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中的长影印记

阅读: 评论:0

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中的长影印记
作者:郭明显 吕梦莹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14期
        【摘要】电影歌曲是“十七年”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经典之作更是不胜枚举。本文截取1949年到1966年这十七年间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类梳理,以期描写出特定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十七年”时期;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14-105-04
        【本文著录格式】郭明显,吕梦莹.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中的长影印记——以1949—1966“十七年”间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7(14):105-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和青年扶持项目)《吉林当
代声乐艺术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C094)
        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也被学界称之为“十七年”时期。长影在“十七年”时期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这些电影歌曲是“十七年”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十七年”时期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进行研究,是对这一特殊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辉煌成就的梳理,同时也完善了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史研究。
蓟怎么读        一、“十七年”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吉林省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声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声乐表演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声乐表演事业主要依靠众声乐实践和专业声乐实践两条路线发展。在众声乐表演实践中,吉林省各类民间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广大众的生产生活,以
东北民间特表演形式二人转和秧歌剧为主体,宣传国家政策,对巩固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生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专业声乐表演实践中,以长影乐团、吉林省歌舞团和延边歌舞团为代表的专业演出团体结合各级行政演出单位,共同为吉林省声乐发展提供了演出和实践的平台。
        (二)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现吉林艺术学院)和东北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为主要代表的专业院校为吉林省培养出众多的音乐专业人才,如吕远、丁鸣、尚德义、王肯等,他们为吉林省声乐教育、声乐作品创作和声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甘肃必去的十大景点        (三)声乐创作领域的发展
        这一时期吉林省声乐创作主要成果有郑镇玉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长白山之歌》,歌曲《延边,我美丽的故乡》,赵云程的《白呀白嘎拉山》《草原到北京》,先程的《老司机》,刘文彬的《江城雪柳》,王肯填词的《鄂伦春小唱》等。歌剧方面有徐辉才、李曦等作曲的《青林密信》,朱广庆、刘文彬作曲的《愤怒的贤良江》。[1]
        (四)电影歌曲的发展
        电影歌曲的发展是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间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长影制片厂旗下的长影乐团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利用长影自身发展优势充分挖掘音乐人才,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这些电影歌曲生动展现出了建国之初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共同建设新中国的像图:他们中有浴血奋战的开国功臣、有饱经沧桑的劳苦大众、有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也有机智聪颖的普通百姓。“十七年”间长影电影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更是“百花齐放”。这些电影歌曲是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中的珍贵遗产,对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正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原由。
        二、“十七年”时期长影电影歌曲的创作特点
        从战火中孕育而生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后文简称“长影”)成立于1945年10月1日,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影在动荡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辉煌。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长影”又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十七年”时期在国家意识形态和地缘因素的影响下,长影在创作中充分融入东北地方特,形成了以农村题材为主的创作风格,并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比肩成为新中国电影工业的奠基者。不断建设和发展中的长影,为了做好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发言人,理所应当将强烈而自觉的社会意识和本能的文化意识贯穿于艺术创作中。“十七年”间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深受国家意识形态影响,作为吉林省声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具备独特的艺术性之外还要具备起政治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这些电影歌曲要为所在的政党和社会制度服务,要让欣赏者获得审美认知和审美创造,并且具有组织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的作用,能够担负起传递与交流社会各阶层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2],“十七年”时期的长影电影歌曲创作就在如上几个重要表征中进行探索。由于长影在“十七年”时期创作的电影歌曲数量众多,为了方便阐述,笔者将它们进行了题材归类。
        (一)战争题材电影歌曲
        《平原游击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这部电影讲述了在1943年游击队长李向阳智斗日军松井部队并获得胜利的故事。“烈火冲天烧,山河齐怒吼!斑斑血泪斑斑恨,滔天怒
火滔天愁!英雄血染战旗红,红旗照千秋”(《烈火冲天烧》歌词摘选)。在这部电影中《烈火冲天烧》和《战马奔红旗卷》这两首电影歌曲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演唱形式上都鲜明地展现出这一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基调:烘托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展现了革命的现实主義精神。
        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影片歌曲《我的祖国》的横空出世更是为这部电影的成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首歌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我的祖国》不像其他同时期反映战争的电影歌曲,她优美、平静,但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乐曲一开始,用让人倍感亲切的音乐语言将美丽富饶的家乡描绘出来。歌词中第三段“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更是刻画出一爱国爱家更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可爱可敬的美好形象。时至今日,这首《我的祖国》已经从电影《上甘岭》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音乐作品而广为流传。
        电影《党的女儿》于1958年上映,该片电影插曲《兴国山歌》由李忆兰演唱,长影乐
团演奏加伴唱,长影乐团尹升山担任指挥。为了配合剧情的需要,作曲家张棣昌把流传于中央苏区的革命歌曲《兴国山歌》进行改编。“在歌曲的演唱形式中采用领唱加合唱的方式,一方面是歌曲结构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影片情节发展的需要。”[3]这首歌一开始的“哎呀来嗨”,无论是从旋律还是从歌词的衬词来看都具有典型的江西民歌特点。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影制作并出品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主题曲《英雄赞歌》由公木作词、刘炽作曲,长影乐团参与配乐。这首歌是在王成英勇牺牲之后,王芳作为文工团演员为鼓舞前线战友所演唱的。该作品是以单二部曲式为结构进行创作的。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公木,在创作这首歌词时采用分节歌的方式,刻画出了一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歌曲采用女声独唱加合唱的方式进行演绎,乐曲由2/4拍和4/4拍交替进行,乐句结构方整,节奏紧凑,突出进行曲风格,使整首歌曲雄浑激昂、气势如虹;乐曲主歌部分重在叙事,通过密集的节奏和音符刻画出战士们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副歌部分旋律走向不断升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为什么大地春常在”两个“为什么”的问题设置引出了“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和“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促使了情感的升华。《英雄赞歌》塑造了一英勇无畏的军人形象,他们是无数中国志愿军的缩影。
        (二)儿童题材电影歌曲
        电影《祖国的花朵》是长影出品的新中国第一部校园儿童故事片,该片1955年上映,影片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它反映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也描绘出新中国的道德风貌。影片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旋律优美、曲风清新,和同时期的电影歌曲相比,这首歌的旋律更加简洁明朗,曲风活泼欢快,非常符合少年儿童的形象。而同样作为儿童题材电影主题曲的《共产儿童团歌》则更多地沿袭了战争题材歌曲音乐结构工整、节奏铿锵有力的风格特点,以类似进行曲的音乐风格展现了少年儿童参与红革命事业的向往和憧憬。歌词中不断出现的“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和每一段结束句“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互为呼应,好似时代的号角不断吹响,号召少年儿童牢记使命,刻苦努力、勇敢追求、不断成长。电影主题曲《共产儿童团歌》出自1958年上映的儿童电影《红孩子》,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子弟苏保和小伙伴与白匪军斗智斗勇的故事。这是唯一一次进行现场视察的电影,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苏区儿童进行革命斗争的电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少年儿童茁壮成长。
        1953年,中国电影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发展,电影工作者们在创作风格上进行了突破,这两部儿童题材电影及其电影歌曲就是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积极探索的产物。洱海怎么玩最佳路线
        (三)农村题材电影歌曲
去日本签证怎么办理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于上世纪50年代末上映。这部电影是建国后十余年间农村题材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上映之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引领了一代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主题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用朴实的语言把人们热爱家乡,努力建设家乡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面貌表现了出来。
        电影《白毛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经典之作,于1951年上映。这部电影是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的是解放前的华北农村杨白劳之女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穴居变成“白毛仙姑”,而后几经波折终被大春解救的故事。这部影片贡献的电影歌曲《北风吹—扎红头绳》《剪喜字》《太阳出来了》细致地刻画出那一时期劳苦大众的生活实况,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歌曲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电影类型,它不仅将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融入电影叙事,又能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下巧妙贯穿当时的。
        1.两部内蒙古电影中的歌曲
深圳杨梅坑怎么去
2022年叙利亚现状
        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是由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制作发行的影片,于1950年上映。这部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该片电影主题曲《嘎达梅林》、插曲《牧羊歌》均来自蒙古族民歌。“作为新中国国家政治直接体现下的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承载着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直观解读。”[4]电影原名《内蒙春光》,后由主席改片名为《内蒙古人民的胜利》。在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影片有了新的政治高度。
        长影另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于1953年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与潜藏的敌特分子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这部电影贡献了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歌曲《敖包相会》《草原晨曲》和《草原牧歌》。
        2.雷振邦的民族題材电影歌曲
        雷振邦(1916-1997)早年在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学习,1949年进入中央电影乐团,1955年后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正式开始电影音乐创作生涯,“十七年”是雷振邦电影音乐创作的活跃阶段。[5]
        电影《芦笙恋歌》于1957年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讲述的是拉祜族青年扎妥在抵抗国民党军队野蛮掠夺时逃进深山老林变成了“野人”,1949年解放后扎妥在曾经的恋人那娃吹奏的芦笙恋歌中清醒,获得了新生。片中歌曲《婚誓》由极具云南特的葫芦丝进行伴奏,歌曲旋律婉转、优美,一经播出风靡全国。
        《五朵金花》这部电影开启了对音乐故事片的探索。作曲家雷振邦在这部电影中运用了对唱的形式,创作出了《蝴蝶泉边》《唱个山歌扔过墙》《采药山歌》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这也为长影出品的音乐电影《刘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刘三》这部音乐电影中,雷振邦创作出了《世上哪有树缠藤》《山歌好比春江水》《山顶有花山脚香》《只有山歌敬亲人》《心想唱歌就唱歌》。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6:1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71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影   歌曲   声乐   发展   长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