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日本战争宣传

阅读: 评论:0

二战期间的日本战争宣传
最近读了《思想战—日本的帝国宣传》(The Thought War–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 2006,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很有感触。作者巴拉克·库什纳(Barak Kushner)展示了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日本宣传的全貌。
帝国宣传
从1931到1945年,日本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可是日本国内却没有人叛逃,多数民众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日本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有效的宣传。
作者认为,日本的战争宣传是“成功的失败”,不但维持了15年的战争,而且使民众接受失败,积极参与战后重建。
日本战争宣传的主要目标是国外和国内战线的统一,促使民众支持战争政策。1933年日本提出的口号是“解放亚洲”。
作者认为,日本战争宣传的核心不是天皇,而是所谓“现代化使命”—建设现代化的日本,把
文化和进步带给亚洲,让日本成为亚洲的领袖和中心,成为进步、科学、文明的先驱,成为亚洲其它国家模仿的对象。
事实上,日本的帝国宣传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二战期间的战争宣传只不过是帝国宣传的延续。
多元化的宣传活动
日本和二战期间的德国不同,它并没有单一的宣传机构,而是依靠政府和民间、军队和民间的合作,注重激发众的
自发性。
战后,远东国际法庭只惩罚了几个军头,没有追究宣传人员的责任。
日本的战争宣传注重官民合作。政府和军方制定宣传目标和纲领,广告公司承包具体的宣传任务,娱乐公司也支持战争政策,组织演出,以动员民众,提升军队士气。
不少西方人认为,日本政府和军方压制民众,剥夺民众的自由,他们却忽略了日本民众对
战争的主动支持。战时,日本的青年团体、儿童团体回收废品,支持战争;军人家属收集唱片、书籍,寄往前线慰劳军人;居民协会、村民协会动员本地居民支持战争;民众积极参与舞蹈比赛、歌咏比赛。
很多民众喜欢到火车站欢送日军。某小镇民众没有得到通知,错过了送别仪式,就写信给警察局表示不满。
1937年10月,有个年轻女性写信给《闪光旅》杂志,她说:
看到火车上的日本军人,我感到,这些日本男人变成了神。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我觉得,我似乎和他们在一起,身体闪闪发光,坚定的穿过中国大地。
旅游与宣传
日本认为,日本应该与亚洲其它国家不同,必须摆脱肮脏停滞、破旧不堪的落后形象。
日本注重旅游的宣传作用。政府改造了城市的厕所,以吸引国外游客。日本企图让游客相信日本是个热爱和平的伟大国家。
日本邀请美国的杂志编辑到日本旅游,以影响杂志的报道倾向,改变日本形象。
日本还雇佣美国写手,为日本说话。例如,美国记者弗里德里克·威廉斯(Frederick Williams)写了《中国新闻的背后》(Behind the News in China),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还指控在华传教士捏造报道。后来,邻居发现他常常去银行存钱,就报告了警方。
1942年6月1日,威廉斯遭到审判,被判有罪。
日本鼓吹,“新京”(中国长春)将会成为乌托邦式的城市。日本还鼓吹,火车将要连接日本、朝鲜和沈阳、长春,当然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奥运狂热
1936年,日本取得了1940年的奥运举办权。日本爆发了奥运狂热:
东京的商业区升起奥运旗帜;办公室、商场挂起标语;很多公司用奥运符号大做广告;政府估计,八万游客会来日本;有的英语学校声称要“为奥运做准备”;许多女人留起了时髦的“奥林匹克头”,她们把前额的刘海做成五个发圈儿,就像奥运的五环标志。
1938年,由于战争消耗了很多资源,举办奥运的计划不得不取消。日本的奥运梦到1964年才实现,60年代初,日本参照二战期间的计划建造奥运场馆,火车也建成了。
特别高级警察
特别高级警察与普通警察不同,是战时的思想警察,负责镇压反政府行为,监视国内民众,与“敌人”的宣传作斗争。它有权进行新闻检查,还给民营媒体发布指令,影响日本的舆论导向。
特别高级警察的触角无处不在。某工厂的女工晚上到车站为士兵送行,挨了经理的批评。
第二天,特别高级警察就提醒经理,不要有“反军方的行为”。当然,特别高级警察也不是万能的。记者尾崎秀实为间谍佐尔格提供情报,他们并没有及时发现。
对于不同政见者,特别高级警察施压、哄骗、威胁、折磨,迫使他们皈依正统。
特别高级警察还成立“文化营”,利用战俘,进行对外宣传;还通过各种宣传形式,让日本人蔑视战俘,以当俘虏为耻。
战后,不少协助日本进行宣传的西方战俘遭到审判。
战时的性
日本的战争宣传强调女性的贞洁。为了稳定军人的士气,日本需要女性保持贞洁;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日本需要女性参加生产。因此,日本的宣传
鼓励女性扮演社会骨干的角,男人在国外战斗时,女人应该努力工作,照顾家中老小。日本的宣传还塑造了放纵的西方人形象。
战时,日本禁止性用品广告,因为这些广告中含有性信息。
日本军方禁止士兵自慰,却鼓励士兵和慰安妇发生关系。
奢侈是敌
战前,日本的广告业受到歧视。战争爆发后,广告人嗅觉敏锐,将爱国主义与机会主义结合,配合政府的战争政策,参与战争宣传活动,力图改善自身地位,获得实际利益。
杂志《前线》强调,战争平凡枯燥,超越个人利益,日本人应该积极参与;还提出了口号“奢侈是敌”,鼓励日本人节衣缩食。
战争后期,《前线》杂志的工作人员焚烧证据,担心被捕,可是,盟军认为宣传是战争的副产品,从业人员不是战犯。这些人安然无恙,还加入了文化出版公司,继续他们的宣传工作。随军记者,随军作家
随军记者给国内民众提供报道。在成为记者之前,火野苇平出版了《麦子与士兵》,描写作者在中国当兵的经历,强调了日本士兵遇到的困难。这本书畅销120万册,影响了日本民意,引起民众对士兵的同情。
1938年,火野苇平成为随军记者,在中国乡村跟随日军作战。后来,他的作品《大地与士兵》、《花朵与士兵》都成为畅销书。火野苇平塑造的士兵都是朴素、勤奋、献身的好人。
日本还重视作家的参与,组织了“笔战排”。刚开始,报名的作家不多,后来有些作家受到高薪吸引,愿意参加。加入“笔战排”后,作家的月薪是当时大学生工资的两倍,他们还可
以发表作品赚稿费,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总共有22个作家参加,陆军得到14人,海军得到8个,他们在亚洲各地,和部队生活在一起,把作品发往国内。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22:3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170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日本   宣传   战争   民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