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阅读: 评论:0

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规划》为加快福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从原本意义上说,它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不仅服务于大众的最终消费需求,而且服务于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性需求,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都已证明了这一点。近几年,福建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对经济社会建设也正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
景泰天气1.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灵璧县天气预报
近年来,通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着力打造福建特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正以“软实力”助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勃兴的文化产业渐渐成为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9.8%,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12.8个百分点;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多,占GDP的4.2%,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7位。其中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市GDP6.2%,其产值不但位列福建 </fujian>省各市(区)的首位,而且还以高增加值成福州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厦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45亿元,约占全市GDP比重7%,同比增长25%,如将涵盖了数字内容产业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统计在内,总增加值达240多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1%,已成为厦门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总产值超200亿元,2010年仅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就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6.95亿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
近年来,福建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从2009年至2012年,福建省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省内动漫游戏等软件产业,新兴文化业态
迅速成长,突破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比如,网龙网络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网络游戏和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商、运营商,网龙公司自主研发的《魔域》、《征服》等产品已行销全球6大语言区,网龙公司成为美国市场上最大的中国网游运营商、中国第二大网络游戏出口商,在阿拉伯语市场居于领先地位,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7.8亿元。由福建省时代华奥动漫有限公司制作的全球首部茶文化原创动画片《乌龙小子》第一系列26集已基本制作完成。目前,全省动漫游戏类企业达16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2010年收入约40亿元,同比增长43.6%,其中4家企业收入超过1亿元, 7家收入超过1000万元,并拥有网龙、吉比特、天晴数码、青鸟等知名大型动漫游戏公司,网络公司在网游原创开发领域已跻身国内第一梯队,产品已行销全球六大语言区。2010年,福建省动画片产量居全国第7位,发行国产电视动画17部508集6695分钟,其中4部获评优秀国产动画片,精品数继续位列全国各省(市、区)第4名。
3.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培育,福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福建省深入实施文化产业精品工程、
国产动漫产业工程、茶文化产业工程、影视基地建设工程、广告创意基地建设工程等五大文化产业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报刊服务、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广告等十大文化产业,产业布局结构持续优化,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1家,其中国家级的6家;厦门和福州分别获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影视动画综合实验园”。厦门市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为提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福州市通过政策扶持、规划引导、机制保障等各项措施,积极推动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目前,福州市已建成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榕都318文化创意艺术街区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形成动漫产业集聚区、工艺产业集中区和重点文化旅游区的产业集发展格局。
4.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
黄山风景区住宿价格
近年来,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福建省先后组建了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厦门广电集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等十多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福建省还接连出台《关于加快福建省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福建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福建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同时,省级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相关文化产业项目和转制文化企业。到2010年底,带动了24亿元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全省需转企改制的105家出版发行单位、电影制片厂、电影公司(院)、电视制作机构和6家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实现转企改制。与此同时,在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政策引导下,福建民营资本挺进动漫游戏、数字印刷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如福建鸿博印刷有限公司等3家民营印刷企业相继上市;全省民营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已达34家,占全省影视制作机构总数的58.6%。
5.文化体制改革效应不断显现
扬州旅游景点攻略一日游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依靠转企改制,带来从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福建人民出版社等10家出版单位转制后,与新华发行集团整合组建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0年该集团实现税前利润10028万元,同比增长39.26%。2010年,厦门广电集团产业实现收入5.86亿元,同比增长了11.9%,比2005年增长114%,年均增长16.4%。厦门日报社以改革创新带动报业经济的发展,报业经营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发行量较2009年增长了21.5%,
自费订阅率达80%以上。福建省杂技团通过转企改制激发了活力,面向市场的精品明显增加,其中年演出数百场次的杂技《灯偶》就是代表,杂技团也成为国内外杂技界的一支劲旅。福建省直属6个艺术院团把艺术创作与市场经营有机结合起来,2010年共演出1470场,收入1588万元。永定县对土楼艺术团和汉剧团进行重组,注册成立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人事、薪酬等都按市场规律运作。经过3年转制发展,该团队伍稳步壮大,梯队建设趋于完善,活力迸发。从大型交响诗《土楼回响》到原生态歌舞集《土楼神韵》,再到福建首部原创歌剧《土楼》,以永定客家土楼为题材的“客家土楼三部曲”风生水起。永定这个人口不足50万的山区县,如今形成了“小县大文化”的独特景观。
白洋淀风景区
6.文化产品服务出口快速增长
闽台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福建省充分发挥海西区位优势及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精心抓好各类交流平台建设,推动两岸文化产业界从文化往来走向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对接已成为闽台合作的新亮点。目前,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已逐步拓展到表演艺术、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网络动漫、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各领域。尤其是借助海峡两岸文博会、图交会、茶博会等经贸文化活动平台,闽台文化产业界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对
接。2010年举办的第三届文博会共签约项目138个、交易总金额98.98亿元,分别比上届增长68.29%、13.71%。在福州和台北分别创办的“闽台书城”和“台闽书城”,以及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旗下的海峡书局与台湾业界开展合作,推动了两岸在图书发行、版权贸易等方面的对接。龙头文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不断加大。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网龙公司依然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年收益超6亿元,其中来自的技术服务和运营收入达2500万美元。
尽管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尚未成为福建省的支柱产业。突出表现是产业规模普遍较小,2010年福建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4.2%,仍然低于5%。二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福州、泉州、厦门文化产业发展良好,属第一层;莆田、漳州为第二层;第三层是南平、宁德、龙岩、三明。每层之间差距较大,第一层和第三层的差距甚至达到六至七倍。这既有区域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因素,也有区域文化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倾斜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三是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与尚未完善的文化政策体系造成文化资源难以系统开发,文化产业链条无法有效贯通,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难以形成,文化领域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四是文化产
业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文化人才政策仍需健全。福建省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领域,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对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与保障等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05:3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372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文化产业   发展   产业   福建省   动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