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空间技法—三远法》讲课稿

阅读: 评论:0

中国山水画空间技法—三远法》讲课稿郑州园博园好玩吗
同学们好,我是陈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空间技法——三远法。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什么是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如何实践去表现这种技法?
相较于西方风景画,中国山水画早了一千年。七千年前,古人们在定居的农耕文明中,将认知用图案的方式记录下来。除了对生产器物的认知外,亦产生了形上美的认知,而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技法便是古人认知觉醒的重要体现。
一、三远法的由来
什么是三远法?三远法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中的一种时空观,它以不同的视点赖观察和描绘景物,力求全方位的表现自然。
宋代的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三远法” ,分别是:
全国旅游地图精简版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连云港特产
三远法打破了一般绘画以一个视点,即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二、三远法的特点
国外旅游景点高远
古语有云:“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亦可以称为“虫视”,即是故意将自己置身低处,看什么都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往往处于画面的下端,以此法描绘崇山峻岭最为合适了。
比如欲夸山川之高俊,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的很小,诸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亦可将高俊的山峰推出画外或者隐入云层,使观者自行想象山峦的伟岸程度。
黄山当地参团旅行社要画高耸的形势,则可将下部虚隐起来,如要画山顶则可虚化山脚,正如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反之,如欲画较远的平川,则可把上面虚起来,以造成平川万里之势,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
深远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
古语有云:“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如同借给观者一双千里眼,能看到万水千山,丘陵沟壑亦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鸟瞰”之感。画面的进深很大,造成一种空间深远的意境,《林泉高致》中郭熙如是描述道: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平远景则要画出左右辽阔的空间,诸如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山莽莽,溪流回转,这便是深远法的经典体现。
“平远”画法的题材有两类:一种是矮山以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仅有田园溪流的平原大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赞的《紫芝山房图》便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画者在描绘平原景的辽阔时,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但应当利用景的透视,如林带、田埂的透视,河流的纵横,这些都能带来良好的平远效果。
“远”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三远”往往混合在一起运用。尤其是“深远”,其实不能单独成立,它或归于“高远”,或归于“平远”。山水画的“远”是山林隐逸文化的体现。
六朝时期的宗炳在著作《画山水序》中谈及:“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体现。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把人的视线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
同学们在课堂练习中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倪瓒《渔庄秋霁图》,并参照下图白描的技法绘制出来。

本文发布于:2023-07-27 16:4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1958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山水画   空间   技法   认知   运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