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公共通道规划实施的思考——以上海松江区中山路街坊为例

阅读: 评论:0

关于城市公共通道规划实施的思考——以上海松江区中山路街坊为例
作者:侯丽娜 张 循 杨怀泽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9年第1期
    摘 要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公共通道的规划实施直接关乎民众生活舒适度,关乎社区居民幸福感,近年来呈现出不断被重视的态势。对公共通道的内涵及其提出背景进行解读,探析公共通道的设置初衷,即规范街坊尺度,提升慢行可达性,提高慢行舒适度。通过研究已建成的公共通道案例,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方式,就如何提升慢行品质提出具体建议。
    关 键 词 公共通道 | 慢行品质 | 街坊尺度 | 慢行系统
    文章编号 1673-8985(2019)01-0119-07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1 相关概念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场(库)设置标准》DG/TJ08-7-2014中,公共通道的定义为:主要满足沿线地块公共通行的通道,包括总弄、街坊路。其主要特征为:(1)无规划道路红线控制但通过
控详图则控制的通道;(2)非市政道路;(3)公共通行;(4)沿线建筑可不退界。同时在该规范第4.2.3条指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基地外部同一街坊设置有机动车公共通道的,机动车出入口应优先考虑结合公共通道设置。
    2016年原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文《关于开展土地出让前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580号文”),进一步强调了公共通道的公共属性:以确保连续舒适的步行为主,满足机动车应急救助通行要求,通道两端不得设置围墙,应保持24 h向公众开放。
    公共通道是城市道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路网密度不足的地区,公共通道的作用是集散交通和提高交通可达性,尤其是对提高城市的步行可达性作用显著。
    2 提出背景
    2.1 街坊尺度的历史演变
    从上海近百年的发展来看,最初的城市肌理是密路网、小街坊。改革开放以来,多采用大街廓的粗放式结构,用地以封闭式的大地块为主,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以居住小区为开发单元[1]。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起兴起封闭式社区,至2000年有83%的居住小区以某种方式封闭[2]。这样的规划模式,长此以往,限制了公共资源、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等在居住区以及更大尺度上的连续性,同时也阻碍了地块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表1)。
    街坊尺度只有具有步行尺度时,才不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小地块的开发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功能的深度复合及资源集约。通过约束街坊尺度,可以重现“密路网、小街坊”的亲切肌理。
    2.2 发展导向的趋势分析
    2.2.1 国际经验借鉴
    纵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均由最初关注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机动性,着重缓解道路拥堵,到后来同时关注交通系统效率和结构,重视低碳集约。
    进入“城市—全球城市”相融共生的发展阶段,更突出绿低碳发展导向,更注重全球枢纽功能的提升,更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体现在注重安全和品质,强调围绕公共交通走廊实现城市更新与空间拓展的集聚式睿智增长,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提升公交服务等多重措施,以社会公平复兴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使得城市交通系统的包容性、多样性不断得以改善[3]。
    2.2.2 国家政策导向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北京大巴车租赁
    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生活街区”,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强自行车车道和步行系统建设,倡导绿出行。
    2.2.3 上海转型需求
    上海市在2016年发布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和《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15分钟社区生活圈”旨在建构人性化的街坊尺度,促进社区活力共享。不鼓励建设大尺度的封闭式住宅区,住宅街坊面积宜为2—4 hm2。《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关注以服务街区为主的慢行交通以及服务沿街活动的场所功能,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加强街道的建设和更新是满足人民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
    同年,上海市在580号文中,为了落实“双增双减”中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要求,围绕“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宜居活力街区”的目标,明确提出增设公共通道的要求。
    2.3 相关调查的数据支持
    2.3.1 街坊尺度对出行方式的影响
    美国波士顿市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形态对人们的出行行为有重要影响。以街区规模为例,
街区规模越大,越少人选择公共交通或非机动交通,而且家庭机动车拥有量有增加倾向。数据上则表现为,街区规模每扩大1倍,公交和非机动出行就减少22.1%,平均每个家庭机动车增加0.5辆[4]。
赣州    合理的街区尺度有助于减少机动车出行,进而打破机动化时代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有助于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2.3.2 居住社区对步行需求的升温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和波特兰州立大学的调查发现,高达79%的受访者认为选择一个“能轻松步行到达社区内其他地方”的居所非常或者比较重要。该调查还发现,现生活在这类社区的人生活质量满意度更高。54%的这类受访者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附近适宜步行,有商店、咖啡馆和餐厅”,他们对社区的生活质量非常满意;调查还发现,“很多人向往在更加适合步行的街区生活”[5]。
    基于已有的升温态势,面对更多消费者的偏好选择,提升居住社区的步行品质将是未来社区发展的主要侧重点。
    3 功能定位
    从街坊尺度的历史演变、发展导向的趋势分析以及相关调查数据来看,笔者认为设置公共通道的功能定位如下。
    3.1 规范街坊尺度: 实现“窄马路、密路网”
    设置公共通道可以规范街坊尺度,使之更趋于人性化,优化路网、重配路权,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提升道路资源效用和服务质量,营造氛围良好的邻里空间,实现“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理念。
    较之市政道路,公共通道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可以在街坊内自然地生长,塑造亲切的生活氛围。
    3.2 提升慢行可达性: 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三峡两日游最佳方案
    设置公共通道可以提升慢行可达性,优化社区生活出行链,注重服务的本地化和便利性,完善社区微循环系统,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提高慢行可达性首先意味着在公共通道附近存在着可达目的地,即规范了公共通道的出入口、接驳点以及与公共配套的联结度,需要统筹布置社区行政管理、文体教育、康体医疗、福利关怀、商业网点等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其次意味着慢行交通可达,即划定了目的地范围,将生活性出行距离控制在2.5 km以内,使居民在慢行交通下可以完成购物、娱乐、接送小孩老人、用餐、继续教育等日常活动。
    3.3 提高慢行舒适度: 引导绿出行
    结合未来步行与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复兴,设置公共通道提高慢行舒适度,构建连续、安全的慢行网络,注重提高慢行交通品质,引导绿出行。
    580号文对公共通道原则控制在6—9 m宽,是要保证充分的空间营造环境,提高慢行舒适度。舒适度是一种主观感受,要求在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上都使人们感到满意的状态。生理层面,一方面是保证慢行交通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是要求公共通道区域的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心理层面要求公共通道应该具有丰富的界面、有趣的场景,有利于形成充满活力、亲切宜人的空间氛围。
    4 案例研究
    选取案例对公共通道实施现状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公共通道的规划意图,发现问题。该案例业态丰富,属于较成熟的街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1 规划层面
    4.1.1 区位概况
荥阳怎么读>张家界门票收费标准    研究案例选取中山二路—谷阳北路—中山中路—人民北路所围合的街坊,占地面积约为24 hm2,该街坊属于上海松江老城区,是原松江镇最早的建设区域,街坊正南的庙前街,一直以来都是松江老城的商业中心。这里作为较成熟的地区,近几年城市更新速度较慢,集中了大量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居住小区。
扬州旅游景点攻略三日游    构成该街坊的人民北路和中山中路为次干路,中山二路和谷阳北路为支路。街坊北侧主要为1990年代建设的6层及以下的多层为主的居住小区。街坊南侧多为公共设施,沿中山中路主要以大型商场的形态存在,服务范围较广;居中位置为岳庙,且围绕岳庙形成商业街;临近居住小区设有1所小学及1处幼托。目前均已投入使用(图1)。
   
    4.1.2 编制背景
    根据控规资料,截至2009年该街坊所处单元内部支路系统基本缺失,但存在多条街巷,路幅宽度在3—12 m。整体而言,道路网络尚不健全,且道路宽度明显较小,交通状况较为紧张,上下班高峰期经常出现堵塞状况,机动车停车场严重缺乏。考虑到道路系统的严重不足,规划将街坊路归为道路系统,通过梳理内部街坊通道等手段改善交通状况,并提出街巷技术标准。
    街坊路(公共通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城市支路的重要补充,构建了一个延续的街坊系统,缓解交通压力,满足可达性需要,主要通行方式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道路断面为一块板形式,规划宽度结合现状两侧建筑设置,一般不小于7 m。
    4.1.3 规划历程
    2014年与2009年控规图则中的土地使用现状图基本无差异,因此以2009年土地使用现状图作为比较的基础现状。2011年编制的控规和2015年编制的局部控规调整规划图与现状图相比较,都是通过梳理街巷通道以弥补道路网密度过低的不足。具体采用延伸、增设、拓宽、拉直等方式,使原通道不同程度提升了可达性和舒适度(图2)。
   

本文发布于:2023-06-15 15:1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608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通道   街坊   社区   尺度   规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