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原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 评论:0

废墟的召唤》原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3、《废 墟 的 召 唤》
  一、 教学目标:
辽宁的旅游景点大全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app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⑵. 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⑶. 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计划:2课时、
  四、教具准备:u盘、录音机
南阳天气预报15天查询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北京周边三日游最佳攻略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⑴.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⑵.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⑴.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 设计思考问题: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⑶. 课文的写作思路:
  师生共同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
欢乐岛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 合作学习: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长岛二日游最佳路线
  ⑴.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⑵.“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⑶.“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⑷. 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 探究学习 拓展延伸。

本文发布于:2023-07-23 23:1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929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废墟   作者   圆明园   学习   理解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