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 评论:0

2022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2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们说“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动人的章节之一。黛玉“葬花”,其本身就是一首无韵的诗,一曲凄婉的人生悲歌。又通过《葬花吟》,让满怀哀愁的黛玉在“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画卷里孤独地“忍踏落花来复去”,收拾着满地落花,也收拾着自己的万千感慨,衬托出“葬花”的诗画意境和艺术美感,展示了黛玉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这里既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严酷生活的煎熬,又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既赋予主体环境生命和性格,又创造了映衬人物性格的艺术氛围,增强了“葬花”画卷的意境表现,起到了一唱三叹、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当然,“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单纯对“景”的描绘还不足以形成诗歌的意境,意境之形成还离不开“景”与“情”的交织融合。《葬花吟》既有对大自然景物的诗意赞美——景物,又有对人生如寄的哲理感悟——道理,还有对儿女离愁别绪的情感抒发——悲情。如写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写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看着花落的凄苦,吟诗人浮想联翩。黛玉有着花一样的容貌,身世却如落花一般飘零。自幼无母,不久又离父寄居贾府。在贾府,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无依无靠,又兼其身体有病,性格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如此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不得不使黛玉对自身产生绝望之情。对自身存在的焦虑,加上“情景合一”的特殊境况,她就不难感悟出如此的生命体验而导致悲情的产生。
从花木的存在状态感己之悲,从美学角度讲,“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把终极关怀和追求熔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使其更易被人所接受”,这是对美学任务的定位。从文学角度讲,“文学艺术的责任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
《葬花吟》以诗画的艺术语言勾勒,吟诗人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自己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不单怜花更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满心凄苦地在移步易景、花美花落、风霜雪雨中向前移行,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在读者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象。
(摘编自马振龙《浅析〈葬花吟〉之画面塑造与意境表现的美学价值》)
材料二:
《葬花吟》作为诗歌能否代替叙事呢?笔者认为,诗歌和小说虽属不同文体,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有区别,但就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说亦有相通之处。朱光潜说:“诗是从人生世相中摄取的一刹那,一片断,但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因而,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换言之,诗是抒情主体现实生活的艺术性概括。故而,阅读者可以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作品此时和彼时的情境,对创作者的省略、暗示、悬念、不写之写等诸多方面予以补足。何况,小说作为一种兼备众体的综合性文体,其对诗歌功能的运用由来已久,而《红楼梦》在这方面更堪称超越传统。一方面作者摈弃了照搬前人诗歌的做法,直接代之以小说中人物的创作;另一方面将人物的诗歌创作活动置于情节流动之中,大大拓展了
诗歌的叙事功能。以此言之,《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有塑造人物的作用,亦且发挥了以少胜多、补充叙事的作用。因而,诗意叙事可谓“红学”研究的共识。《葬花吟》当然也不例外。
新疆哪里好玩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长达百十回却又并不将爱情描写作为唯一主题的长篇来说,其叙事任务无疑是繁重而庞杂的。在一个方面用笔过多,必然会影响其他诸方面的叙写。因而,《红楼梦》常以暗示、缺省、主客观悖逆、点此逗彼等诸多叙事笔法予以填补。而这种填补有赖于读者的补足和融会贯通,以实现与创作者的精神共享。因而,某种意义上说,读者堪称小说的第二作者。在林黛玉自我伤悼的青春叹惋中,借着诗言志的外壳,作者将诸多叙事性因素浓缩其中,而对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或小题大做,或不置一词,只让读者自己去潜心体会。
尼斯湖水怪被发现死在湖底若从叙事角度去看,《红楼梦》禅机谶语式的点化,无疑是一种预言性叙事。不仅可以增加阅读的悬念,而且也是立足过去观照将来的一种全局式叙事思维。与曹雪芹同时的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中就指出了《葬花吟》的诗谶性质:“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即便是第二十三回的葬花情节,应该说也具
有谶的性质。这种在葬花情节上的寓意设置,应该说与通部书的预言性叙事谋略是相通的。
(摘编自李英然《黛玉葬花:〈红楼梦〉诗意叙事的深度开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黛玉葬花能折射出林黛玉的悲剧性人生,《葬花吟》更是集中展示了林黛玉全部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B.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两句侧重于对大自然景物的诗意化呈现,画面塑造胜于感情抒发。
C. 林黛玉寄人篱下,性情悲观,感花之凋零预知了自己结局,在情景合一的氛围中营造出悲情的艺术体验。
D.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替小说中的人物创作诗词,这与之前小说中诗歌的运用模式不同,具有创新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葬花吟》中,作者赋予了落花生命和性格,创造出了映衬林黛玉性格的艺术氛围,增强了作品的意境表现力。
B. 无论从文学还是美学角度看,《葬花吟》中黛玉由花木的存在状态感己之悲的动人之处,都源于其生动的形象。
C. 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如果不能将情节缺省处补足并融会贯通,以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共享,就不能成为第二作者。
D. 《红楼梦》中探春的词句“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预示了她远嫁的结局,这同《葬花吟》一样,都具有诗谶的性质。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明代诗人唐寅在《和沈石田落花诗》中写“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充满了忧伤哀怨。
B. 《葬花吟》蕴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之氛围,类“长恨歌”之缠绵,得“春江花月夜”之意深。
C. 王蒙指出,由《葬花吟》可见,“黛玉的人生(社会)处境与生命的基本困境是联在一起写的”。
D. 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的情节时不禁感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
4.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赶集网招聘最新招聘
5. 如以“《葬花吟》的艺术特”为主题撰写读书笔记,请根据材料,列出笔记要点。
【答案】1. D    2. C    3. C   
4. ①强调诗能反映现实生活:
②以引用论证,为得出读者可对作品的省略等方面予以补足提供理论支撑。
③论证了“诗歌能代替叙事”的中心论点。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电话
5. ①具有缠绵悱恻的艺术效果;②以花写人,情景交融;③具有诗意叙事功能和诗谶性质。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葬花吟》更是集中展示了林黛玉全部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中的“全部”,属范围扩大,《葬花吟》主要是“感己之悲”,并不能展现她全部的内心与情感。
B.“画面塑造胜于感情抒发”文中未涉及,材料一只说“通过《葬花吟》……衬托出'葬花’的诗画意境和艺术美感,展示了黛玉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并无“胜于感情抒发”的意思。
C.“感花之凋零预知了自己结局”曲解文意,材料一说的是“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并非“预知了自己结局”。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C.“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如果不能将情节缺省处补足并融会贯通,以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共享,
烟台长岛自驾游攻略就不能成为第二作者”不合逻辑,原文说的是“这种填补有赖于读者的补足和融会贯通,以实现与创作者的精神共享。因而,某种意义上说,读者堪称小说的第二作者”,即使做到这些,也是“堪称”第二作者,而非“成为第二作者”。故选C。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固原市人民政府材料二意在强调《葬花吟》的叙事功能。
A.“充满了忧伤哀怨”强调的是从花木的存在状态感己之悲,是抒情功能。

本文发布于:2023-05-19 09:4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33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葬花   叙事   作者   意境   材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