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阅读: 评论:0

2021年3月第38卷第1期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北京颐和园简介Mar.2021
Vol.38 No.l
D0I :10.16601/jki.issn2096-7330.2021.01.016文章编号:2096-7330 (2021) 01-0091-10
基于GIS 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收稿日期:2020-09-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YJC850010);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桂教人2014[49])
第一作者: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重庆市景区有哪些景点推荐陈炜,蔡银潇
(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样本,运用ArcGIS10.2空间信息分析工具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显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民俗的数量 较多,曲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民间文学的数量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现集聚分布
的特点,总体空间分布密度显示其以拉萨市为中心向外围扩散,分布格局主要体现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 在市域的数量分布以拉萨市、山南市、日喀则市较多,昌都市以及阿里地区较少,点密度分布呈现岀层级分明
的特点;从类型的空间分布上看,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以及民俗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传统体育、游艺 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以及曲艺呈现岀集聚型的分布态势。此空间分布格局受到
地形因素、水文因素、民族分布、交通区位、历史文化以及人口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西藏
中图分类号:G122;F127 文献标志码:A
0弓I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反映一个民 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及独特文化基因的珍贵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存留,保护非遗对民族 文化身份的认同、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意义重大。非遗相关研究已受到学术界
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学者除关注其概念、价值、评估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外,其涉及范围不断
扩展,如非遗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非遗保护新技术运用,如3D 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3-5]以 及非遗保护与众文化权利的关系[6,7]等。国内学者对非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并呈 现出多学科、多视角协同开展研究的趋势,如知识产权视角下的非遗保护⑹、文化自觉视角的非遗保
护⑼、口述史视角下的非遗保护['0]、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非遗保护['1]、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非遗保护['?] 以及空间视角的非遗保护[,3]等,其中空间视角下非遗研究的尺度涉及全国范围[,4]、区域范围[,5]以及
省域范围['6],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时空分布特征['7]以及影响因素分析['8]两个方面,时空分
布特征可 分为不同空间尺度分布特征、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时间演化特征等,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系、 交通、人口、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分布等。
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山区,具有独特奇异的雪域高原环境,是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其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数众多的湖泊河流以及独特的高原气候造就了显著区别 于其他地域文化而具有鲜明特点的非遗。西藏非遗蕴含着深厚的内涵,拥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集中反 映了西藏地区各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并对其生产、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学术界
尚未有专文对西藏地区非遗的类型与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和呈现,对其影响因素也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推进。有鉴于此,本研究以西藏为研究地域尺度,运用GIS 空 间分析方法对其非遗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剖析,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西藏地区非
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92-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8卷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来宾有什么好玩的景点旅游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截止至目前西藏共有88项国家级和460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本研究主要以西藏自治区级以上非遗数据(548项)开展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为科学合理掌握西藏非遗在地区间的分布状况,本文对所获得的数据按以下方式作处理:对同时入选国家级与自治区级的非遗项目,只保留国家级;对不同地区共同申报的非遗项目,非遗项目数按照不同申报地的个数统计;申报地为寺庙或是其他单位,则按照该寺庙或单位的所属地市统计。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过后,共得到507项非遗有效数据,再根据发源地通过高德API分别获取各发源地的地理经度及纬度坐标,工作底图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西藏地区的矢量地图(1:400万),通过ArcGIS10.2工具进行空间匹配,建立西藏地区非遗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空间信息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最近邻指数
本文利用ArcGIS10.2中最邻近点指数的结果分析说明西藏地区非遗的空间分布类型,它是西藏非遗的实际最邻近距离与非遗的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其算式为:
厂厂
重庆二日游必去的景点«==(1)
r,1
式中,R为最邻近点指数;r为非遗的实际最邻近距离,r,为非遗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非遗数量,s为区域面积。根据R取值的不同,可将非遗在西藏的空间分布状态分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以及均匀分布三种状态。
1.2.2核密度估计
本文采用ArcGIS中的核密度估计工具分析西藏非遗在整个区域内的空间集聚状况,并将其进行可视化表达,其算式为:高端私人陪同旅游app
/(%)=-t Z)(?)式中,/(%)为非遗的核密度估计值,k(%-X〃)为核函数M>0为宽带,(%-X,)为估值点%到事件X,处的距离,可通过核密度估计值来计算西藏区域整体非遗的聚集情况,可反映一个核即每项非遗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强度,/(%)值越大,表示此区域非遗分布越密集[l9]o
1.2.3区位熵
本文利用区位熵对西藏不同类型非遗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以体现其集聚程度及特征,其计算式为:
心=(G,/G,.)/(G,/G)(3)
式中,,为西藏各类型非遗J为地区样本,乞为西藏j地市的,类非遗的区位熵,G?为西藏j地市的,类非遗的得分值,G,为j地市各个类型非遗的总得分值,G,为全区,类非遗的得分值,G为全区非遗的总得分值。
1.2.4地理联系率
地理联系率能够揭示一个地区非遗要素与该地区人口、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均衡性以及耦合程度,其计算式为:
1n
v=100-X%.-儿(4)
2,-I
式中,V为地理联系率,%,代表第,个地区非遗数量占全区非遗数量的比重代表第,个地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占全区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的比重,"为西藏地市数量,V的取值范围1~100,取值越大,表
第1期陈炜,等:基于GIS 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93・
明该地市的非遗分布与人口、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均衡性以及耦合程度越高。
西藏非遗的类型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西藏非遗的类型结构特征分析
传统技艺
曲詔严八
■专统美术
民俗
民间文学传统体育、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照片
游艺与杂技
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专统戏剧传统医药
♦国家级 ♦省级 总量图1西藏非遗的类型结构图
参照国发[2008]19号文件中有关非遗类型的划分体系, 可将西藏非遗亦相应地具体划分为十大类型,
分别是民间文 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 与杂技、传统美术、曲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对其非遗项目数
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总体上看,西藏非遗以传统技艺的数量最多,为135项, 占比26.63%;传统舞蹈数量与传统技艺相差仅3项,为132
项,占比26.04%;排名第三的是民俗,数量为87项,占比
17.16%。数量较少的为曲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 技以及民间文学,数量分别是9、16、17和18项,占比1.78%、
3.16%、3.35%和3.55%;数量最多的传统技艺较之数量最少
的曲艺相差126项。在国家级非遗当中,数量较多的为传统
舞蹈、传统技艺以及民俗,数量分别是31、14、12项,占比35.23%、15.91%以及13.64%;数量较少的分别
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以及传统音乐,数量分别是1、3、4项,占比1.14%、3.41%以及 4.55%。而在自治区级非遗当中,数量较多的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以及民俗,数量为121,101以及75 项,占比28.88%、24.11%以及17.90%;数量较少的为传统戏剧以及曲艺,数量分别为8,9,占比1.91%、 2.15%,数量最多的传统技艺较之数量最少的传统戏剧相差113项。
无论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从各个级别上看,西藏地区非遗的类型分布存在着较为不均衡的特点,差异 性较为明显,其中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以及民俗数量较多,而曲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
民间文学的数量较少。
.西藏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图2西藏非遗的核密度分布图
2.2.1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为考察西藏非遗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本文应用ArcGIS10.2中的平均最近邻指数工具对西藏地区 非遗数据进行计算,得出西藏地区非遗实际最邻近距离d a 二9007.887 236,预期最邻近距离d e 二23 371. 863 722,最邻近比率R 值为0.385 416,比1小,表明西藏非遗整体为集聚型空间分布类型。
最近邻指数能够从整 体上判断西藏地区非遗呈
现集聚型分布,但未能呈 现非遗在区域上的分布格
局,故本文运用ArcGIS10.2 的 Kernel  Density  模块实 现了对西藏非遗分布核密 度的可视化表达,绘制了 核密度分布图(如图2), 以探求其空间分布的集聚 状况。
由图2可知,西藏非 遗核密度值分为五个等级
序列,其密集程度以拉萨
市为中心向周边各地市扩散,其中拉萨市以及山南市西北部为高密度核心区,日喀则市东部为次级密度
。西藏自治区非遗
西藏非遗核密度
J  0.000000-0.000488
2] 0.000489〜0.000976
■ 0.000977-0.001463
-94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38 卷
核心区,那曲市东南部以及林芝市西北部为第三级密度核心区,那曲市东部、日喀则市中部以及林芝市 北部为第四级密度核心区,其余地市如昌都市以及阿里地区非遗分布较少,核密度值较低,尚未形成规
模性密集区域。总体而言,西藏非遗分布范围广泛,各地市均有分布,但同时空间分布较为不均,差异性 明显,整体呈“辐射”型分布,其空间疏密分布可概括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2.2.2市域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有效揭示西藏地区市域范围内非遗的分布特征,本文对区内6个地级市及1个地区的国家级以 及自治区级非遗数量分别进行统计,得出西藏地区非遗市域分布状况表(表1)。
表1西藏非遗的市域分布情况表
市域
国家级区级数量( 项)占比(%)
面积(万 km )(密度
项/万km 1)数量(项)
占比(%)数量( 项)占比(%)
拉萨市3135.2310124.1113226.04  2.9544.72
山南市1618.18
75
17.90
9117.95
7.97
11.42日喀则市
17
19.327016.7187
17.1618.09  4.81
林芝市4  4.554811.465210.2611.46  4.54那曲市89.0963
15.047114.00
39.24
1.81
昌都市
8
9.09
348.11428.2810.87  3.86阿里地区4  4.55
28
0.07
32
6.3129.64  1.08
合计
88
100419100507100
120.22
4.22
从总体上看,拉萨市分布数量最多,为132项,占比26.04%,其次为山南市,数量为91,占比 17.95%,日喀则市数量与山南市相近,数量为87,占比17.16%,而那曲市数量为71,占比14%,林芝市数
量52,占比10.26%,昌都市以及阿里地区的数量分布较少,分别为42,32,占比&28%、6.31%。从国
级非遗的分布上看,拉萨市数量最多,为31项,占比35.23%,阿里地区和林芝市的分布数量较少,均为4 项,分别占比4.55%;从自治区级非遗的分布上看,拉萨市的数量最多,为101项,占比24.11%,阿里地 区的数量最少,为28项,占比0.07%。总体数量最多的拉萨市与数量最少的阿里地区相差100项,可见 西藏地区非遗在各市域的数量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地区差异较为显著。
从各市域的点密度分布上看,依据西藏非遗全区的平均点密度值4.22项/万km ,可将各市域点密 度分布分为四个层级,拉萨市点密度为44.72项/万km ,远超出全区均值,作为第一层级;第二层级为 山南市,点密度为11.42项/万km ,而日喀则市和林芝市为第三层级,点密度分别是4.81项/万km ?、 4.54项/万km ,那曲市、昌都市以及阿里地区点密度均低于平均值,分别为1.81项/万km ?、3.86项/万
km 、1.08项/万km ?,作为第四层级。可见西藏非遗在各市域的点密度分布呈现出层级分明的特点,非 遗在各个地市的空间分布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
2.2.3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衡量不同类型非遗在
西藏的空间分布格局,对不同
类型非遗的集聚程度作出分 析和探究,本文对西藏国家级 非遗项目赋值为2,对自治区 级非遗项目赋值为1,再运用 区位熵公式计算出西藏地区
共计十种不同类型非遗的区
位熵值(如表2)。
由表2可知,传统技艺、
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以及民俗
的区位熵值在各个市域间的
差异较小,表明此类非遗在西
藏各市域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以
及曲艺的区位熵值在各市域间的差异较大,最大值分别为2.93、2.32、2.19、2.69、4.66以及2.64,最小值
表2西藏不同类型非遗的区位熵表
类型拉萨市山南市
日喀则市林芝市那曲市昌都市阿里地区传统技艺
1.13
0.82  1.50  1.140.45  1.20
0.22传统美术  1.860.68
0.820.22
0.46
1.460.34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1.01
0.000.32
0.00  2.93  2.64
0.92
传统舞蹈0.49  1.43  1.330.910.74
1.24  1.42传统戏剧0.61
2.32  1.910.000.00
0.99
0.00传统医药
2.190.790.000.30
1.290.680.00
传统音乐
1.170.600.00
1.52
2.690.00  1.18民间文学
0.35
0.000.27  1.01  4.66
0.00
2.36
民俗
1.000.95
0.52  1.82
1.140.24
2.00
曲艺
0.81
1.240.64
1.180.00
2.64
1.84
第1期陈炜,等:基于GIS 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95・
均为0,表明此类非遗呈现出集聚型的分布态势。本文利用ArcGIS 中的自然间断点法将六种非遗类型
的区位熵值划分为三个等级,以便集聚型非遗空间分布的可视化表达(如图3),可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集中分布在那曲市以及昌都市,传统戏剧集中分布在日喀则市以及山南市,传统医药集中分布在拉萨市,传统音乐以及民间文学集中分布在那曲市,而曲艺集中分布在阿里地区和昌都市。
0. 001 〜0・ 992
0. 000〜1. 0121. 013-2. 3610. 001 〜1. 236
2. 362-4. 662
1. 237-
2. 644
d.传统音乐图3西藏6类非遗的空间分布差异格局
e.民间文学
0. 000-0. 596
0. 597-1. 5181. 519〜2. 690
0. 000-0. 3180. 319-1. 014n  1.015〜2. 929
0. 993〜2. 317
b.传统戏剧
3西藏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藏地区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山区,具有独特奇异的雪域高原环境。依托复杂多样的地形、为
数众多的湖泊河流以及独特的高原气候,加上对外交流活动频繁、历史文化悠久,西藏地区人民众创 造出了类型较为多样且文化特凸显的非遗资源。而西藏非遗作为该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 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区域文化,其空间分布也必然受到区域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的影响,故本文结合西 藏非遗空间分布的实际状况,将其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从地形、水文和民族分布、交通区 位、历史文化、人口与经济六个维度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以便对西藏非遗的现状有更为 全面深入的认知。
3.1自然因素
3.1.1地形因素
地形地貌是独特地域
景观形成的基础之一,亦 能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生 活而对非遗的创造与发展
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其空
间 分 布。 本 文 利 用 Arc- GIS10.2将西藏地形DEM  高程图层与西藏非遗分布 图层相叠加进行分析(如 图 4) 。
g 可虽地区
o
低82
甲| 3辛0
760 km
lcm  =85 km
图例
• 西藏非遗高程
高:8405
图4西藏非遗高程分布特征
由图4可知,西藏位
于青藏高原西部,全区平
均海拔在5 000m 左右,地势由西北的高原向东南逐渐降低,直达东部的平原地区,其间山脉众多、地形

本文发布于:2023-07-02 11:4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752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分布   空间   西藏   传统   文化   研究   西藏地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