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阅读: 评论:0

湛江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李德品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2页(P69-70)
【作 者】李德品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畜牧兽医局
【正文语种】中 文
近年来,广东省湛江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全市畜牧业发展迈向了一个新水平。2015年全市禽猪牛羊的饲养量分别为近1亿只、541万头、75万头和19万只,牛、羊饲养量约占广东省的四分之一,位居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首位,畜牧业总产值和肉类总产量位居广东省第三位,饲料业产量和产值位居广东省第四位。
湛江市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雷琼黄牛、雷州山羊等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强化畜牧业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畜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现有亿元畜牧企业21家,广东省重点养殖场34家,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个。涌现出正大、壹号、粤海等一批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强势。现有3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8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大中型畜禽龙头企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全市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的不断壮大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
广西玉林疫情最新消息
湛江市积极发掘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优势,开发特产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特品牌畜牧业。目前全市有22个畜牧业类名牌产品,其中饲料名牌产品18个,猪肉名牌产品3个,鸡肉名牌产品1个,无公害产品9个,畜牧类有机食品1个。“安康”和“壹号土”两个猪肉品牌获得广东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之“广东名猪”的称号。
徐闻山羊、正大鸡肉丸、壹号土猪肉、安康猪肉、鸣吉园五粮猪肉、恒润生猪等进入广东
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库。壹号食品公司对广东小耳花猪进行杂交改良,开发出全国著名的土猪品牌“壹号土猪”,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在各地开设专卖店800多家,2015年生产和分割销售生猪40万头,成为年产值达10亿元的大企业。雷州市绿洋农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檀香林下养猪、鸡,实现林业与畜牧业循环利用,以珍贵的檀香和无公害的肉猪、肉鸡为基础,打造优质生态产业品牌。鸣吉园牌“五粮猪”和“檀香鸡”荣获了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开设“鸣吉园”专卖店方式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湛江市和珠三角各个城市,受到市场和众广泛认可。
1.科技创新,驱动草食畜牧业结构优化。一是抓良种培育。湛江市始终在品种上下工夫,充分利用雷琼黄牛的种质资源,实行引种与自主培育相结合,借鉴日本和牛、安格斯牛、南德文牛和利木赞牛的育成经验,对雷琼黄牛进行特开发。建立起以湛江市技术推广站为中心、基层畜牧兽医站为网络、个体改良户为网点的黄牛冻配改良体系。通过牛良种培养工作的全面展开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显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养牛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昆明旅游线路图二是抓技术推广。湛江市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湛江综合试验站和湛江市畜牧
技术推广站,每年举办2~3期培训班,聘请教授、研究员、专家进行讲课,推动肉牛(羊)养殖标准化发展,免费培训800多名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结合现场实习、参观、交流与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人工授精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推广力度不断加大,进一步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三是抓饲草培育。湛江市利用丰富的光热和饲草资源,优先发展草食家畜生产。人工种植象草、新型皇竹草、墨西哥玉米草、黑麦草、高丹草等3.3万多亩,产鲜草41.5万多吨。结合实施牧草种植项目扶持、秸秆养畜示范等工程项目,培植典型、总结经验、示范带动、以草促牧,把种草种植作为一个产业来抓,推动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湛江燕塘澳新牧业有限公司发动村民配套种植2000多亩玉米、番薯和牧草,每年可提供1.5万吨青贮饲料。徐闻正茂和牛有限公司租赁土地5200多亩,用于种植饲草。同时,进一步加强牧草技术研发,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湛江综合试验站“甘蔗尾叶捆包青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湛江市2007年度科技三等奖;“甘蔗梢(尾叶)机械化采收、揉搓、打包青贮技术”被收录到农业部科教司的《2012年农业轻简化实用技术汇编》一书。
2.龙头示范,带动草食畜牧业产业融合。一是抓产业创新。湛江市依靠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培育畜牧龙头企业,重点推动产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力度,龙头企业产业创新程度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探索发展观光牧业。
二是抓龙头培育。湛江市积极扶持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通过大力培育,涌现出一批较大规模的肉牛(羊)、奶牛等草食动物养殖企业。2015年,全市有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35个,年存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羊场36个。这些规模养殖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经营模式,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程度,加快产业发展。与乡镇、合作社农户签订代养合同,公司先给农户垫资1000元/头,每头每年补助300元,免费配种,并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和免疫服务。饲养到5~7个月后公司回收,每头小牛5000~7000元,按每户均养5头母牛计算,可增加年纯收入约3万元,带动了当地农民利用闲置资源养牛、养羊,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畜牧业增长的新机制。冶仙塔旅游风景区
白石山门票多少钱一张
3.政策助力,推动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一是抓财政扶持。湛江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如1996年颁布了《关于大力繁殖杂交牛的奖励办法》,主要是鼓励农户繁养良种
杂交牛,每繁育出一头杂交牛,政府给予60元的补贴。市财政每年投入资金50万元用于市畜牧技术推广站种公牛站,以购买细管冻精等设备用于良种推广。近年来,湛江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多方筹措,投入近百万元资金到种公牛站购买液氮罐、输精等设备用于良种推广。
二是抓项目推动。湛江市积极贯彻中央、省政府对草地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努力争取项目扶持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通过项目实施。组织徐闻县正茂和牛有限公司等单位申报了2014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专项草地畜牧业项目,获得广东省农业厅250万项目资金支持;廉江市和寮镇和丰山羊合作社获省2014年南方现代草地推动项目140万支持;廉江市诚一牧业有限公司、雷州市大黄牛有限公司分别获得2014年和2015年中央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支持,从而改善牛羊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湛江市草食动物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湛江市虽然保持了广东省畜牧业及草食畜牧业生产大市的地位,但也一直存在着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短、龙头企业少等问题,特别是草食畜牧业所占比重还有待于提高,换挡转型任务艰巨。下一步湛江市将抓住发展机遇,加快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强化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与保护力度。大力增强自主育种和良种供给能力,围绕肉牛、肉羊养殖提升需求,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种业企业,建设现代畜禽种业。二是加强区域特畜禽品种开发。支持培育优质特黑猪、高档肉牛、肉用型羊等新品种、品系,加大雷琼黄牛、雷州山羊等地方良种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强基层畜禽良种推广体系建设,稳定畜牧技术推广队伍。三是加快种公牛站的建设。开展南德文牛及安格斯牛等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杂交育种、推广应用。推进种公牛站的建设,重点建设2~3个达到国际水平的现代化肉牛原种场和祖代场。
2.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加快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扶持下,健全产业链条,引进、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优势强的养殖、加工、营销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近期要推动正大湛江公司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壹号土猪公司的上市使其成为广东省高效特畜牧业发展的典范,争创广东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品牌。三是开展“互联网+现代畜牧业”行动。推进电商与实体结合、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生产
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等新业态,创新流通方式,减少流通环节,加强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使养殖环节分享更多收益。
3.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一是引导种植与畜牧养殖业协调发展,按照种养结合思路,以构建“秸秆-畜禽-沼气-果蔬”畜牧生态循环链条为主要模式,加快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循环示范基地开发,扶持引导以家庭农场或合作社为基本单元的适度规模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二是加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根据区域粪污处理和环境消纳能力,以实现区域种养间综合养分平衡为指导,在区域单元内部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推行高效、经济、适用的养殖废弃物全过程处理利用,实现粪便排放与区域农作物营养需求、土地消纳能力相适应的目标,促进区域内种养之间综合养分平衡利用。北京到八达岭长城最佳路线
三是加快标准养殖场的生态化建设。加快粪污处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沼气和有机肥建设,推广应用一批例如“自然养殖法”的生态环保养殖新技术,有效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努力促进畜禽养殖“零排放”,推动畜禽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8-11 14:45: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07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畜牧业   发展   技术   湛江市   养殖   建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