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的身份问题

阅读: 评论:0

西湖风景区图片>长沙市旅游攻略景点必去
论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的身份问题
摘要:身份研究是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身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身份比如主体的族裔性、性别等是与生俱来的,无法选择的、单一的;有些身份是后天建构的、多重的,可以选择的。当今的主体置身于多重而差异的世界中,因为不同的关系、不同的体、不同的归属等都可能赋予他/她一种潜在的身份。身份问题的研究既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自我认知的角度,更是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少数族裔文学;身份问题;多重性
众所周知,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黑人文学的繁荣和兴旺,也就是所谓的“第二次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使美国文学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些著名的文学协会开始关注少数族裔文学,如“美国研究协会”多次召开会议专题讨论美国文化多元化与少数族裔文学。1972年还成立了“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从1978年起举办年会、出版期刊,积极地向研究者推介少数族裔作家及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批评探索》这一跨学科的学术理论刊物相继发表了“认同的政治”系列论文,后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约请kwame anthony appiah(凯姆·安瑟尼·阿皮亚)和henry louis gates(亨利·路易斯·盖茨)将论文编辑出版,题名就叫《身份认同》(iden
宁武万年冰洞简介tities)。其中有一个突出的核心观点——身份已经裂变成了多重指向,不再是单一的。
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美国华裔文学和美国黑人文学最为引人瞩目。此外,犹太文学、非裔文学、墨西哥裔文学、印第安文学等在美国文学史上都有值得关注的表现。到世纪之交,少数族裔文学批评已经在美国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甚至已进入主流大学课程之列。而在世界文学领域里少数族裔文学的创作实绩也令人惊喜,最为有力的一个证明是新世纪以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多有少数族裔或者“离散”的背景,譬如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菲利特·奥尔罕·帕慕克(史上第一位土耳其籍诺贝尔奖得主)、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等等。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特质”,少数族裔文学具有鲜明而突出的跨越性,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的今天,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关注少数族裔文学就有着学理上的合法性和实践上的必要性。
虽然在中国,2003年11月在成都举行了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主办、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专题研讨会,此后,国内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少数族裔文学创作和国外研究前沿相比,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在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从身份或身份认同这一视角切入,来认识作者、解读文本,以便使文本中遮蔽已久的历史、扭曲的种族经历、各种离散身份和边缘身份、喑哑的少数声音等等揭开遮蔽的面纱,使之去蔽,回归本真。
开始于20世纪中期的民权运动促进了西方世界中边缘性别和少数族裔的觉醒,继而开始了大规模的身份认同运动,也从此开始了从社会层面到知识话语领域对身份的探讨和认识。而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反本质诉求则又进一步推动了身份研究。“身份”是英文identity的汉语翻译。其实,英文identity在我们汉语语境中有多种译法,最主要的有“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同一”、“同一性”等等。我们认为,“身份”更侧重的是差异性,“认同”则更突出的是同一性。身份/身份认同研究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身份”(identity)一词已经成为当今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中的关键词之一。它在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和批评中更是成了一个新近的高频词、重要的关键词。英国伦敦大学文化研究学者保罗·吉尔特(paul giltoy)就明确指出:“作为一个概念,‘身份’已被置于一系列急迫的理论论争和政治问题的核心地位。”随着人们对身份探讨的深入,我们看到身份与文化、身份与宗教、
身份与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与语言等成为了近些年学界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主要对象。兴城市天气预报15天
但是,近些年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对身份的关注最重要、最突出的则是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其实,身份或身份认同是丰富多样和极其复杂的,所以,我们才认为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中的身份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和探讨。
木扎岭风景区
身份或身份认同并不是天生不可更改的。身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有的身份是自然天成的、比较单一的,有的身份则是后天建构的,且具有可选择性。
首先,任何主体的族裔性、性别是无法选择的、与生俱来的、单一性的。任何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从他/她降生之日起,其性别就是明确确定了的,要么是男性,要么是女性,性别是单一的,而且也是无法选择的。同样,他/她的族裔性也因为其父母的族裔性而先在地决定了,他/她作为生命个体是无法选择父母的,与此相应的是其族裔性因父母的族裔性而无法选择。此外,每一个主体还有很多身份却是后天人为建构的,主体身份往往是多重的,而且有些身份是可以选择的。
身份或身份认同是主体在人与人、人与体、人与社会之关系中对自己的关系归属、本质特征和生命意义的确认、赞同和接受。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指出:“建立在对人的这样一种理解基础之上,即人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统一个体,他被赋予理性、意识和行动能力,其中心由一个内在核心构成……自我的根本中心是人的身份认同。”斯图亚特·霍尔指出了人之成为一个统一体,其根本核心就在于自我的身份认同。被称为20世纪法国沦陷“黑暗时期的三女哲”之一的西蒙娜·薇依则说,“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这是最难定义的事物之一。一个人通过真实、活跃且自然地参与某一集体的生存而拥有一个根,这集体活生生保守着一些过去的宝藏和对未来的预感……每个人都需要拥有多重的根”。西蒙娜·薇依所说的“扎根”、“根”,其实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主体在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中所寻和确立的归属和身份确认。
但是,置身于大干世界的主体的身份也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因此可以说身份是一个复合体。在丰富多样、变化不居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实际拥有着多重身份,除了性别身份、族裔身份、公民身份外,还有诸如籍贯、出生地、居住地、宗教信仰、经济、文化、阶级、教育、职业、语言、科学、道德、政治立场等等。我们有太多可以同时归属的类别,每个人同时属于许多个体,其中任何一个体和一种归属都会赋予他/她一种具体武汉欢乐谷旅游攻略
的身份。对此,斯图亚特·霍尔就曾经精辟地指出:“身份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透明或毫无问题。也许,我们先不要把身份看做已经完成的、然后由新的文化实践加以再现的事实,而应该把身份视做一种‘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而且总是在内部而非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02:0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106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身份   文学   族裔   研究   美国   文化   认同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