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在迪拜沙漠种出杂交稻,是中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的故事

阅读: 评论:0

在迪拜沙漠种出杂交稻,是中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的故事
保定房价暴跌开始了
【素材回放】
日前,由袁隆平带领的中国研发团队在阿联酋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实验种植水稻。按照合作计划,未来水稻有望覆盖阿联酋10%以上国土面积,形成大片“人造绿洲”,不但提升阿联酋粮食自给能力,而且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会将目光投向中国的这一新技术”“这将有助于改善沙漠生态,提升地区粮食产量”“中国将荒漠变为绿洲”……中东乃至世界媒体纷纷赞叹中国“水稻奇迹”。
其实,赞美中国“水稻奇迹”早就是一种世界级现象。去年中国两米高“巨型水稻”的图文报道掀起一阵火热的“世界波”,而一再刷新单产世界最高纪录的袁隆平“超级稻”更是令世界称奇。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22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莱斯·布朗曾提出这样的质疑,现在看来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中国不仅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还实现了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突破。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多养活了7000万人,还逐渐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去年在中国,海水稻曾收获超过620公斤的亩产量。据预测,在中国种植1亿亩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计算,就足以养活8000万人口。全球有142.5亿亩盐碱地,由此足以看出这一科技成果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潜力。
【素材解读】
小小的种子,何以让中国屡屡书写举世瞩目的奇迹?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水稻走向世界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的故事。从一粒种子的进化之路望开去,中国进步与发展的壮丽画卷令人惊喜。“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
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中国已实现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一大批杰出中国科学家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巨大正能量。正如美国《橘郡记事报》所言,“中国成功的秘诀在于奋斗”。一个个志在创新的个体,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中国创新的“世界波”是温暖的,造福于世界,也赢得来自世界的广泛赞誉。
【适用话题】
科技        梦想      技术      奇迹      奋斗        贡献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              袁隆平沙漠水稻“世界波”折射创新力
挑战“不可能”,体现的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在很多"不适合"的地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
新兴科技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下一个创新超级大国
让天方夜谭变成现实,作出改善沙漠生态环境、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又一项中国贡献
敢于挑战“不可能”,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就会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一大批杰出中国科学家不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巨大正能量
三清山景点介绍图
在今天这个愈发原子化的社会,尤其需要夯实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座。而“袁隆平们”的人生,正是对这种大情怀、大担当的最好诠释
从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返璞归真的气质,正是这份殊为可贵的静气与专注,这份“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成就了那一代人的大写人生,换来了中国综合国力和战略地位的提升
【素材锐评】
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为何又去沙漠种稻?
当西方媒体纷纷惊叹于“沙漠种稻”的奇迹时,很多国人都捕捉到了新闻之外的另一个震撼事实:已届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居然还在辛勤耕耘,而且心中梦想澎湃如昨,奋斗热情依旧高涨。这位“当代神农”,不仅让更多人远离了食不果腹之忧,还以自身经历给了世人另一种精神财富。
川西小环线自驾游攻略三天正如有网友所言:“很多人都是吃着袁老的大米长大的”。这位老人已经跟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早年间,他常谈起自己做过一次“禾下乘凉梦”,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梦想的炽热点燃了他孜孜以求的激情,攻克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总结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累累硕果引得不少人感叹,“有了袁隆平,中国人再也不用发愁吃饭了。”手握如此厚重的功劳簿,袁老早已“功德圆满”,本可颐养天年。可他非但没有光荣退休,反而志在千里,追求起“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将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多养活5亿人。不断升级的梦想,始终如一的热忱,袁老的人生诠释着何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乌镇现在可以去吗明明已经功成名就,却甘愿再冒风险;明明可以安享人生,却始终心系天下,“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到底是什么让袁老闲不下来?从袁老那两个念兹在兹的
梦想即可看出,有大情怀、大担当,才有大魄力。常人所想的功名利禄、生活冷暖,在他看来不过是身外之物,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作出贡献才是其毕生追求。
近些年,不乏如袁老一般的科研大家“意外”进入公众视野。他们虽然深耕于不同领域,却有着相同的品质:科研中不务虚名、沉心实干,生活中低调简单、朴实无华。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李俊贤院士,近日捐出毕生积蓄支持所在单位的博士科研创新,他还有个“怪癖”:在成果申报上不署名,因为“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中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因一张光脚穿着旧鞋、在高铁二等座上全神贯注工作的照片走红,他婉拒采访,仅回应“国家给我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从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返璞归真的气质:怀着拳拳赤子心,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他们是冲在前线的拓荒者;国家发展起来之后,他们是甘为人梯的奉献者。搞科研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正是这份殊为可贵的静气与专注,这份“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成就了那一代人的大写人生,换来了中国综合国力和战略地位的提升。大连市内好玩的景点
如今,神州大地换了人间。与之相应,一些人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也在变化:将今天定
义为“小时代”,满足于当“自了汉”,以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荣。历史发展有其自身逻辑。生活于盛世之中的人们,往往更重视个体权利、自我价值,这本无可厚非;但倘若因此摒弃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观,那就是大错特错。必须看到,世情国情在变,但“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没有变,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办成国家民族大事的规律没有变。在今天这个愈发原子化的社会,尤其需要夯实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基座。而“袁隆平们”的人生,正是对这种大情怀、大担当的最好诠释。
大师之大,大在学术,大在德行,更大在精神。小到普通人成就一番事业,大到国家民族实现复兴,都需要同样的精神。这个社会的人生选择可以很多元,但只有更多人在公与私、义与利、奋斗与惰怠等大考中做出正确选择,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具向心力,充满希望地往前走。
云南雨崩村旅游攻略

本文发布于:2023-08-05 23:1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032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水稻   世界   创新   沙漠   国家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