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阅读”——以统编《语文》九年级教材为例

阅读: 评论:0

8•初中   2019.9   论“专业阅读
——以统编《语文》九年级教材为例
◎程 翔
(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海淀区100091)
◆本刊特稿
摘要:阅读教学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新课标关于“学科素养”概念的提出,更是一个科学性的突破。它预示着距离构建起语文教学科学体系的那一天,已经不远。文章以统编《语文》九年级教材为例,提出“专业阅读”的概念,呼应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科素养”的概念,为构建语文教学科学体系抛砖引玉。
关键词:阅读教学统编教材 专业阅读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从非专业读者培杭州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地方
养成专业读者,起码也应该成为一个准专业读者。
这个培养的周期很长,需要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
时间。小学阶段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获得初
步的专业阅读技能;初中阶段开始大量阅读,使学生
形成一般性的专业阅读技能;高中阶段,学生能够运
用所掌握的专业阅读技能进行有深度、有个性、有思
辨、有创意的阅读,从而形成比较完备的阅读素养。
这三个阶段的技能梯度可以用下图表示:新乡八里沟门票
获得初步的阅读技能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基础教育阅读技能层级分布图高中阶段
形成一般性的阅读技能
形成完备的阅读技能(目标)
本文包含了几个重要概念:学科素养、语文才能、阅读技能、专业阅读、类文体、学理。
“学科素养”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概念,也是核心概念,其他概念都由此派生出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长期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键才能,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经验和语文能力,具体外化为听、说、读、写的技能。语文才能对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作为母语的语文来说,简直就是人生基石。
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什么是阅读?笔者以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以文字材料为主要对象的视觉行为。所谓阅读技能,就是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过程中,支撑其完成阅读任务的技能,主要包括认读技能和领悟技能。认读技能,首先是认字的技能,它是阅读技能的基础。认读汉字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建立在数量基础上的解字技能更加重要。一个高中毕业生,应该在语文课上接触过汉字学的相关内容,应该对汉字的机理有基本了解。因此,语文教科书应该包含汉字学知识——但目前是缺乏的。这反映了语文学科内容的结构性缺失。领悟技能,指的是理解力和鉴赏力,即能够正确把握“作者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合理的“读者意”。
“作者意”是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意思,即“原意”。阅读文本,首先是准确把握“作者意”。这需要“虚心涵泳”“品味揣摩”“莫先立己意”。但是,读者在文本面前不是被动的,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表达个性化的感受。这就是“读者意”。“读者意”与“作者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比如,《论语》中记载:子贡能从孔子讲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迁移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夏能从孔子讲的“绘事后素”迁移到“礼后仁先”。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所读文本与自己是有关系的。
无论是把握“作者意”,还是产生“读者意”,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作者意”并不容易把握,千百年来“强作解人”者多如牛毛,误解、歪解举不胜举。孔子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产生了无数解说,至今没有大家公认
本版编辑/佩 兰关 注
9
2019.9   
•初中
的观点。李商隐的一首小诗《锦瑟》,难住了无数读者,正所谓“一篇《锦瑟》解人难”!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遵循规律进行解释,才需要学理的支撑——解释学。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创立了普通解释学,后又有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解释学问世。在中国,解释学现象源远流长,著作也很多。在语文界,蒋成瑀先生的《语文课读解学》适合中学教师阅读,另外,金元浦的《文学解释学》、曹明海的《文学解读学导论》、龙协涛的《文学阅读学》也都值得一读。
读了这些著作后,我们会明白一个道理:文学文本的解释是一项专业工作。由此,我认为进行“专业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所谓专业阅读,指的是用专业的眼光进行的阅读和理解。什么是专业眼光?就是运用专业思维方式来阅读文本。不同类型的文本,阅读的规律就不同。文学文本和非
文学文本的阅读又大不相同。文学文本用形象说话,力求婉转效果。清代焦循云:“夫诗,温柔敦厚者也。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入而务感人。”(《雕菰集·毛诗郑氏笺》)以袁枚的《苔》为例,把“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翻译成大白话,意思是:尽管我出身卑微,但也想整点事儿干。同样的意思,用诗的语言写出来,就很美。这里的“苔花”和“牡丹”已经不是它们本身了,而是被诗人赋予了特殊含义,人格化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作者意”。如果不按照文学规律去理解,就会出现“朱自清的爸爸违反交通规则”“愚公太傻”“白居易深更半夜陌生女子弹琴,人家老公又不在家,你就不避嫌疑啊”“‘夕餐秋菊之落英’不妥,因为菊花是不落的,是枯死在枝上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根本不可信”之类的笑话。如果不按照文学的规律阅读,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孙悟空不带着唐僧一个筋斗到西天取经,非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就无法解释“既然冯骥才爱护小鸟,就应该把小鸟放归大自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无法解释“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徐志摩非说‘不是清泉’”;就无法解释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无法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的精妙,等等。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这里仅仅举了几个最常见的例子。要想解释清楚这些句子的特点,必须建立在懂文学的基础上。这就是我提出“专业阅读”的理由。
专业阅读离不开学理,学理离不开文本类型。我
们不能笼统地讲学理,必须将学理与文体相结合。初三年级是关键的一年,学生在继续学习古诗文以
及记叙文、说明文的基础上,应把议论文、小说和戏剧作为学习的重点。至此,学生的文体概念基本建立起来,与小学生文体意识模糊相比,应有明显进步。下面以统编本九年级教材新增文体为例,具体解说学理对于不同文体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议论文的专业阅读。九年级共有三个议论文单元,如下表:
议论文单元之一
议论文单元之二
议论文单元之三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鲁迅)《谈读书》(弗朗
西斯·培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怀疑与学问》(顾颉刚)《不求甚解》(马
南邨)《论教养》(利哈乔夫)
《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创造宣言》(陶行知)《无言之美》(朱光潜)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议论文单元之一中,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稿,不属于常规性的议论文,其语言风格也带有从文言向白话转向的痕迹。怎么学这篇议论文呢?可以从议论文观点鲜明学起,并让学生接受一个基本知识: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这篇文章的题目已表明作者的观点:要敬业,要乐业。如果发表演讲,讲了半天,听者还不知道你的观点,就不能算是好的演讲,就不能算是好的议论文。接下来,进一步思考,虽然有观点,观点也鲜明,但却缺乏针对性,没有什么意义、价值,尽是些正确的废话,也不能算是好的演讲,或者说不适合初中生阅读。那么,梁启超的观点有没有意义呢?这就要看学生读后有没有受到触动,要看文中的观点有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了。教师的引导启发要在这方面下功夫。接下来,再看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敬业乐业?理由何在?为了讲清楚这个观点,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所有这些,都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说理为主
的文体特点。这与记叙文有本质区别。这个过程就是构建学生的议论文文体意识,就是落实学科素养。这就是文体与学理的关系,引导学生走专业阅读的道路。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也不属于常规性的议论文。该文入选语文课本时曾为《文明与野蛮》,如今改成了书信体的题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还是把握作者的观点,以及讽刺和比喻手法的运用。
《论教养》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教师要认真教。议论文容易写得大而空,而此文深入浅出,结合日常生活,写得生动、深刻。我们引导学生学写议论文,
关 注
本版编辑/佩 兰
10
•初中   2019.9   
不是写《敬业与乐业》那种文章,而是写《论教养》这种文章。学生年龄小,驾驭不了“大内容”。初中生正是形成良好教养的关键时期,学习此文很有现实意义。作为“作者意”,很容易读懂,建议让学生谈“读者意”,甚至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的突出特点是比喻。这是一篇有思辨彩的随笔,属于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所谈观点非常富有启发性。
总体来说,教学本单元,应把“观点要鲜明”作为基本素养来对待。建议以《敬业与乐业》和《论教养》作为教读篇目,另两篇作为自读篇目。
议论文单元之二的学习重点是论证。何为论证?论证就是分析,就是在观点和材料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因果关系。这是议论文的核心,初中生学起来有难度。《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是驳论型杂文,结合当下的“四个自信”,很有现实意义。教学时可以从驳论的角度抓住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来学习作者的论证思路。《怀疑与学问》是一篇很好的议论文,其观点有启蒙意义,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非常有益。题目即显示出关系型的议论思路,即通过论证怀疑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作者举例简洁,点到为止,这对学生学习议论中的记叙也很有参考价值。《谈创造性思维》是典型的材料型议论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造宣言》是“宣言体”,曾经是高考
阅读材料。这种体裁具有以下特点:是一种极为严肃的文体,公布主张、意见;具有鼓动性,充满情感彩;公开主张,态度鲜明;种类较多,有联合宣言,有国家、政党、团体宣言,还有个人宣言。《创造宣言》一文属于个人宣言。教学此文,可以从“宣言体”切入。
第三个单元中,培根的《谈读书》是进行层次划分的好例文。题目“谈读书”并没有指明具体内容,比如“谈读书与修养”“谈读书的作用”等等。这种题目确定了大方向,没有指明具体内容。这就需要读者划分层次,看看作者围绕“读书”谈了哪些内容,有什么观点,还要注意层次间的逻辑关系。《不求甚解》也是谈读书,但内容很具体,可以对比上一篇来学习。《山水画的意境》属于文艺论文,有别于一般议论文,学术性突出。学习此文一要了解“意境”,二要厘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作者观点;还可以结合学过的诗词,谈谈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实现迁移。《无言之美》也是一篇文艺论文,想读懂不是易事。这需要老师抓住核心词“无言之美”展开,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和分析的过程。《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一篇谈文学鉴赏的论文,核心观点是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体验。作者的观点对学生很有益,教学时可以放开让学生谈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疑惑。对初中生来说,这个单元的文章比较艰深,有的是从高中课本中下放来的。
以上三个议论文单元,突出了议论文的多样性,忽视了议论文的典型性和规范性。作为初学议论文的初三学生来说,首先应该建立起议论文的基本范式,而不是多样化。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说,三个议论文单元的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把握作者观点,了解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掌握常见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的论证方法,初步学习逻辑分析、思辨的说理方式。这是极其重要的语文学科素养。
第二,小说的专业阅读。在初一、初二阶段,虽然也有小说,比如《社戏》《皇帝的新装》《植树的牧羊人》《带上她的眼睛》《狼》等,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的小说单元,也不在小说文体的统领之下,比如《社戏》就统领于民俗单元。作为小说文体集中编排,出现在九上、九下中,共有三个单元,如下表:
小说单元之一小说单元之二
小说单元之三成都希尔顿酒店
《故乡》(鲁迅)
《智取生辰纲》(《水
浒传》)
《孔乙己》(鲁迅)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范进中举》(《儒
林外史》)《变龙》(契诃夫)
《孤独之旅》(曹文轩)《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溜索》(阿城)
《刘姥姥进大观园》
(《红楼梦》)
《蒲柳人家》(刘绍棠)
老舍先生在《怎样读小说》中写道:“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长期以来,中学小说教学存在突出问题:不能抓住小说的根本特性来教学,肤浅地讲所谓“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误将“三要素”当成了小说的本质特点,在培养小说素养上出现了偏差。小说是一种专业文体,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小说文体的本质,就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的小说读者。
如果一定要给小说下一个定义的话,福斯特有一句名言具有权威性:“所谓小说,即具有一定长度的散文体虚构作品。”小说理论是教师教学的学理支撑,语文教师要对小说具有专业认识。小说是虚构的,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有一系列的方法。小说虚构有一定长度的情节;情节需要
精心构思。小说使用散文体语言进行叙述;叙述视角是小说突出的写作技巧。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曹文轩的《小说门》,毕飞宇的《小说课》,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这三个单元的十一篇小说都是虚构的,当然会有原型。小说以塑造典型人物为核心任务,情节是人
本版编辑/佩 兰
关 注天津航母主题公园票价
11
2019.9   
•初中物性格发展的历史,环境是人物生长的土壤。写人物,主要是表现人性,表现人的灵魂,表现人物的命运。由于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作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学提供了学习的目标。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诗意,具有象征性。小说的风格是多样的。这十一篇小说基本上是传统小说,学
生到了高中会接触一点现代派小说。
《故乡》的核心是作者虚构的“意外”。抓住“意外”,就抓住了小说的关键。“我”回故乡卖“老屋”,有来有往,有卖有买,本属“正常”。“我”对故乡的“老屋”很了解,卖掉它并不觉可惜。但是,“我”回乡后与闰土的见面实属“意外”,打破了“正常”,从而表现了人物和主题。这种“意外”又是通过对比和描写的手法实现的。这些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我的叔叔于勒》也有“意外”。“我”们一家人把于勒当作福音,天天盼,夜夜想。这是前半部分内容,是上升的一条线。但是,“我”们一家人“意外”地遇见了于勒,态度大转变,“母亲”拒绝相认,换船返回,是下降的一条线。用曲线表示如下:
盼于勒
于勒
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源于人物性格变化多端;人物性格的变化多端,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对人性本质的充分展示,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文体的社会功能。
《孤独之旅》也有“意外”,就是那场“暴风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暴风雨”,人就是在“暴风雨”中成长的。小说中其他内容,比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都是为“暴风雨”的出现做铺垫。
《智取生辰纲》以情节取胜。卖枣的七人的出现使情节出现拐点。小说的情节一定要安排“拐点”。这体现了小说情节的本质——曲折性。可以说,没有拐点,就没有情节。拐点的前后有内在逻辑,看出内在逻辑,就会欣赏小说了。
我们通常说“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而不说“人物、故事、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可见,情节和故事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福斯特说,“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故事;而“国王死了,王后由于伤心过度不久也死了”——这叫情节。
我们常说,这篇小说写了某某故事,而不说写了某某情节。可见,故事可以指整体内容,情节可以指具体内容。“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两个人的死亡
有没有内在联系?看不出来。而“国王死了,王后由于伤心过度不久也死了”就看出来了。可见,故事是外在的,情节则进入了内在逻辑关系。情节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铺垫、蓄势,另一部分是高潮、揭示。这就是在培养学生小说阅读的基本素养。所谓“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范进中举》写范进不相信自己中举,回家亲眼见了,便出现“意外”——疯了。这情节很妙!就在大
家万般无奈之时,胡屠户“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便清醒了,又是一个“意外”,更加精彩!这使我们联想起赵本山的小品《中奖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起伏跌宕,好戏连连。这就是情节,是对故事艺术加工的结果。
《三顾茅庐》课文部分,节选得不够恰当。直接从第三次拜访孔明进行切分,学生看不到前两次的精彩铺垫,“蓄势”的效果表现不出来,失掉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补上前两次的拜访。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部分的场面描写精妙绝伦,背后玄机颇深。表面上看,是几位女子合伙捉弄刘姥姥,背后却是哄着贾母开心。刘姥姥内心明镜一般。这与传统文化有关。鸳鸯嘱咐刘姥姥什么话了?可以让学生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场面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俱佳,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精品,却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孔乙己》取胜靠的不是情节,而是对人物的精心雕琢。鲁迅先生自己说最喜欢《孔乙己》,他想表现“苦人的凉薄”,表现悲悯的情怀。所以,对孔乙己命运的把握是重点。茅盾理解为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有道理,但偏了。
《变龙》表面上情节极尽曲折,本质上却是表现人性。不要简单地理解为批判鹰犬,而要思考这位小警官奥楚蔑洛夫人格扭曲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的人性。
阿成的《溜索》是新课文。这篇小说颇有特,以环境描写取胜,靠奇险景引人。作者写景是为了渲染气氛,渲染气氛是为了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是为表现人的品格。小说的叙述视角很有特,由此可以联系其他学过的小说,认识叙述视角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
《蒲柳人家》篇幅较长,可以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来处理。课上教学此文,可以“选点”进行,不必面面俱到。比如可选择一丈青这个人物形象来欣赏。
第三,戏剧的专业阅读。学生在初三阶段初步建
关 注
本版编辑/佩 兰
12
•初中   2019.9   
立起戏剧的文体概念十分必要,是为高中基本掌握戏剧文体奠定基础。统编初中六册语文课本中,戏剧单元只有一个(高中也只有一个,似乎少了一点),即九下的三篇课文——《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教师除了介绍必要的戏剧知识外,还要根据三篇课文各自的特点来确定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的是剧本,与戏剧不完全相同。剧本具有两个文本层次:对话和舞台说明。剧本的特殊性在于具有指示演出的功能。因此,我们把剧本言语称为行为式言语。剧本的语体以对话为主。对话是由不同的言语单位按照某种逻辑关系构成的,可以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对话的双方,一方是主动方,一方是被动方,但二者可以转换。教师可以借鉴“话轮转换”的理论引导学生学习话剧的对话语体。剧本不能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需要读者进入人物内心,参与到对话中来。陈白尘《话剧的“话”》和王景丹《话剧语体论》值得参考。
教材所选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雷电颂”部分,很容易教成朗诵课,所以我不太赞同节选这一部分。有人认为“雷电颂”部分这一言语行为,和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性格之间缺乏逻辑关系。这可以作为一个专业阅读训练点来引导学生讨论。北京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屈原》就非常成功,可以选一幕进来。虹口漂流门票多少钱
《天下第一楼》是何冀平的优秀之作,自演出以来,已近600场,创造了北京人艺新高峰。节选部分是第三幕,以卢孟实上场为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矛盾冲突的铺垫,后半部分是矛盾的爆发,
卢孟实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巨大挑战,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开始浮出水面,人物对话京味特浓,语言精练,个性鲜明。
话剧小品《枣儿》最适合学生学习。这是一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小品短剧,语言含蓄,悬念迭出。剧本通过老少对话,折射出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构思精巧,特别适合演课本剧。
以上我着重从三种新增文体的角度谈了对统编本九年级《语文》的教学思路,主线是抓住阅读技能,借助学理,体现专业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伽达默尔认为:“文学概念决不可能脱离接受者而存在。”(《真理与方法》)“接受者”是什么人?如果“接受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读者,那文学阅读是顺利的,否则就是困难的。学生离开了文学规律进行阅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也就无法体现文学的意义与功能。要想把握住文学规律,必须从文体入手。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学生离开了文学规律的阅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阅读,也就无法体现文学的意义与功能。要想把握住文学规律,必须从文学文体入手。这再一次说明,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把学生从非专业读者培养成专业读者。
站在初、高中衔接的角度来看初三的文学阅读,我们就能更加清楚地明白初三学年的重要性。经过初三学年的阅读教学,加上初一、初二的科学阅读,初三毕业生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文体阅读”,为高中真正意义上的“全文体阅读”做好了准备。有了中学六年的“全文体阅读”,学生的语言发展开始从“日常
话语”转向“科学话语”和“艺术话语”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
语言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语言发展,日常话语在先,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才形成科学话语和艺术话语。一个人后天的科学文化修养程度,主要是由科学话语和艺术话语体现的。所谓科学话语,主要体现在概念、概括、精确、逻辑、判断、推理、抽象、规范等方面,其话语意义具有唯一性和工具性,是冷静的,缺乏生命力。高中生必须掌握科学话语,形成科学思维品质,为走向科学研究之路奠基。艺术话语则是直觉的、审美的、情感的、精神的、模糊的、丰富的、形象的,是多解的,具有象征和隐喻的特点,是活跃的,富有生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接触艺术话语,到了高中阶段形成相对完备的艺术话语,初三是一个过渡阶段。比如,《岳阳楼记》是一篇文学作品,属于散文。第3段作者用了“隐喻”的手法,“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暗示邪恶势力强大,作者用“日星隐曜”“山岳潜形”隐喻正人君子遭受排挤,暗示了恶劣的政治生态,迁客骚人此时登楼,“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第4段“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则是借用屈原惯用的“香草美人”手法,象征正人君子得到重用,政治生态良好,此时登楼,“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如此,沿着文学的规律读,就读懂了;否则,只会认为是写景。
专业阅读,需要专业理论支撑。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提供给学生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使学生从非专业读者成长为专业读者。专业阅读需要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类文体”的教学。但是,长期以来,中学阅读教学的专业阅读意识不强,还停留在对单篇的理解和鉴赏上,没有上升到
专业的高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近20年了,高中新课标也颁布两年了,“学科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阅读教学到了走向专业阅读的时候了。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和考试命题都走向专业阅读这条路,那么距离语
文教学科学体系的构建也就为期不远了。
本版编辑/佩 兰
关 注

本文发布于:2023-08-02 08:0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00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阅读   小说   学生   专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