自识、自信、自主、主动、独立、愉悦、感兴趣、胜任、满足、探究、非功利性等积极心理体验为彩的、系统的自组织儿童游戏的倾向。其次,儿童游戏的整体性又表现为“纽结”的无中心化,儿童游戏“纽结”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和绝对因果关系,每个儿童游戏“纽结”在功能耦合中形成共同的整体性,如表演游戏中游戏儿童的生物本能、社会性、认知心理、非认知心理和游戏角、道具、语言、表演动作等“纽结”都透现着以积极心理体验为彩的自组织儿童游戏的倾向,不是以表演游戏的“社会性”为中心化的“纽结”。
三、儿童游戏的生成性
因为儿童游戏处于整体环境中,所以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因此,从动态的角度思考其本质较为合理。
诸多儿童游戏理论的提出者,也从动态的角度提出了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比如,帕顿
郭学毅: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儿童游戏本质探析
认为儿童游戏发展的顺序是: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但这些游戏理论提出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还原论和分析性思维,都是从单一角度的某个或某些方面来分析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比如,皮亚杰只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帕顿只从儿童社会性参与水平发展角度来解释儿童游戏发展趋势的。
生成整体论则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动态的,它认为生成元“携带或蕴藏着系统整体的生成信息”,[10]“生成规律是信息的创生、保存、传送、翻译和转换,”[11]因而“整体是动态的和有生命的”。[12]整体生成的状态有两种:简单生成复杂和整体生成整体,前者是生成元作为简单的一种公式不断地生成无穷精致的细节,后者则是生成元作为整体的缩影演化出不同的整体。[13]笔者基于这种思路认为,首先,儿童游戏形式具有动态性、多样性。开放的儿童游戏在整体环境中,因其具有简单的儿童游戏生成规则,所以在吸收着复杂的内外因素,这些因素转变为儿童游戏的“纽结”,使儿童游戏的主题、内容、角、动作形式、环境等更加复杂,比如,游戏生成元动因使婴儿与母亲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社会文化与环境材料等转变为母子游戏的新“纽结”,从而使以物为中介的母子游戏更加社会化。同时,儿童游戏生成元作为生成的信息,在整体环境中不断地创生、保存、传送、翻译和转换,使一个儿童游戏整体不断地演化出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的新的儿童游戏整体,这在儿童游戏的个体差异性、年龄差异性、地域差异性、文化差异性中可见一斑,比如,随着儿童身心发展和儿童与环
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化,儿童游戏的内容、角、玩具、过程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儿童的感知运动游戏整体生成了象征性游戏整体、结构游戏整体,接着又生成了规则游戏整体。其次,儿童游戏整体性具有质的不变性。儿童游戏的整体性就是儿童游戏的本质,是儿童游戏生成元赋予的以积极心理体验为彩的、系统的自组织
儿童游戏的倾向。虽然儿童游戏的形式动态与多样,但其整体性本质不会改变。如果儿童游戏整体性发生质的改变,儿童游戏则转变为其它性质的活动,比如,过度的教育介入儿童游戏,消除了儿童游戏中各种“纽结”具有的积极心理体验为彩的、系统的自组织儿童游戏的倾向,使儿童游戏的整体性消失,转变为教育活动。当然,因为儿童游戏具有生成性,所以儿童游戏的整体性,即自组织儿童游戏的倾向不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倾向”,而是“动态的、整体的、功能耦合的倾向”。
笔者基于上述思考,认为儿童游戏的本质源于儿童出生后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的儿童游戏生成元,是儿童游戏的整体性,是游戏儿童的生物本能、基本动作、生活经验、文化、认知心理、非认知心理及儿童接受的教育、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游戏情境等“纽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表现出以自识、自信、自主、主动、独立、愉悦、感兴趣、胜任、满足、探究、非功利性等积极心理体验为彩的、系统的、动态的自组织儿童游戏的倾向。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观的建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51
(4):54-57.
[2][3][8][13]刘敏.生成的逻辑——系统科学“整体论”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17,33,140,121.
[4][5][6]李曙华.系统“生成论”与生成进化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4):46,46,46.
[7]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73-79.
[9][10]李曙华.生成论与“还元论”——生成科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原则[J].河池学院学报,2008,28(1):
2,4.
[11]李曙华.当代科学的规范转换——从还原论到生成整体论[J].哲学研究,2006(11):93.
[12]金吾伦,蔡仑.对整体论的新认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3):5.
[责任编辑:徐多]
河西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13:58: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165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游戏   儿童   整体   本质   生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