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佛教文化特点初探_兼论宗教与及迷信的本质区别

阅读: 评论:0

作者简介:王利耀(1940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 本文属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 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 课题项目。
来稿选登
学术界 (双月刊)  总第103期,2003.6
ACADEM ICS IN CHINA
No.6Nov.2003
九华山佛教文化特点初探 *
兼论宗教与及迷信的本质区别
王利耀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安徽合肥230053)
摘要 所谓九华山佛教文化,指的是九华山地区以佛教文化为主并为其表征的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域文化。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又以地藏道场文化为其特,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入世和人性关怀精神。九华山佛教以
真诚的宗教信仰为特点,用佛教哲学启发信徒认识人生,要求信徒按佛教的思想体系修炼,体现了对佛教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这与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宣扬歪理邪说,反人类,反社会,有着本质区别,也完全不同于以欺骗和愚昧为特征而与人生信仰无关的封建迷信。
关键词 九华山佛教文化;佛教;地藏;文化生态环境;宗教、
中图分类号 B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698(2003)-06-0203-08
九华山的佛教文化以地藏道场文化为其特,在佛法的神圣不可侵犯之中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入世和人性关怀精神。据佛经记载,地藏菩萨在释迦灭度后、弥勒降诞前现身六道,发下宏愿: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他要在 五浊恶世 中救助众生,因而成为 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萨 ,其慈悲怜悯体现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地藏十轮经 认为他 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 ,即
像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故名地藏。九华山作为地藏道场,以金乔觉为地藏菩萨化身来供奉,以弘扬地藏大愿为终极目的,使地藏在九华山佛教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金乔觉之后,九华山又有第二、三代地藏应身菩萨海玉和大兴,这实在是很罕见的。在九华山的寺院中,不仅有作为 九华诸寺之冠 的化城寺作为地藏道场,另外两个主要寺院肉身殿、地藏禅寺也主要供奉地藏菩萨;此外还有大愿庵、宴坐岩、煎茶峰、二圣殿、神光岭、金仙洞、地藏王石刻等多处金地藏遗迹。
九华山每年都要举行历时七天的地藏法会,在一些佛教节日如盂兰盆节里,也要举行拜 地藏忏 活动。在九华山,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 几乎是佛教道场和佛学院的必修课。寺
院还经常请外来法师讲经,弘扬地藏法门。九华山佛教的水陆法会、瑜珈焰口、放生等也是很有名的,每年都要举行多次;其他很多佛
事活动中也都有普度众生、超荐亡灵的内容。蒙山施食,为众生发愿等,更是僧众每日都要进行的功课。
地藏精神对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影响,也表现在佛教各宗在九华山的传播和发展上。九华山佛教以禅宗为盛,净土、华严、律宗次之。但金乔觉本人并非禅宗传人,实际上他超越了佛教宗派的范围。有人认为,金乔觉之所以应化为地藏菩萨,与此有关。在九华山,历代各派名僧修持严谨,深究佛理,既有争论,又互相交流,其中大多兼持 地藏经 以为助行。首创 参话头 的宋代高僧宗杲曾朝礼九华山,并传临济宗;示寂后,被九华山僧徒尊为 定光佛 。明末高僧海玉,为朝拜金地藏来九华山修炼,曾以舌血掺金粉抄写 大方广佛华严经 ,历38年而成。明末四高僧之一的智旭,是一位精通禅、律、天台、净土的大通家,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倡导数宗兼修,而以净土为禅教律三学的指归。他特别推重地藏菩萨,自称为 地藏之孤臣 ,中年后居九华山甚久。期间,曾登坛讲 华严经 ,参讲 地藏菩萨本愿经 ,并曾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撰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 ,尽力劝
行 地藏忏仪 ,颇有影响。
1 值得一提的是,系五宗法脉于一身之禅宗大德虚云,曾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约高僧月霞、普
照及印莲等,在九华山翠峰茅棚研究贤首经
教三年。
2 期间及其前后,清朝国师玉琳与兴斧、虚云、宝悟、月霞、普照及其他高僧,各传临济、曹洞、华严、净土等宗,形成清末九华
山佛教各宗风起的盛况,这应该说与地藏大
愿精神的影响不无关系。地藏在九华山地区民间文化中也有着很
深的影响。每年的地藏诞日(夏历七月三十日),九华山都要举行 大愿法会 ,参加的拜佛信徒、来山游客及附近众常达数万人。其它庙会上通常也都有信徒拜地藏塔,守地藏塔,求菩萨超度亡灵,消灾延寿等内容。外地香客还常以百人左右为一队,结伴朝拜地藏王,称为 百子会 ,途中不断高颂 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 ,并给穷人和残
疾人施舍财物。
漳州市教育局3 在这些活动影响下,地藏的慈悲精神不仅深入信徒心中,也传播到九华山地区民间。实际上,当地居民拜地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如,每月初一、十五为地藏菩萨斋供;每年地藏诞日家家都烧地藏香,学佛的人念诵 地藏菩萨本愿经 ;正月初一先向地藏菩萨拜年,再互相拜年;舞龙灯先向地藏菩萨朝拜,再舞村户;遇有婚丧之事,要到地藏菩萨前许愿和超度,等等。人们对地藏菩萨的虔诚虽然各异,但他们对 地藏大愿 精神的崇敬则是共同的。又如,每年上元、中元、下元这三天的济残活动和 赈孤 (即为孤魂野鬼烧孤衣、施舍孤饭)等,和地藏的慈悲精神也是相通的。
九华山佛教文化内部,由于长期历史发
学术界2003.6 学者专论
1  2  3 新编 九华山志 。
苏芬居士: 虚云老和尚十难四十八奇 。ase/fsfh/dcc.htm 。
展的结果,已形成了多种文化并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九华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不可能是
社会中封闭的孤岛。九华山佛教文化也不可能是单一的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文学文化乃至民间世俗文化,在九华山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寺庙之庄严,田园之优美,集市之熙攘,相互映照;佛堂之经声,书院之书声,山野之山歌声,彼此衬托。更要指出的是,这一地区历史形成和传入的各种文化必然要发生相互作用,发生相互对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结果是除了各种文化态势的消长之外,各种文化之间还发生了交融的情况,形成了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
首先是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及世俗文化的交融。九华山地区有百余座寺庙、丛林(其中部分已废),散落于九华山周边各乡村乃至青阳县外;而在寺庙集中的九华街,亦有很多商户和山民居住,僧俗杂居,相处融洽。寺院常和民间共同举办集佛事活动与集市贸易于一地的庙会;而居民朝山拜佛、求签问卦,或请寺僧念经、做佛事,更是常事。所以,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及世俗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必然的。九华山地区有很多习俗与佛教有关。除前面提到的拜地藏、三元济残等习俗外,民间还有向菩萨许愿、还愿、祷告,先过荤年、后过斋年、过年请菩萨,子女为长辈进香并盖 地藏利生宝印 , 打皈依 等习俗。民间文艺中也有不少与佛教有关。被称为 戏剧活化石 的地方戏傩戏中,就有 目莲救母 、 九更天 等多个宣传佛教思想的剧目。当地还流传不少关于九华山佛教的民间故事,如 无暇禅师募碗 、 王灵官为佛护法 等。
长白山天池真实图片另一方面,九华山地区民间文化也在九华山佛教的丛林清规、日常课诵、佛事活动以及寺院建筑等诸多方面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如丛林清规中,九华山实行 普请 ,即组织僧众在拜佛、修行之外,像当
地山民一样参加种茶、植树等农业劳动;日常课诵中,九华山因僧俗杂居之故,寺院突破了佛教 过午不食 及用斋必念供的规定,僧尼多进晚餐,且晚餐毋须念供;佛事活动中,九华山有寺院与民间共同举办的阴骘大会,寺院举行的一些大型庙会和佛事活动中也常有民间文艺表演;寺院建筑中,九华山的寺院外观多为江南民居的形式,寺内摆设的供桌、纱灯等,多为当地的风格、样式。特别要指出的是,九华山佛教活动本身也有着与九华山历史文化及民间习俗有关的独特内容,如九华山佛寺供奉的佛像中,侍立地藏王佛像左右的,是捐地给金乔觉的青阳县闵让和居士及其子道明和尚。
其次是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交融。九华山道教历史悠久,西汉时窦伯玉就在此修道,东晋时葛洪曾在此炼丹,唐代赵知微与弟子在此开坛修炼,鼎盛时期道观曾达二十余所。到了宋代,随着佛教的发展,道教在九华山便退居次位。此后,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几近消失。但是九华山佛教对道教采取了相当宽容的态度,以致九华山地区产生了有趣的佛道交融的局面。九华山的僧道杂居在佛教名山中是很独特的。不仅九华山的一些僧人、道士能共处一室,有所谓的 道僧洞 ,而且道的神仙和佛的菩萨亦可供奉于同一殿堂。九华山正天门内地藏菩萨的护法神不是佛门的韦驮,而是道教的灵官,传说是因为金地藏尊重九华山素为道教福地而请来的;而在大愿庵的大雄宝殿里,玉皇大帝也得以占据一隅,与殿中莲花台上的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三尊大佛同受供奉。时至今日,九华山仍保存有不少道教遗迹,向游人显示出道教 福地 的神韵。
九华山佛教文化特点初探
再次,是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对中国的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隋唐时期,佛、儒、道之间进行了长期争论和互相渗透。宋以后,佛教思想日益与儒、道融合,形成所谓 三教合流 ,构成后期中国佛教的基调。中国佛教的这一特点在九华山有着非常突出的体现。佛、道融合有如前述,佛、儒融合亦很明显。仅以儒家重孝道而言,其慎终追远的精神,就与地藏法门相合。 地藏经 其实就是佛门的孝经。一般说来,虽然九华山历代名僧多为弘扬传法者,并未创立新的教派,但佛儒融合仍更多体现在思想方面。
九华山佛教对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以王守仁最具代表性。王守仁主张强化儒家伦理主体性,提出 致良知 。有趣的是,九华
山在王守仁思想形成的所谓 前、后三变  1
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明弘治十四年(公元
1501年),王守仁初上九华山,曾夜宿无相、
化城等僧寺,又寻访道士蔡蓬头和地藏洞异
僧。九华山仙境般的山峰,令他神往;寻访探
讨佛道思想,更令他入迷。可以说,初访九华
山后的顿悟,有助于王守仁从佛、道两家的角度来考察儒家,对王守仁步入心学的大门是有相当影响的。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王守仁在平定宸豪之乱反受幸臣陷害之际,再访九华,率弟子在山上住了一月有余。九华山禅宗极盛,王守仁在其中显然到了思想上的契合之处。他与山僧朝夕相聚,唱和对弈,谈禅打坐,与和尚周经更结为知己,东崖石壁上至今留有其手书 赠周经偈 。他因
未见到初访九华时结识的地藏洞异僧,留下 会心人远空遗洞 之叹。
2 他超越 忘世 ,从容面对险恶形势, 尽日岩头坐落花,不知何处是吾家。
3 他心地平静,应付自如,体验了 良知 的意义和作用。正是在此一年之后,他提出 致良知 的学术宗旨。王守仁吸收佛道的境界与智慧, 不仅肯定佛家的某些教义与圣人之道同,甚至鼓励门人去读 坛经 ,把禅宗的思想与良知的思想结合起来。
4 事实上,禅宗强调见性成佛,认为 心性生万物 ,宇宙万有都是 真常 的心性派生的;而王守仁提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的命题,认为人心之灵明即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两者相似相通。黄宗羲说王守仁始泛滥于辞章,继出入于佛老,最后归本于孔孟。但看来王阳明没
有接受儒家反佛辟禅的原则,而是汲取禅学精神,以致他创立的心学被人称为 阳明禅 。
这其中,九华山佛教与儒家的融合、乃至向儒
景洪疫情最新消息今天
家的靠近,恐怕是个重要因素。王守仁之弟
子秉承其志,将著名的 阳明书院 建于化城
青岛海底世界现在开放吗寺之西,看来也并非偶然。
王守仁之外,来九华山的儒家文人还有不少。他们或筑室读书,或开馆讲学,书院与寺院相伴,读书声与诵经声相闻,留下的文章诗篇也不在少数。来山讲学较有名的,有与王守仁学术交往甚笃的心学家湛若水,他曾嘱托弟子营建书院(弟子以师雅号命名为 甘泉书院 );还有在九华山天柱书堂隐居讲学十七年的明代学者施达等。南宋至清,九华山的儒家书院很少间断过。当然,儒家学者
学术界2003.6 学者专论
1  2  3  4 陈来: 有无之境  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王阳明全集 卷二: 静心录之八,外集二 。
王阳明全集 卷二: 静心录之八,外集二 。 姚江学案 , 明儒学案 卷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
在此筑室开馆,不是为了学佛,而是为了倡导 圣贤之学 。但思想上的融合相通,可能是儒佛能长期共处于一山的原因之一。
儒家文人在九华山的活动对九华山佛教也有影响。中国佛教禅宗元明清三代逐渐衰落,而在九华山,禅宗却一直兴旺,可能是受到心学的影响。再如智旭,他初学儒,后出家, 身为释子,喜研孔严心法示人 。虽然他说 以禅入儒,是为诱儒知禅 ,但确是看到了儒释一致之处。他又提出真儒与真佛说,认
为 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为真佛 。
1 他的这些思想与九华山的儒学氛围不无关系。清末高僧月霞在九华山翠峰寺举办 华严道场 进行僧伽教育,开创了我国佛教教育史上办佛学院的先河,这显然也是受到儒家学者在九华山办书院讲学这一传统的影响。
最后是儒、佛、道与文学的融合。九华山向为历代文人学士所青睐,他们来此之后,往往都有诗赋文章留下,使九华山充满了文学文化气氛。唐代诗歌对新罗学者影响很大,金乔觉本人就擅写汉文诗, 全唐诗 中还收有他来九华后所写七律 送童子下山 一首,内中写道: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
湛江景点自驾游大全景点排名
霞 。
2 大诗人李白曾于唐天宝年间三上九
华,期间与金乔觉成莫逆之交,他有感于金乔觉弘扬地藏法门,曾作诗 地藏菩萨赞 并序,
内有 赖假普慈力,能救无边苦 之句。
3 诗和佛道的互相影响在九华山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正所谓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
玉刀 。
4 九华山现存古诗中,含禅语的诗句信手可得。李白在九华山留有诗作多篇,
其中也有涉禅之作。他与友人联句诗中所写 妙有二分气,灵山开九华 , 5 成了九华山的 定名篇 。李白之后,刘禹锡、杜牧、杜荀鹤、范仲淹、滕子京、梅尧臣、王安石、苏辙、王十朋、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萨都刺、王阳明、汤显祖、董其昌、黄道周、袁枚、魏源、康有为、张大千等历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画家相继来游,吟诗作画,挥毫泼墨,留有佳作不计其数。这些作品或歌颂九华山的神奇,或抒发儒家的理想,或表达对佛教的崇敬,或流露对仙境的憧憬,诠释了九华山多姿多彩的人文环境。值得一提的是,九华山僧众中不乏风雅之士。唐代除金乔觉外,还有诗僧泠然;五代南唐时有诗僧园证,曾禅居卧云庵,主持九华诗社;宋代有宗杲游山诗,为历代九华山志所收录;明代诗僧诵帚曾踏雪访藕益于九华,藕益在 诵帚师往生传 中曾提到他有偈诵诗数十首;此外,还有应物、希坦、竹禅等一大批诗僧画僧,其中就有以诗明禅者。所有这些,使得九华山成为一座闻名于世的以佛教文化为特的文化名山。适合二本生考研的学校
九华山佛教历史上能与当时社会相适应,因而能长期得到较稳定发展,由此也形成了九华山佛教文化整体上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历史特点。佛教断定现实为 无常 ,认为人生 苦海无边 ,而苦难的原因与社会制度无关,完全是人类自身的 惑 、 业 所致,造成轮回报应;只有按照佛教教理认真修行,方
九华山佛教文化特点初探
1  2  3  4  5  全唐诗 卷788-1: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
元好问全集 卷三十七,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国学网-李白全集。参见w ww.guoxue/lbyj/lbqj/lb_28.htm 10K 2002-6-7。 全唐诗 卷808-49: 送童子下山 。
灵峰宗论 卷二之四 法语 示语幻 。
可超出轮回,即身成佛。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中,很多把佛教作为 坐致太平 的工具,扶持佛教发展。九华山佛教的历史也反映了这一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九华山佛教僧徒禅居寺院,守法修行,深究佛理,也有兼学诗文,大都虔诚古雅,一直把祈求风调雨顺、社会稳定、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等,纳入自己的宗教活动内容中。地藏经云: 若有众生,不孝父母 , 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逛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作为地藏道场,九华山佛教严格规定佛门弟子不得犯戒。它也劝戒众生不得造恶: 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
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争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 九华山僧众还经常参与、支持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如协助修桥,铺路,建义渡,救助难民和贫苦残疾人,以及通医道的僧人为附近村民治病等。所以,九华山佛教在促进社会稳定上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另一方面,历代帝王及官方也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对九华山佛教多方扶持,如敕封称号,题额,赐衣,颁银修殿,遣官赐祭,等等。地方官府也给予各种支持,加上达官、乡绅、知名人士捐助功德,众多善男信女结缘布施,使得九华山历史上能定期对一些遭毁损的寺庙加以修复,并陆续新建一些新寺庙。
九华山佛教遵照佛教教旨,在弘法观念和弘法活动上也能适应当时社会。它要信徒修道,以求死后灵魂能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但不干预现实世事。九华僧人中有自己抛妻
别子而出家的,但他们不会动员俗众仿效实行。当然,基本人生观的出世态度,并不妨碍他们在与民间交往的很多方面保持着一定的入世态度,也不妨碍他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支持正义反对邪恶的态度。名僧月霞1914年愤怒拒绝英国人哈同无理要求, 1 1915年借讲经说法之机,反对袁世凯称帝, 2 名僧义方抗战时坚决拒绝为汪伪政权做事,师太性妙 动乱中智保玉佛像等,均被众广泛传诵。
九华山佛教在佛教思想发展中,还能不断吸收一些新的思想,这也是很可贵的。九华山佛教鼎盛时,中国佛教已处于衰落中。但由于九华山佛教实行的佛教仪轨制度,如传法丛林,选贤丛林,挂搭,安
单,冬参夏讲等,使九华山佛教能在相当程度上向海内外佛教界开放。一方面,不断有九华僧人外出云游名山古寺,另一方面,也不断有海内外名僧来山传道讲经,这种交流促进了九华山佛教的发展。不足的是,作为佛教名山,九华山在佛教思想上贡献较少。明代智旭所著 灵峰宗论 十卷、 阅藏知律 四十四卷等影响较大,他在九华山时所写的 梵纲合注 、 劝持地藏名号 在佛教史上也有一定地位。近代有影响的佛学著作,要数月霞所著 维摩经讲义 。此外,九华山没有多少佛学著作留下。
从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特点,笔者想到了一些打着宗教招牌的。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笔者顺便谈谈九华山佛教文化与及封建迷信的本质区别。
学术界2003.6 学者专论
1  2 王学泰:  洪宪纪事诗 中的王壬秋和杨度 , 博览书 2000年8月。
据 民国佛教年纪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8月,月霞在哈同花园办华严大学。同年11月,
师学僧众被要求在哈同夫人生日时向其三叩首祝寿,月霞等皆不从而愤然离去。

本文发布于:2023-08-17 10:3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115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九华山   地藏   菩萨   文化   寺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