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学生评价改革实践的研究》开题报告

阅读: 评论:0

龙华新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
《小学美术教学学生评价改革实践的研究
课 题 类 别
一般课题
课题主持人
张兴彬、张帆
所 在 单 位
深圳市龙华新区振能小学
深圳市龙华新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2014年9月
一、开题活动简况时间、地点、报告人、评议专家(姓名、单位、职称,不少于3人)、参与人员等
二、开题报告要点选题依据(问题提出的背景及课题研究的价值)、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简况;研究目标、实现目标需研究的问题,针对问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进度、预期成果、组织分工、经费分配等(可加页)。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评价
作为一个哲学问题,“评价”是19世纪末随着价值论的诞生而确立起来的。“评价”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作为对价值的认识与判断,评价本身揭示了认识与价值、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性、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因此,评价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即揭示世界(个人、社会、自然)的价值,建构价值世界的认识活动。评价即评定价值,其本质是把握价值的判断活动。评价是人对评价对象能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主观判断。
学生评价
本研究的评价对象是学生,即发展中的学生。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对于学校教育场景来说,学生发展是最终目的,学生是最终的价值主体,评价学生不是要判断学生能否满足另外的价值主体的需要,不是对学生的发展作价值判断,而是要衡量、描述学生的发展状态、发展水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信息。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学生评价具有两类性质不同的功能:本体性功能和附加性功能。本体性功能是指评价与生俱来的、原初的功能。附加性功能是后来由于其他种种需要而附加上去的额外功能。选拔功能是学生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在学生中进行某种程度的选拔是迫于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社会资源的限制而进行的。学生评价的本体性功能是在日常评价中体现的,而附加性功能是在升学考试、各类竞赛中体现的。当代学生评价改革应倡导在日常学校教育教学中恢复学生评价的本体性功能,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状况:
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从19世纪末至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教育测评运动;到20世纪40-50年代泰勒模式为代表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的教育评价理论的盛行;再到 20世纪60年代后克龙巴赫,斯克里文等学者提出了诸如 CIPP,目标游离评价等新的评价模式以及克雷斯沃和布卢姆分别对情感方面以及认知方面的教育目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再加上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等都使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的改革获得了不少丰富的理论依据,继而对他们的改革实践加以指导。
⑴美国学生评价的现状
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了一场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运动,风靡美国并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标准化考试遭到质疑和批评。经过十几年来改革实践,虽然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突破,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的改革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效应,主要受到 3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建昌龙潭大峡谷风景区怎么样
①政府对21世纪“高素质”劳动力的渴求。
20世纪80 年代,在美国《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结果中显示,与其他经济强国相比,美国的教育质量大为逊,威胁着美国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为此,报告呼吁全社会应尽快行动起来,使教育走出困境。由此报告结果得出的最突出的反应是,教育界对学生考试的再度重视,试图通过开发和设置更多的考试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标准化测验作为一种最易推广的评价手段,得到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的青睐,迅速在美国基础教育界盛行起来。然而,在这一“浪潮”持续了近十年之后,美国许多教育研究机构在不断的对比和研究中发现,美国学校对未来劳动力的教育和培养仍远远低于世界标准,落后于国际上许多经济竞争对手。由此,1993年10月,美国劳动部和教育部联合支持国会颁布《从学校到就业法案》,并赞成将此法案批准的款项作为“种子”经费,帮助一些企业、学校、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把学校课程与职业活动结合起来。此项资金中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开发学生职业技能的测验系统,以满足培养 21世纪一流劳动力的需要。在这项国家政策推动下,美国许多州的政府纷纷提出类似的法案,按照报告的要求,进行学生考试改革。自那以后,这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试趋势开始向小学和初中蔓延,促进了整个基础教育考试系统的全面改革。
②教育系统内部对“高标准”要求的回应。
黔灵山公园门票
美国政府于 1994 年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此法案把“建立教育高标准”作为核心内容,要求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胜的现代化人才。在追求高标准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发现的最大问题是,所使用的考试系统并不是高标准的。学生参加的所有考试类型都只能测试最低水平的能力,如填空、多项选择、简单判断、复述等,而一些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教育强国,如法国、德国、荷兰等,很少或已经不用这些类型的考试来检查高标准教育的质量。这样的考试只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向学生提出思维上的挑战,没有空间展示个人对问题的分析、推理与解决,更不能反映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做什么。因此,考试非但不能激励学生向高标准努力,反而会强化低标准的使用,使学习成为单纯对考试的预备,而不是获得智慧和能力的途径。同时,由于狭窄而短见的标准化考试的限制,美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也很难向高标准迈进。面对这种高标准要求和低标准考试的矛盾冲突,美国基础教育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学生评价改革,二十几个州纷纷启动了考试改革项目。在州级考试当中,虽然仍采用一些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但已不再是惟一的考核形式。各州在设计考试时开始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技能,不只是检查学生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考试中开始增加开放式问题、写作测试和阅读项目,并且尝试在具体的科学实验中,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迄今,美国绝大多数的州级考试都包含了这些内容。
③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对传统考试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期间,美国的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这对那个时期以及后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学生考试改革,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自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以后,人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开始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认为不应只重视对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考核,还应检查他们在音乐、运动、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领悟等方面的智力发展状况。学习活动是学生综合运用不同智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从中获得创造性的“产品”,如新的想法、计划、技巧等。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是不同的,学习的起点和途径也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学习中不会有完全相同的表现和收获。所以,统一、狭窄的纸笔考试根本无法全面反映他们的学习状况以及智力的广度等。针对传统考试在揭示学习本质方面的局限性,许多教育工作者根据新的心理学学习理论,开始研究新型的考试方式,使其能够详细地描述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变化许多所谓“非传统”的评价,如操作、档案袋、作品集、剧本、日志、项目研究、展览、观察等,便由此而相继问世。学生评价改革作为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一些突出的特征,主要的发展走向为:
评价改革强调“真实评价”的主导理念。
追溯美国学生评价改革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评价的“真实性”,一直是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所关注的焦点。在美国近十几年来关于中小学学生评价的文献中,“真实评价”是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渗透到学生评价改革研究的各个层面。“真实评价”这一提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美国评价学者威根斯首先提出,后来又有许多教育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相对于传统的学生评价,它在7个方面显示出不同:
评价给学生设定一个真实情景,与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使学生直接面对有价值的学习任务,迎接压力、情感和技能的挑战,不像传统考试那样只给出间接、离散的题目;
评价期望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各方位地表现自己的水平,创造性地完成给定的任务,不只是回忆、辨认和区分给出的答案或重复陈述性的知识;
评价不要求学生的答案符合惟一正确的标准,而是要看学生能否在复杂的任务中,进行思考、辨析、梳理和证实自己的结论;
评价的目的不只是对过去学习情况的监测,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支持性信息,使他们明确方向,改进不足;
评价的效度取决于考试是否很好地模拟了真实世界,而不是依赖于与课程内容一致的程度;
评价可以直接向教育者和公众展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提供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的证据,而不是用孤立的数字来表示学习结果;
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进行,及时检查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与合作。
评价在自然、动态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力求反映学生个人发展的整体状况,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信息。
重视教师在学生评价改革的重要作用。
美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之所以能够大范围地展开,教师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这项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和压力,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们开始仔细检查考试的内容和程序。他们发现,那些州里原来要求的或专业考试公司提供的标准化考试,属于低水平的能力考核,不但不能对“高标准”教育的实现产生正面作用,而且还严重地阻碍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随着对标准化考试负面作用认识的加深,美国各地中小学教师开始在自身的教学中进行评价改革。许多教师认为,尽管课程标准是为学生的最终学习目标而制定的,但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和评价过程来达到,评价是实现课程标准不可缺少的促进手段。他们平常在教室里使用的评价,是更加准确和有效的学业检查指标,可以有信心地根据这些结果来制定每一天的教学方案。在教师们的不断探索中,涌现出了纷繁多样的评价模式和方法,分布在不同的年级和学科。新的评价呈现出一个开放、动态的局面,在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中进行积累性评价,为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身心发展描绘完整、真实的图画。
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日常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前,美国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评价,几乎不在学生成绩档案中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成就基本上由标准化考试的分数来决定。但近年来这种倾向有了较大的改变,课堂评价开始发挥它的绩效作用,成为学生学业成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州开始提倡把以课堂表现为基础的评定纳人到州级考试的系统当中。教师能够把学生评价与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从中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不用过多地顾及各种利害关系,如统考的分数、绩效的评定等,在没有束缚的状态下进行各种评价的探索和尝试,是美国学生评价改革所追求的一种理想、许多评价改革者呼吁,学生评价应当聚焦在重要的教育目标上,而不是事先限定的考试题目上,不应只关心学生最后“考的怎样”,而是要看他们平时“学的怎样”。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应成为统一的整体,相互密切联系,相互积极促进,建立起有机的联结。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课堂评价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整合手段。
⑵日本学生评价的现状
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教育评价大转换的时期以后,日本的教育评价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文部省作为日本教育指导机构,在学生评价的工作方面,对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导思想和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使教师明确认识到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当的教育,而不仅是为了选择学生。由此,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来说,更具价值的是学生评价中的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日常教学中,教师常采取论文体测验、实验操作的观察、实际生活中的观察、测验对不同情境的反应、自我评价、问卷、面试、事例研究等等方法,有时为获得更多的关于学生的信息,还采取现场观察、行为记录等定性评价的方法,更多地关注发展性目标和情意性目标的评价。日本作为靠教育腾飞的经济强国,其基础教育的学生评价有着本国特,主要表现在:
①学生学习评价目标简单明了
日本基础教育开设的课程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标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例如,国语的评价目标是:对国语的兴趣、热情和态度;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理解与技能。又如,算术的评价目标是:对算术的兴趣、热情和态度;数学的思考方法;有关数量和图形的表达与处理;有关数量和图的知识与理解。再如,体育的评价目标是: 对运动和健康及安全的关心、热情和态度;对运动和健康及安全的思考与判断;运动技能;有关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知识与理解。 
②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重视学生能力,这是各国培养人才的共同需要,但在具体评价活动中去落实,却是一个难题。从日本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评价看,重视能力培养已较好地体现在学生评价中,重点突出但并不是面面俱到。例如,学生对“国语”的掌握强调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社会”强调思考与判断的能力;“算术”强调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有关数量及图形的表达与处理的能力;“理科”强调科学的思考和观察、实验的技能及表达,“生活”强调对活动和体验的思考与表达;“音乐”强调表达技能和鉴赏能力;“图画”强调联想及构想的能力和创造技能;“家庭”强调锐意创建生活的能力和生活技能,“体育”强调对运动、健康和安全的思考与判断以及运动技能等。
③在学生评价中注重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
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更注重的是发现其优点,即积极因素。在评定学生科学课程的成绩时,日本教师无论是对平时的成绩还是对期末的考试成绩的评分,一般都不用100分制,而是采用3级或5级评价的方式。级别的划分方式和记录方式(记号)为:85分以上,良好—◎;60分以上,一般(合格)—○;60分以下,有欠缺(有待努力)—□。最终记入记分册的一般为3级评定的结果。再如某小学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记载,分为两个栏目:一是“学习状况”,二是“评定”。“学习状况”栏里记载学生表现突出的项目,即记载孩子在各门功课中表现特别努力的、其特征和能力突出的方面,记载的方法是用“◎”符号表示。例如,对二年级学生的“音乐”记载是:鉴赏能力、对音乐的兴趣、热情和态度和表达技能。这就是说,“音乐”4个评价项目,可对学生音乐课的四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记载,再在综合评价的“评定”一栏中反映总的评价。 三亚旅游美照
④重视学生的行为评价
例如,班级活动、儿童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都分别列出 5项评价内容,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则提出 10 项内容。这 10 项内容是:注意健康和安全,生活有序而规律;认真思考后再行动,认为正确的就干到底;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主动发挥作用;主动提出新的意见和方法;关心体贴同伴,亲切相待;理解同伴的心情和立场,同谁都能和睦相处,相互帮助;热爱大自然,珍惜有生命的东西;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并主动参加劳动;站在同伴的立场上,公正而公平地行动;爱惜大家使用的东西,讲信用和遵守规则。这种评价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能扬长避短,尽量发挥其积极因素,体现出学生的各种良好的行为表现。
⑶国外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改革的启示:
重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强调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当今的教育观已经由过去的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转变为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因此教育评价的目的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教育评价发展历史的早期阶段,测验主要是用来鉴别学生的,其目的是在于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而现代学生评价,主要用来诊断问题,改进教育,其目的则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从上述对美、日两个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学生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极为重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重视从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平时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给予评价,从而获取学生多方面的信息,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支持性信息,使他们明确方向,改进不足。
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从20世纪30年代起,评价工作者就不仅仅把学生评价当作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工具,他们要求评价需全面地反映教育目标,对学生认知、情感以及动作技能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作为评价依据的目标本身也要受到评价,使学生的发展更能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在教育工作者预期目标之外的各种实际效应,也是评价工作者需要调查与评价的对象。这就大大地拓宽了人们对评价的认识,评价活动对教育活动能提供更大的帮助。与重视评价内容全面性相匹配的是,评价工作者不再把测验当作唯一的评价工具,与各种被评属性相关的评价工具的开发也受到了评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也逐步研制出了一系列新的评价工具,如档案袋评价等。这些工具在现代评价中逐步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
重视评价类型的多用性。根据现代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评价注意为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早期单纯的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现代教育评价根据学校教育不同阶段的需要,逐步地发展了包括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在内的多种评价。这种多样性的评价,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提供的不同的评价服务,使得评价在推动教育的发展中能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内状况:
我国对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80年代初,在80年代中后期才较为迅速的发展起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分别从1982年和1984年开始进行学科领域的评价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小组。在此期间全国还成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如,1988 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成立;1990年10月,全国普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成立;1996年2月,北京教育考试院成立;1997年4月,江苏教育评价院成立。从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特别是湖南泪罗经验和上海南市区经验的推广,基础教育界掀起了研究和开展教育评价的热潮,出现了一些素质教育评价模式:如“主体性素质教育评价模式”、“个性发展教育评价模式”、“五育并举目标模式”、“层次结构目标模式”等等,产生了诸如“素质教育报告单”、“分数+等级,评语”等评价报告。但是由于受到现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升学压力等的强烈影响和制约,在学生评价方面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2001 年6月8日,教育部经国务院同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评价观方面,要实现由竞争本位的、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基于此,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还专门成立了“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组,由教育、心理研究专家和北京、上海、湖北等国家级和地方级实验区共同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己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在高等教育领域,1994年1月,全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会成立;在90 年代,我国创办的教育评价杂志有《教育督导与评价》、《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价》,并有诸多理论成果的出现。比如建立“高校学生学习发展档案”,档案记录学生每学期的各科成绩;记录每学期学生阅读的书目、撰写的各种学术论文以及发表的文章;记录学生每学期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等;通过建立档案的方式,可以清楚地记载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的成长历程及综合能力发展情况。在毕业时,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质量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学生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评价的建议是: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好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要求为: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河南省内的旅游景点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到发展的方向。
乐安天气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适时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对美术学习的评价。
2、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多个学校小学美术教学学生评价现状的考察与分析,发现虽然国内外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评价理论,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和综合性、形成性的评价。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的评价,仍然存在统一标准、简单、单一、不全面等问题。美术教学学生评价其目的应该是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重视学生美术学习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更多的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在美术学习中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如果教师采取的是不全面、不公平、单一的评价,就会让学生无法正确看待自己的发展状态,从而误导学生,让其失去学习的兴趣或是盲目的沾沾自喜。无论是失去学习的兴趣或是盲目的沾沾自喜,都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的美术教学,如果只高举着先进与丰富的评价理论,却并没有真正实施在学生身上,那将对学生,对整个美术教育造成损害。因此,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体系适合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以及如何将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实施在日常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所要强调的就是实践。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应用更科学、更真实、更系统的评价来鼓励学生更有兴趣、更好、更全面地参与美术的学习。
3、预期成果的创新之处:
我们都知道,再好的理论,终究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也只有真正实施了,才能体现效果和不足,从而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而我们所要着重研究的正是这一点,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创新之处。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将适合的国内外先进的学生评价理念转化为实践,实施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的评价,以达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发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优化美术教学的目的。
4、主要参考文献:
1、《有效的学生评价》.Ellen Weber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真实性评价》.蒙哥马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3、《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加德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
4、《多元智能新视野》.加德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5、《课堂评价》,杨向东、崔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6、《当代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田友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
7、《多彩的学生评价》.李玉芳.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8、《走向多样化的评价》.张春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9、《中小学学生评价技巧集粹》.汪吉明.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10、《美术教学的评价》.余琳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研究》.闫莉.
12、《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研究》.黄鑫.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将适合的国内外先进的学生评价理念转化为实践,实施在日常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通过对学生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的评价,以达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发展、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优化美术教学的目的。
2、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振能小学学生为样本对象,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评价的改革实践进行研究,从日常教学出发,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评价之间的关系,制定出适合学生美术学习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践和研究,最终形成推动小学美术教学学生评价改革实施的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形成研究成果。
周边自驾游旅游景点3、研究的主要问题:
重点:什么样的学生评价体系适合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将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实施在日常的小学美术教学中。
难点:成员中参与过课题研究的教师很少,做研究的经验尚浅。如何将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实施在日常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并形成文字和档案形式的实践和理论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
2、调查法
3、观察法
4、文献研究
5、实验法
6、经验总结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3——2014.10)
1、成立课题小组,落实研究成员。
2、制定研究方案。
3、学习有关理论。
第二阶段:调查与访问阶段。(2014.11——2015.5)
1、组织问卷调查和访谈。
2、分析和记录结果。
第三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5——2016.9)
1、选择重点实验班级进行研究。
2、收集研究资料,记录阶段研究成果。
3、全面推广实施研究。
4.收集研究资料,记录最终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总结完善阶段。(2016.9——2016.12)
1、收集研究资料。
2、撰写研究报告。
3、申请课题验收。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形成全面、系统、有效的美术教学学生评价体系,并实践。
2、发表研究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我们这个团体,每一个教师都具有一线的工作经验,并且我们正在进行美术的教学工作。我们的行政主持人,是我校的教研主任,是一位资深的教育教研工作者,长期以来挂点综合科组,指导我们的教学教研工作。本人是此次申报课题的业务主持人,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目前在读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其余4位成员都是毕业于师范学校的专业美术、书法教师,在教学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同时,我校对教育科研工作极为重视,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对我们的以后的研究有充分的保障。同时我们也有相应的分工和合作,张兴彬主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张帆老师负责组织实施,统筹安排,资料收集和形成理论成果。张倩、吴杰毅老师擅长理论分析,传写文字报告;郭燕燕、刘志清老师擅长实践操作。当然,每一个老师都不是独立工作的,既需要发挥个人优势有独立地担当,也需要集体力量,团结合作。
(八)经费利用
主要用于制作学生美术学习的档案袋和学生美术课堂评价手册。

本文发布于:2023-06-11 20:46: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580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评价   学生   教育   学习   研究   美术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