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阅读: 评论:0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朱笔 刘仁明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2
        要:在全国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团要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形势、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和青年学生新特点,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二级学院团委作为高校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面临的问题,学院团委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团员意识,加强团干部培养力度,发挥团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团的有效覆盖面,推动高校共青团事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基层团组织;改革;引领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011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关心指导青联、学联、少先队改革,多次参加青少年和共青团的活动,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重要要求、部署共青团
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成长道路,为共青团工作倾注大量心血,给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以巨大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团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要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众性,直面突出問题,采取有力措施,敢于攻坚克难,注重夯实团工作基层基础。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社会主义团发展道路,紧紧围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主题,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目前高校基层团组织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部分团员团的意识淡薄,部分团员不肯参加团的活动;二是部分团干部先进性体现不明显,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没有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三是团组织作用和力量存在弱化现象,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有效覆盖面不足。根据团中央、共青团江苏省委以及学校关于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在校团委指导下和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学院团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自身建设,推行团组织改革,努力开创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基层团组织改革从三个方面入手,让基层团组织活起来强起来。
        一、强化团员意识,突出思想引领
        根据班级情况和年级特点,分层次、分类别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地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体系,不断强化团员意识,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团的活动,培养他们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
        分层次开展周恩来精神育人活动。学校依托地处周恩来总理故乡的优势,厚植周恩来精神本土教育资源,坚持以周恩来精神育人,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大一团员参观周恩来纪念馆,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事迹,缅怀周恩来同志卓越功勋,追思周恩来同志崇高风范,学习周恩来精神;组织大二团员参与周恩来班创建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多方位多角度感知周恩来精神,深化对周恩来精神的认识;组织大三团员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到小学开展关爱帮扶活动,通过学业辅导、自护教育、亲情陪伴、素质拓展等实践活动,对贫困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进行文化知识辅导和综合素质提升,关心他们的学习成长,以实际行动践行周恩来精神;组织就业创业咨询会,鼓励大四团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力弘扬周恩来同
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个人篇章。
        分类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团日活动是联系团支部与团员们的桥梁,鼓励团员积极参与团日活动,更好地传递青年的声音,让团日活动成为团员青年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载体。在大一团员中,开展以亮团员身份,增团员意识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强调团员身份,增强团员意识,同时帮助新生快速进行角转换,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在大二团员中,开展我眼中的专业课主题团日活动,认识专业课的重要性,掌握学好专业课的方法,为大学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三团员中,开展以考公,考编,考研,创业为主题的团日活动,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理性分析,科学规划未来两年的努力方向;在大四团员中,开展如何提高面试技巧的主题团日活动,邀请面试专家与学生互动,亲授面试技巧,提高面试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把握好入口关出口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入学第一节团课,带领新生认识共青团,了解中国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特殊的政治关系,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
导,团员要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通过毕业生先进典型分享会,毕业生现身说法,分享经验,引导团员青年向先进典型学习,学习他们坚定理想、矢志奋斗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改革团干部选用培养制度,发挥团干部模范带动作用
        团干部是基层团组织的中坚力量,在基层团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学院团委从选拔、培养教育、科学考评三个方面,完善团干部选拔培养体系,强化政治锻造,强化工作历练,强化作风锤炼,努力做到政治、思想、能力、作风全面过硬,让团干部在学生中起到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从严选拨。学生团干部由分管的专任教师、年级辅导员、院团委严格把关,他们应具备政治思想坚定、品德作风优良等条件,还应做事认真、办事公道、追求进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坚持培养教育。完善校、院、班三级团干部培养模式,班级层面充分发挥团支书讲
团课这个平台,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团干部与班级团员的联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引导团员青年建功新时代,提高团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学院层面打造团干部大讲堂学习交流平台,团干部结合当下时政热点和自身工作,定期为学院主要学生干部做主题报告,并就具体问题深入探讨交流,寻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在学校层面充分利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积极组织主要学生骨干,参加翔宇菁英人才学校,通过理论讲授、研讨交流、社会实践、网络教育、素质拓展等方式,帮助团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科学考评。加强学生骨干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提升团干部战斗力。建立团干部数据库,跟踪管理,记录他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知识学习、工作成效等方面表现,形成数据库,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建立激励表彰机制,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良、同学评价良好的团干部,经过分管老师考核后,对他们进行公开表彰,树立标杆,增强荣誉感和仪式感,激励广大团干部干事创业,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学生团干部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相应规定和程序,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违
法违纪的以及其他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的团干部,按照退出机制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心系同学、品学兼优、勇于担当的团干部队伍。
        三、着力加强团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团的有效覆盖面
        持续实施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扎实做好基础团务工作,规范入团仪式,提高团员发展质量,以班级为单位,加强团费收缴登记公示,做到公开透明;完善推优入党工作细则,对符合条件的候选人进行全面考察、充分评议,形成团支部意见,交由团员大会讨论通过,发挥推优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各基层团支部为重点,规范开展三会两制一课,定期召开团员大会、支委会、团小组会议,落实团员教育评议和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制度,邀请团干部讲团课,学院团委组织部负责检查各团支部落实情况,确保三会两制一课有效开展,努力把各基层团支部打造为联系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不断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团组织建设。推行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班長兼任团支部副书记,让班长参与到团支部工作中来,加强班委会和团支部协同工作,完善班团工作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团支部政治核心作用。继续推进社团建团,不断强化团支部对学生社团工作
的引领,目前学院有10个社团,全都建立了团支部,实现百分百覆盖。探索网络建团,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团支部专门成立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走进青年学生聚集的网络空间,针对网上错误言论和现象,旗帜鲜明、主动发声、敢于斗争,净化网络空间环境;通过微博、等渠道,发布积极向上的网络话题内容,引导广大青年参与话题讨论,传播和弘扬网络正能量。建立青年专任教师挂职学院团委副书记制度,挂职青年教师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深受同学喜爱,关心学生成长、关爱学生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通过创新举措,团组织影响力和有效覆盖面不断增大。

本文发布于:2023-05-04 02:3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172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团干部   工作   活动   团员   学生   团支部   学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