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路径研究

阅读: 评论:0

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
本科思政教学体系的教学路径研究
苏留明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通过将该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育体系,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在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并重点研究将该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路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研究“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渗透、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最为核心的教育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根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具有文明、富强的含义;从社会层面来看,“工匠精神”具有公平、平等的含义。“工匠精神”的提出与落实,改善了市场经济的运作环境,实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提高了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由此看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实质就是公平公正、精益求精,这是当前大学生应具备的优良本质。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不良想法,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种综合品质,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品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有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三,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能够满足当今时代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由于“工匠精神”中蕴含着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能够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球化机制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通过颁布相关计划促进国家向制造强国转型,为实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更多的科研成果,还需要大国工匠。通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使大学生成为国家转型计划的重要实施者,自觉承担弘扬“工匠精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1]。
二、“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教学路径
(一)整合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设计科学教学路径
在将“工匠精神”融入进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时,首先要将该精神与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渗透在该课程中,进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其中,较为主要的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该课程,并对该课程的教学路径进行设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具体而言,在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活动时,高校思政教师应将“工匠精神”细分,将其中与该课程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渗透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如劳动精神,或者职业规范意识等内容。通过该方式,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与“工匠精神”能够进行有机结合,避免学生出现抵触心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具体的教学路径是:在开展思政课程
教学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时,思政教师要结合“工匠精神”向教学内容中补充职业伦理教育以及职业规范教育等,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具体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思政教师在开展历史使命相关教学活动时,应在教学内容中渗透职业观以及劳动教育;第二方面,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教学活动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将社会责任感、职责诚信等内容进行整合,并将其渗透在教学内容中;第三方面,在开展公共道德相关教学内容时,思政教师应适当补充职业素养教育的知识理论;第四方面,在开展道德理论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时,思政教师应对职业道德进行重点讲解和教育;第五方面,在开展法律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时,思政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补充劳动法知识,尤其是职业操守以及规范等内容[2]。
(二)增加职业伦理教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和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其动手能力,同时辅以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进而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技术技能型高层次人才。在该目标中,主要可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这意味
【作者简介】 苏留明(1982—),男,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下转第31页)
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次教学,结合不同的基基础知识来做好相应的教学引导分析,分层次分为一般运用、综合运用以及较高的综合性[5]。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要明确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二)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备课
在进行分层次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握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必须要明确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素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涉及到的深刻内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分层次的授课。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有层级性的带有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强化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有效应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做好对于基础性的强化引导,设置较为简单的问题,增强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分层教学有效开展
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教育引导。随着当前时期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应当要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当然,教师要能够积极主动增强对于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打通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更加高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实际上,在分层教学落实之后,教师应当做好对不同学生的
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综合把握,并组织开展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置,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优化完善,帮助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结束语
大学数学分层分类教学符合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形势,也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实际上,对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把握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性,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在大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策过程中,应该要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备课;帮助提高更加高效的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曲双红,徐英,徐雅静.在大班教学和在线教育背景下,
地方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大学数学,2020,36(4):37-42.
[2] 王德华,付钰琛,薛鹏翔,等.新工科大学数学科教融
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315-317.
[3] 陈晓坤,宋朝红.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数学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9):148-150.
[4] 吕堂红,周林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大学数学教
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150-151.
[5] 侯方博.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作用与途径:评
“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J].林产工业,2020,57(9):116.
着,若想切实达到该教育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协调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之间的平衡,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人文教育目标主要的实现路径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言,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循社会中的职业伦理以及要求,具备诚实、敬业以及守信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要科学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以奉献精神为主的职业精神。
但是,相关数据调查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时较少,导致无法在该课程中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伦理课的理论知识内容。因此,为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可通过加设职业伦理与工匠精神的公选课完善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在思政课程体系中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开设职业伦理与工匠精神的公选课,并结合具体情况决定该公选课的课时。在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确保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如时代内涵、蕴含的创新精神以及劳动精神等,另外,还应具有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职业精神对“工匠精神”的影响。第三,“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理论等[3]。
(三)将“工匠精神”纳入社会实践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社会实践体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体系时,同样要对思政课程的社会实践体系进行设计,使实践活动能够发挥出强化理论知识的作用。第一,根据专业特点,实际认知式实践模式,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核,为后续敬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第二,制定实践主题,帮助学生“走出去”。例如,可制定精品如何产生这一命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调查精品诞生背后的职业精神,并形成调研报告,使学生以直接的形式接触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思政课教学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劳动意识。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可通过科学设计社会实践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增加职业伦理教育等措施,实现二者的科学结合,进而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红,郭少娟.工匠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研
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2):70-
72.
[2] 贾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
新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4):8-10.
[3] 林静.立德树人视阈下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路径探
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3):152-154,175.
(上接第29页)

本文发布于:2023-05-04 02:3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172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精神   教学   工匠   学生   思政   体系   教育   应用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