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

阅读: 评论:0

韦驮菩萨道场天目山历史资料
    天目山相传为行齐佛化、德摄天人的韦驮尊天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故其寺院内专门建有"韦驮殿"。殿前楹联中,诸如"现宰官身三洲为法将,奉如来命两目作道场""殿枕名山护法降魔凭一杵,峰标胜境晨钟暮鼓应三洲""现天伦安僧护法,扬宝杵劻国佑民""两浙仰巍峨膏雨油云润泽皆沾天目,三洲通感应戎衣宝相慈悲仍现佛心"之类的妙合巧对比比皆是。其中昭明禅寺韦驮殿内供奉的韦驮尊天菩萨像,更是迥异于诸方--各地寺院所供均为身着甲胄、手执宝杵(或合掌,腕捧宝剑)、勇猛威武之立像,此处则是硕大无比的坐像。
  一、 韦驮尊天菩萨 
  据《长阿含经》卷十二、《阿育王经》卷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大楼炭经》卷三、《起世经》卷六、《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及《四天王经》等佛典云,在须弥山腰之四方,分别居住着从属于帝释天、率部属守护佛土护持佛法并检视人之善恶行业的四位天王:领乾闼婆及毗舍阇神将、护弗婆提人之东方持国天王,领鸠盘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之南方增长天王,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耶尼人之西方广目天王,领夜叉罗刹将、护郁单越人之北方多闻天王。每位天王麾下均有八大将军,四天王合三十二将。 
  因精持戒律、德行淳厚、缁素共仰而感得冥应的唐代道宣律师,在其承灵嘱而笔受之作《律相感通传》中云:南方增长天王麾下八大将军之一的韦天将军,生而聪慧,早离尘欲,清净梵行,修童真业,最存弘护佛法及出家人之正念;佛临涅盘时,亲受付嘱,护持东、西、南三洲(即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和南赡部洲)之佛法,并令守护出家人,不使魔挠;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若有道力衰微之比丘被魔事挠害,将军必恓惶奔赴,应机除翦;凡遇斗诤陵危之事,将军无不躬往,和喻令解;可谓亡我亡瑕,殷忧于四部,达物达化,大济于五乘。故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若有事至四天王处,王见皆起,以尊其护持正法之德行。  
  尽管象日本无著道忠这类佛教学者从学理或考据的角度颇有异议,但是,大慧宗杲、无准师范、清拙正澄、明极楚俊等等彻悟本来、深造阃奥,见地纯正、通博无碍之历代硕彦,均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宣律师笔下之"韦天将军",正是佛门中担当降魔除妖护法安僧之重任、居菩萨位而化现示勇健于天伦的韦驮尊天菩萨。 
  按照佛经所述,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天体均处于不断的生成演化运动之中;其运动变化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每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劫(含八十增减小劫)。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之三大劫,分别为庄严劫、贤劫和星宿劫。过去庄严劫,自华光
佛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未来星宿劫,始自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也有千佛一一出兴,犹如天上之星宿。现在贤劫,同样有千佛,即自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当来下生之弥勒佛、师子焰佛,直至楼至佛等贤圣,次第出世,救度众生。  
  一般认为,韦驮尊天菩萨即是贤劫千佛中最后成佛之楼至佛(又作卢遮佛、卢至佛、鲁支佛、楼由佛,意译爱乐佛、啼哭佛)。正如《从容录》第七十七则(见《大正藏》第48册)所云:"梵语楼至,此云啼泣。贤劫千佛,为千王子,末后得筹,最后成佛,遂啼泣云:'我何薄佑,穷底得筹?'忽复笑云:'我当尽取九百九十九佛方便庄严。'今护法神执杵者是。"其实,韦驮尊天菩萨早已妙证无为,功超有漏;他内秘菩萨,外现天身,兴悲运智,摧邪辅正,誓愿护持贤劫次第出兴的九百九十九尊佛陀之教化,密行叵测,功德难伦,直至最后成佛。故松华禅师曰:"据藏中载,(韦驮尊天)菩萨多劫勤苦,广修善因,修桥修路,造寺塔造佛像,无量无数,至贤劫最后成佛,号'楼至'。现于诸佛法中兴慈运悲,广度众生,随所乐求,必获感应,三洲俱蒙利益,惟天目道场灵验赫著。故十方护法、尊官檀那长者、善男信女、羽流缁素,辐辏而来,作礼敬信者,无不如愿以偿焉。"[]松华:《东天目山昭明寺志》卷二) 
  有关韦驮尊天菩萨与天目山的殊胜因缘,源出盛行于民间的传说: 
  很久以前,韦驮尊天菩萨化身行脚僧自九华山下来,途经龙飞凤舞、狮蹲象踞的天目山,顿萌在此结庐之念。没隔多久,这位特殊的"行脚僧"便在东天目山募建了一座伽蓝。有一天,他同时在杭州、富阳、昌化等地出现,祈请各处高僧大德及善信于六月初三、即韦驮尊天菩萨圣诞之日光临东天目,届时将举行开坛升座的大法会。是日一早,钟鼓齐鸣,幢幡高悬,祥云绕殿,瑞兆映门。诸山大德如约前来,十方善信辐凑云集。锦幔华盖,彩灯鲜花,经声佛号,盛况空前。钟响三遍,僧伽进坛,信众依次而入,拈香点烛,维那击磬,合掌三拜毕,"行脚僧"沐浴更衣,肩披紫袈裟,脚著步云履,神态端庄,行止威仪,在悠扬的佛乐声中登上法座。一声鼓响,引磬木鱼齐发,念吉祥之神咒,诵甘露之真言,迎香花,降法雨,一切如仪。法事圆满后,四众缓缓散去。就在此时,座坛法师即那位"行脚僧"却突然失踪了!众人四处寻,均不见其踪影。至晚,佛前之灯不点自明,一盏油灯,百宝光明,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再仔细一瞧,发现神坛上多出一尊菩萨:原来是一尊全副戎装、手执宝杵、威武端庄的韦驮尊天菩萨之坐像!顿时,寺内钟鼓齐鸣,僧众恭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自此,天目山便被认为是韦驮尊天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且屡显灵异,护佑一方。例如,梁昭明太子隐居天目山期间,因心血枯竭双目失明,
感韦驮尊天菩萨显灵,指引其取石池水洗而复明。又如,宋末元初的临济宗大德高峰禅师,为了降伏睡魔、速证大道,毅然置生死于度外,特意站到倒挂莲花峰之峭壁上参禅,先后两次坠崖,均得韦驮菩萨现身相救,毫发无损。
  二、 寺院巡礼 
  天目山的营宇立像,始于南北朝时期,至元朝高峰禅师、中峰禅师开创狮子禅院、大觉禅寺之时,已可谓盛况空前;历代所建大小寺院近百座。唐咸通七年(866年),洪諲禅师入主天目后,遐迩学子,云臻水赴,"始惟百僧,后盈千数。"[]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二)清朝玉林国师创建禅源寺后,仅该寺常住僧伽,即达一千五百余人;诸方少有能望其项背者。全山的主要寺院有: 
  禅源寺 位于西天目山南麓昭明、旭日、翠微、阳和诸峰下,层峦爽垲,溪联水环,原为双清庄址。 
  元末,双清庄毁于战火。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智粤禅师重建,首度弟子。随后,照空和尚十载顶包,千门叩钵,终致檀那启信,聚布地之黄金,莽樾生辉,耸摩天之绀宇,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建成大雄宝殿。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慧澄禅师塑大佛,绘影壁,并璎珞观世音菩萨铜像、三世
佛、罗汉、诸天伽蓝、祖师,山门、金刚、僧堂、斋堂鼎建一新,金碧辉映。明末又毁于兵燹。 
  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林国师入天目山复兴高峰祖师道场,于旧址上重辟甬道,以启门径,增新移旧,渐复丛林。全寺占地四十余亩,禅堂寮舍五百余间,蔚为名扬东南之佛教胜地。 
  山门进内依次为天王殿、韦驮殿、行道处,其东侧为上客堂、客楼,西侧为云水楼、官客堂、尊客堂。沿中轴线再往里为大雄宝殿,宝殿东侧有药师佛殿、净土阁,西侧有戒堂、意珠楼、内客堂。大雄宝殿后依次为法堂、御书阁、三祖堂、涵辉楼,其东侧是方丈、大树阁、追远堂、大悲楼、地藏殿、观音阁,西侧是禅堂、栖云轩、蒙堂、晚香阁。原有十六座子院,也全部归入禅源寺。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宪皇帝御书"禅源寺"额悬于天王殿。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又改建韦驮殿。嘉庆年间(1796-1820年)际界禅师重修殿宇。 
  咸丰十年(1860年),寺遭兵毁,仅存药师佛殿。同治四年(1865年),於潜县令陈盛治访请悟镇禅师还山住持,香火渐盛。山门、前殿、行道处、天王殿、斋堂、客堂、库房等次第建复。同治十二年,重建大殿。光绪五年(1879年)募建禅堂;七年,定慧禅师募
建法堂;十年复建方丈。十五年,以韦驮菩萨祈雨灵应,德宗皇帝御赐"福佑潜城"额悬于寺中。 
  1941415日,禅源寺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仅存山门、天王殿、官客堂。1947年,妙定方丈重建韦驮殿。 
  20005月,月照法师应请入山,出任禅源寺方丈,主持复建禅源寺工程,并于74日(农历六月初三,即韦驮尊天菩萨圣诞之日)举行了有数千人(包括诸山长老、各界名流、海内外善信及当地政要)参加的"月照大和尚进院暨禅源寺复建奠基典礼法会"。人们衷心期昐,数年之后,禅源寺能再现昔日雄风。 
  狮子正宗禅寺 初名"狮子禅院",在西天目半山狮子岩左侧,此处崖洞幽奇,松石灵怪。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高峰祖师自双髻飞锡至狮子岩,翦荆斫险,结茅以居。未几,学徒云集;内有檀信洪乔祖,密扣禅机,深有所契,愿为法徒,于至元二十年施财并献良田五十亩,倡搆禅丛。二十二年,圆通殿成;二十四年,方丈、库房、明楼、庖湢之舍相继建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殿宇因岚蒸雾蚀,懔懔将压,断崖了义、中峰明本两位大德重为修建,又增置僧堂,扩建宣明室,更新库房、行堂,龙象日臻。元仁宗延佑四年(1317年)撤圆通殿为阁,上奉佛像,下敞法堂。后又建香积海于东,置旃檀
林于西,修建山门、佛阁、方丈。二位硕德克继正统,宗风鼎盛。名士公卿,争相咨决心要;高丽藩王,以天属懿亲,万里函香,登山拜礼,忘躬参叩,正可谓:"金容露,不显三界之光;钟梵洪音,远省十方之德。"[]木讷:《重建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碑》,见[]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四) 
  延佑七年(1320年),元仁宗下诏,改升狮子禅院为狮子正宗禅寺,御赐"大狮子正宗禅寺"额,并诏翰林学士赵孟頫撰"敕建西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碑记"以赐。元末,寺遭兵毁。 
  明洪武四年(1371年),中峰普应国师之法孙松隐德然禅师法行整峻,重开兹山,鼎建殿宇,尽复前规。越九年,印度高僧班的达禅师来此驻锡,名缁云集。明末,复毁于兵燹,仅存山门。 
  清康熙四年(1665年),玉林国师重兴祖庭,于山麓双清庄建禅源寺,移额山下。 
  大觉正等禅寺 寺居西天目山莲华峰,松桧森荫,仰不见日。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两浙运使松江瞿霆发慕高峰禅师之道望,登山拜谒,于狮子岩之死关,仰扣玄音,心领神悟,恍若宿契,叹禅衲之至,无所于容,慨然有建寺之志。遂曲尽施心,割巨庄先后凡二百余顷,及买山地若干,指其岁入,首创梵宇。越五年,厨库大殿,轮奂参差,宛如天降。 
  高峰禅师迁化前嘱弟子布衲祖雍权摄寺事。其后,檀信益张,走斧飞斤,鼓舞力,千楹万础,海涌云腾,及与雕锼髹饰,陶冶丹雘,百尔咸臻。大德四年(1300年),成宗皇帝赐"大觉正等禅寺"额,作大护持。 
  至大元年(1308年),缔搆之功,充扩大备,高阁周建,长廊四起。飞楼涌殿雄伟壮丽,广堂邃宇密靓深秘,像设鼓钟庄严奇伟,金绳宝铎整设肃穆,举凡庖湢寮舍,床榻器用,一应俱足。同年开堂,檀越瞿廷发大营斋馔,烟包云衲,遐迩奔凑,会者数万指;坐立围绕,禅影山齐,梵音雷动,盛况空前。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中峰和尚举荐定叟永泰禅师住持。元末,全寺毁于战火。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释隆潜重建。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洪水崩坏寺基。故宗顾禅师于永乐十二年迁建山麓庄所。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知府梁万钟恢复旧址,重葺大殿及禅堂寮庑。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钦差魏监赐道经一藏,敕谕护持。明末,复毁于兵燹。 
  清代又修复山门、殿宇。山门上悬"莲峰胜境"额。殿分三进,供奉韦驮菩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宝像。 
  时,殿堂分给山麓村民居住。七十年代中期,村民移居山下,寺院圮废。 
  昭明禅寺 位于东天目山之玉屏、环翠两峰,四周苍松森罗,绿竹茂匝,青林黄叶,缀丹点翠。因梁昭明太子修禅而创建,时称"昭明院",宝志大士曾飞锡居此。梁大通年间(527-528年)赐额"昭明禅寺",遂成丛席。唐宋以来几经兴废,其后毁于元末。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寺又毁,邑令戴九玄、黄鼎象捐俸重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独超禅师奉诏还山;六十年重修大殿。雍正十一年(1733年),敕赐御书匾额(即"昭明禅寺""普照大千"额)、对联(青鸢翥白象高东挹径山分翠萼,慧日临慈雨近南浮浙水映湖光),以示恩宠。咸丰十年(1860年)再次毁于兵燹,成为瓦砾废墟。同治初年,智海禅师及其法嗣静能禅师自西天目山来,披荆斩棘,把茅结草,次第经营,倡募建复,渐现旧观。寺有大雄宝殿、韦驮殿、弥勒殿、千佛阁、藏经楼、观云轩、东明轩、西阳轩、面璧轩、采珠轩、官客堂、尊客堂、客堂、法堂、报本堂、净土堂、圆照堂、古鉴堂、慈云堂、问心堂、志公堂、云水堂、飞翠楼、庄严楼、闻复楼、幻栖室等。其中千佛阁最早为宝方禅师所建,内供宋元时代之金铜佛千尊;后因兵火,寺成焦土,但千尊佛像却毫发无损,可谓灵异殊常;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松华禅师改在大殿后正中五楹供四面毗卢佛像,周围千佛金像,左韦驮右伽蓝,以表监坛护法。  
  千佛寺 位于南天目山玉皇坪,由法海上师于八十年代兴复。此处峰环峙、巍峨峻拔,飞瀑垂帘、万流回眸,每于晴空,隐然有紫云成盖之祥瑞。 
  普照寺 位于中天目之蛮岭,创建于北宋,最初以奉祀宋龙图阁学士包孝肃公而闻名。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智海禅师杖锡来此,矢志中兴,廓清兵燹余迹,再造昔日辉煌,并改名为"普照禅寺"。光绪十三年(1887年),应莲禅师又加增建。寺内及周围有众多千年古树,枝桠参差有致,月光掩映,蔚成奇观。五十年代起,普照寺先后成为粮库、盐库、木材加工厂和塑料厂。1994年,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应请恢复此千年古刹,次年3月动工,至19981120日建成开光,改寺名为"普照讲寺"。现寺内设有佛学院研究生班,学制三年,旨在培养弘扬佛教文化的高级人材。 
  褒忠院 位于西天目山东麓,距朱头陀岭约半里许。唐光启二年(886年),於潜头陀朱道从开山于此。宋皇佑元年(1049年),赐额"保福"。洪忠文公咨夔(字舜俞,号平斋,於潜嘉前人氏,宋嘉泰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文公)曾在此读书,藏书最多时达一万三千卷,故南宋理宗皇帝赐为洪咨夔"香火院",更名"褒忠院"。元季兵毁,移建旧院基之东。清咸丰十年(1860年)复毁于战火。 
  明空院 位于西天目山南麓。唐文德元年(888年)始建,原名"兴平院",上有龙池,旁有
石鼓。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额"明空院"。昙印禅师以说法被遇宋理宗皇帝,帝御书"松岩""方丈"四字,并制"顶相赞"以赐,于嘉熙年间(1237-1240年)建阁安奉于此,以示褒奖。 
  双清庄 元代檀贤洪乔祖(洪咨夔之后裔)先后施田八顷有奇,立庄于西天目山南麓,因梁昭明太子隐居天目山期间,读书、参禅、分经、编集文选,劳累过度心血枯竭双目翳障渐致失明,诚祷佛圣感韦驮尊天菩萨指引其取石池水湔洗,浣清双眼之故事而得名。原有四祠堂,祀宝华、含清、归一、洞元四真君,元末毁于战火。明洪熙元年(1425年),智粤禅师重建,道玲禅师增复常住。其时,双清庄所有田三百亩,山场四顷。后来,照空禅师于庄所建立禅堂,接待方来;慧澄禅师又分子院十六座,蕃衍五十余寮,至康熙五年(1666年),悉数归入禅源寺。 
  金仙庵 在天目山仙人顶之西二里许。此处香炉凝霭,紫盖浮阴,故又名仙殿。明万历(1573-1619年)中,颇谙密部且有密行的蜀僧宝印法师驻锡于此,庵中供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宝像,法师还曾在菩萨像前燃四指。 
  据《金光明经》卷四(见《大正藏》第16册)所载:过去世有一王名摩诃罗陀,修行善法,无有怨敌。王有三子,形相皆端正殊妙,长子名摩诃波那罗,次子名摩诃提婆,三子
名摩诃萨埵。一日,三位王子共游竹林,见一虎与其出生不久之七子饥饿困顿,身体羸弱,命在旦夕,乃心怀愁忧而离去。尔时,摩诃萨埵心起悲念,欲舍身救之,遂请二兄先行,自己则折回饿虎旁,将所穿衣服置于竹枝上,发种种誓已,即卧于虎前。虎畏其大悲力,不敢啖食。萨埵王子见此情形,乃自高山投身虎前,时小神以手捧王子,曾无伤损。摩诃萨埵又以干竹剌颈出血,渐近于虎。尔时,大地六种震动,天雨众华及妙香末,缤纷乱墬,遍满林中;虚空诸天,咸共称赞。饿虎见萨埵王子流血,始舐血食肉,仅剩余骨。 
  宝印法师圆寂前,也效法萨埵王子,投身饲虎(参阅[]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二)。 
  云封庵 位于狮子正宗禅寺之西,初为许迈(字叔允,一名映,后更名元,字远游,因慕临安多金台玉室、仙人芝草而于东晋永和二年入西天目山隐居。一代书圣王羲之常往造访,且常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西天目双清庄原有四真君祠,所祀归一真君,即为许迈)之旧隐。其地外平内敞,于此俯瞰峦,棼如腾骥。因常有云锁窗扉,故名。 
  西方庵 从圆通岩下,盘岖西走,有巨石青空突兀,西方庵即傲冠其上。立玉幻住峙于左,三塔诸林卫于右,千峰飞翠,众水悬碧,四顾超绝。月亭、悟灵、笠泽等大德曾相继禅宴于此。 
  幻住庵 位于西天目山圆通岩下、西方庵上,为普应国师中峰明本宴坐之草庐。中峰和尚自称"幻子",凡所止处皆以"幻住"命名,此即其中之一。他还作有流传甚广的"幻住歌"一首:"幻住室中藏幻质,诸幻因缘皆幻入。幻衣幻食资幻命,幻觉幻禅消幻识。六窗含裹幻法界,幻有幻空依幻立。幻住主人行复坐,静看幻花生幻果。放还收控勒幻绳,骑幻牛时或住八万幻尘,俱揑聚时或眠一觉幻梦。居四禅,有时动,幻海波翻幻山耸;有时静,幻化光中消幻影。可中时有幻菩萨,来扣幻人询幻法。我幻汝幻幻无端,幻生幻死幻涅盘。净名室内龟毛拂,龙女掌中泥弹丸。更有一则幻公案,幻证幻修须了办。莫言了办幻云无,只此无无名亦幻。学人未达真幻轮,动辄身心自相反。幻心瞥尔生幻魔,幻翳忽然遮幻眼。阳焰空花乾闼城,天堂地狱菩提名。有问此幻从何起,云月溪山自相委。要见庵中幻主人,认着依前还不是。"[]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五) 
  活埋庵 在狮子岩南之岗峦,前为香炉峰,后为趺坐石。中峰和尚曾禅寂石上,高丽驸马、沈王王璋登山参谒时谓:"我师其活埋于此乎?"后人遂名为"活埋庵" 
  昭明庵 即昭明禅寺下院,旧名"文选楼",位于东天目山麓之天目乡,梁昭明太子始建,历朝兴废不一。清咸丰十年(1860年),除大殿外,其余建筑皆被战火焚毁。同治年间(1862-1874年),继昌禅师率弟子量性等下山重兴。 
  太子庵 位于禅源寺西北、昭明峰下。庵门内外竹林遮径,山泉溅玉,林悬碧帐,禽啭珠簧。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读书、分经处,内有太子井、洗眼池、读书楼等古迹;池名"灵沼",楼名"文选",门楼书"抱翠流彩"额。现为"天目书院"之所在。 
  一峰云外庵 位于西天目半山桥上。天如禅师曾有诗咏:"碧虹分雨半山桥,桥下春雷卷怒涛。老衲定回推户看,隔溪开尽野樱桃。"[]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五)后为峻极禅师塔院。 
  青岭庵 位于西天目山西北之汤公山,断崖禅师曾驻锡于此。 
  圆照庵 位于天目墺坞,普应国师中峰明本曾撰记曰:"无法不备之谓圆,无时不在之谓照。是心也,曾何法之可离,又何时之能昩?离此心不可以圆,舍此心莫之能照。圆也,照也,即心之谓乎!空谷道人少负丛林之杰,结庵于天目山之墺坞,乃生缘之所也。匾其庵曰'圆照',丐余记之。余曰:圆照之体,不可以目观,不可以耳闻,不可以意知,不可以识解;拟涉毫芒,则圆不得为圆,照不得为照矣。道人深掩六窗,密扃八户,经行坐卧,屏绝尘缘,万虑不遣而自忘,一念不澄而自莹;于斯时也,圆照之体与苍松翠竹蒲团禅板觌体交参,了无回互,庶其近矣。不则'圆照'一庵,名徒具耳,于实奚取焉!"[]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四)现故址已不知其所。 
  慧明庵 在峦黄山脚。元延佑元年(1314年),谷云禅师始建。中峰大和尚专门为之作《慧明庵记》,其文曰:"戒定坚密而发者曰慧,迷妄脱略而致者曰明。所发之慧千灯并照,慧即明也;所致之明万法齐观,明即慧也。一体而二名,亦大圆镜智之别称也。开山沙门智空,号谷云,匾'慧明'于所建之庵,盖有志于坚凝戒定而脱略迷妄者也。谷云肄业西天目狮子正宗禅寺,延佑甲寅,道经里之峦黄山之趾,得敝庐三间,遂撤而新之;至戊午主院事之暇,命工造圆通圣像,已而,灯芗器玩诸供养具悉备焉。思伏腊无以相继,置腴田五十亩以资之。材与匠称,工与力侔,上梁下宇,指日而办。安禅有榻,经行有地,则其枯槁同志之者,相承甲乙,贵传远也。虑境连村野,或失于杜渐,俗尘得以乘间而入,乞文以记其颠末,戒后之来者。前不云乎:所发者慧,所致者明,一本乎戒定。夫守清禁持正念,日与蒲团禅板鱼鼓磬钟互相酬酢,不为外物所诱,则慧之发如涌泉,明之致如古镜。真风凛然,导物扬化,匾斯庵者其在兹焉。或反是,则迷妄日滋,坐致沦坠,岂建立之志果如是哉!"[]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四) 
  东坞庵 在攒玉峰之南。明万历(1573-1619年)中,无尽禅师曾予重修,后为大觉国师玉林通琇塔院。 
  紫霞庵 位于西天目山东北角,又名水阁湾,因时有夕曦霞溜交映于室牗,故名。 
  中云庵 在狮子正宗禅寺西侧、云封庵之上。明万历年间,紫柏大师曾憩锡于此。其后,由其弟子洞闻禅师住持。 
  卧云庵 在狮子正宗禅寺之后,取"卧云深处不朝天"句之意。儿童公园门票多少钱一张 
  万峰庵 天目山民宿位于外横塘马鞍石之上,由元纯禅师始建。 
  华严庵 位于狮子正宗禅寺之西、云深塔东北侧,明万历年间,由贝林禅师始建。因其"日游性海,专诵华严",故名华严庵。 
  诸顶庵 在华严庵之上,因其独据高寒,俯掀辽廓,故非抱耿怀者,不能居此。 
  剔灯庵 位于狮子正宗禅寺之后,为晦石禅师塔院。 
  眉山庵 在西天目山西麓、眉山之顶,由福暎禅师及檀信陈安节始建。 
  荆门庵 位于何佳坞,此处诸峦翠削,四壁云蒸,人迹罕至。庵右建有云谷禅师之塔。 
  南庵 在禅源寺南里余,庵左有形山禅师之塔。 
  紫草庵 僻居崖麓,茜草蒙茸,久废。 
  西坞庵 在洒水坞之北,松隐禅师塔在兹。 
  高湖庵 位居翔凤林北麓孝丰界,旁有龙王祠。 
  大洋庵 在宁国界要路,往来者聊可憩息。 
  西池庵 在西天目山东麓,旁有弄珠池、潮音洞、泉石诸胜境,东为仙姑石,平砥可坐百人,以左控龙潭故名。原为洪忠文公宅第园林。 
  可庵 在西天目山西麓,距长春坞咫尺之遥,由善信洪载(字彦积,别号耐翁,即洪咨夔之祖父)始建。四周嵌岩宛曲,峰峦奇特:有的直如立笋,有的平若截肪,有的翼然欲升,有的峭然凝伫,还有的窈然清深。 
  无门庵 位于莲华峰北。宋代佛门龙象无门慧开禅师曾驻锡于此,旁有独角龙王祠。 
  涌泉庵 在活埋庵后,庵下之泉自石罅涌起,如珠如丸,香洌澄莹,故名。庵之始建者无可考,明代界空禅师重修后,蔚为天目山胜迹之一。 
  幻隐庵 在褒忠院之东,清康熙元年(1662年)由行隆禅师始建。 
  西莲庵 位于莲华峰南,清顺治初年(1644年),妙寺禅师结茅居此;康熙年间(1662-1722年),明正禅师建起大殿;嘉庆元年(1796年),普明禅师又重建。 
  新庵 在无门庵西南,由龙音禅师创建。 
  广福庵 在朱陀岭麓,由一俞姓檀贤倡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龙泉庵 位于距昭明禅寺十余里处之里村,因有泉水穿山远来,自下涌出,故名龙泉庵。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在明禅师始建,咸丰初年被毁,同治年间(1862-1874年)静
能禅师重建。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松华禅师又增置观音殿、韦驮殿及客堂。 
  平溪庵 在东天目山宝珠峰下,明代东溟禅师创建。此处崖泉错泻,汇于小溪,有石如砥,摊布平流,故名平溪。 
  福慧庵 在平溪庵北首。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承方禅师募化创建。 
  黑驴庵 位于平溪庵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由希都禅师始建。因禅师养有一头黑驴,能往来杭城,自行募化,故名黑驴庵。 
  五峰庵 在东天目山玉涧飞桥西首,背倚狮子峰,面向白龙池,下有万松风涛、翠竹垂荫诸胜境。 
  龙须庵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在东天目山二仙峰东北,北通孝丰,南达郎岭,旁有龙须溪。庵分三进,前为韦驮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音殿;东侧是客堂斋堂,西侧为浴室净屋。高峰祖师即在此开悟。光绪初年,静能禅师率徒众勉力复兴,后又遣再传弟子妙贵禅师辛勤守护。  
  此外,较著名的寺院还有长清寺、西化成寺、三昩庵、等慈庵、翠云庵、狮子庵、如意庵、水月林、十方精舍、海会寺、竹林庵、栖云庵、廻光庵、西来庵、景疏庵、古贫庵、尸居庵、黑雅庵、南庵、草庵、望云庵、西禅庵、金莲庵、西弥庵、阳和庵等等,均已久废。
  三、主要塔院 
  莲华峰塔 位于莲华峰原址后。正面大书"大宋曹公"之额,文为"莲峰堂上临济正宗始祖中峰国师历代先太祖同登仙界之塔"。背面镌刻:"法云通慧妙通合登骨塔,大清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小春谷旦,后裔孙修道徒孙学圣止莲玄孙傅贵合立" 
  重云塔 亦名"开山塔",位于千丈岩,高峰祖师塔全身于此。元贞元年(1295年),元成宗特赠"佛日普明广济禅师"额,眉山家之巽撰铭。一旁崖壁镌有"死关"两字。塔经多次修葺,今为石块垒成,形似小室,有门入,内宽约十平方米。碑不存。 
  法云塔 距重云塔里许,望江石旁,中峰和尚幻憩其中。元天历二年(1329年),文宗皇帝赐"佛慈圆照广慧禅师"额,并敕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为之撰铭。元末毁于兵燹,明代重建,并设像崇奉。1967年又毁,1984年修复,现为砖石结构,碑不存。  
  云深塔 位于狮子正宗禅寺西侧,系断崖禅师入寂处。学士虞集奉敕撰铭。元统二年(1334年),元顺帝敕赐断崖了义"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尊号。元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建,门上植有千秋树。""中又毁,碑不存。 
  藏云塔 一名"悟道庵",俗称"先祖塔",在狮子正宗禅寺西侧、"大树王"边。建于元代,高峰祖师曾有偈颂曰:"骷髅究竟本来空,犹向峰头立普同。何事诸方云外客,无端捕影与藏
风。"藏云塔有大塔三座,中塔正面镌刻:"示寂先师天目堂上无言粤禅师之塔";左塔字迹已不可考;右塔正面镌刻:"前住堂上第十三代彻普和尚玲禅师之塔"。后有两小塔,右塔正面镌刻:"先师东旸和尚杲禅师之塔";左塔文字无法考辨。 
  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塔 位于东坞庵后。正面大字:"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额,系唐昌世篆书;另有一行"临济正宗三十一世玉林琇和尚全身塔"之文。背面镌刻:"清康熙十六年岁在丁巳仲秋,顺天府府丞钱塘弟子戴京曾捐俸造"。前有塔铭碑石两块,左碑为钱塘戴京曾拜撰,唐昌世书;右碑已断裂,为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加三级,宛平王熙熏沐拜撰。碑记仍清晰可辨。郑州景点一日游攻略 
  普同塔 位于狮子正宗禅寺西侧、法云塔下。《西天目祖山志》卷二释其为"本寺僧伽阇维藏蜕之窣堵波也。"共有塔七座,前二,后五。后排中塔正面镌刻:"大清康熙十六年丁巳孟冬吉旦立"。背面镌刻:"平湖信士王国祚为祚嗣捐资敬造"。其余塔正面文为"天目普同之塔""清众比丘之塔"  
  晦石琦塔 位于狮子正宗禅寺后。正面大书"天目堂上临济正宗三十三世晦石琦和尚塔"额。背面镌刻:"大清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清和月吉旦造" 
  峻极塔 在五里亭后。正面额为:"临济正宗三十五世天目堂上峻极实鉴禅师之塔"。背面镌
刻:"大清乾隆岁次庚寅佛月恣日造"。有陆绍会所书塔铭碑石一块,埋入土中。 
  道谦塔 位于东坞庵东侧、攒玉峰麓。正面大书:"临济正宗三十五世天目堂上道谦和尚塔"额。背面镌刻:"皇清乾隆三十七年秋月募建" 
  净文塔 在狮子正宗禅寺后东上方五十米处。正面大书:"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天目堂上净文超禅师之塔"额。背面镌刻:"时在大清道光四年岁次阏逢涒滩涂月吉旦建立" 
  发塔 位于著衣亭前。印度高僧班的达禅师登天目山礼高峰、中峰祖塔时,曾翦须发藏于此。 
  能和塔 位于新茅蓬。正面大书:"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二世天目堂上能和杲老和尚之塔"额。背面镌刻:"师籍山东人氏,生于前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十二月初十日寅时,殁于民国甲子年五月初十日""民国乙丑年八月建""嗣法孙印圆曾孙文明元孙乘月同顶礼"三亚国际免税商城。 
  此外,西天目还建有达柱禅师塔、形山禅师塔、桂岩禅师塔、智长禅师塔、真静禅师、归元禅师塔等,东天目白云窝则建有自白云祖师直至嵩峰、承方禅师等众多硕德之塔,然其塔院均已毁坏,有的尚存塔身,有的则连塔基也已荡然无存。
  四、寺院藏书 
  天地间之爱重者,莫过于图书。藏书对于名山而言,犹如石之韫玉、水之含珠。昔日的天
目山,除以三藏十二部为镇山之宝外,举凡鲁壁金声之籍、秦关紫气之言,乃至稗史鱼经之类,无不一一富有,可谓彧彧人文,谆谆世范!后人从中或可得窥古德的良苦用心,以及兹山声动四海的真正閟奥。今择其要者备录如下,诚愿达者禀继往之志,振开来之美: 
  1、释部藏书 
  天目山禅源寺大藏经律论梵本五千零四十八卷(清康熙八年,那照禅师自金陵请归本寺) 
  经律论书本全藏(康熙十年夏初太仆王鹤山送至禅源寺) 
  世宗宪皇帝御选语录十四本 
  雪岩禅师语录 
  高峰禅师语录 
  断崖禅师语录 
  中峰和尚广录 
  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中峰和尚著) 
  庵事须知(中峰和尚著) 
  系念佛事(中峰和尚著) 
  梅花律诗一韵百首(中峰和尚著) 
  天目山居诗七十首次寿禅师韵(布衲禅师著) 
  义感集(吊照堂慈寂禅师诗偈天台竹居可西堂集) 
  楞严会解(天如禅师著)  
  和天目梅花诗一百首(持天禅师著) 
  昭明三要语录(毒峰禅师著) 
  紫柏大师集 
  憨山大师集 
  法界安立图说唯识镜会议记一卷、正量论请益笔记一卷、牧牛图续集并同归论一卷、字母源流一卷、山居话一卷(贝林禅师著) 
  密云禅师语录 
  天隐禅师语录 
  雪峤大师语录 
  云栖法汇 
  玉林国师语录 
  美发禅师语录 
  骨岩禅师语录 
  云居禅师语录 
  全庵禅师语录 
  茆溪禅师语录 
  南谷禅师语录 
  形山禅师语录 
  晦石禅师语录 
  师乳录 
  剔灯录宾主录 
  澹如禅师语录 
  松溪禅师语录 
  有于禅师语录 
  闻学禅师语录、净土诗一百零八首 
  行脚铭、恬庵提唱(道谦禅师著)  
  梵音禅师语录 
  峻极禅师语录 
  巨源禅师语录 
  旅亭禅师语录 
  文远禅师语录 
  大乘赞十首、十四科颂十四首、十二时歌(宝志大士著) 
  无趣禅师语录 
  无幻禅师语录 
  南明禅师语录 
  普明禅师语录 
  衡石禅师语录 
  独超禅师语录一卷、净土格言一卷 
  2、道部藏书 
  莲华峰道藏经书五千卷(明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所赐) 
  参同契五相类二卷(汉魏伯阳著) 
  论神仙诗十二首(晋归一真君许迈著) 
  元鉴五卷、三洞要略、天台山记(唐希默子徐灵府著) 
  天目山真镜录(宋唐子霞著) 
  道德南华经注(元阮日益著) 
  术数记遗(汉徐岳述天目先生之口授) 
  3、儒部藏书  
  闻复阁藏书一万三千卷(宋洪忠文公咨夔藏于褒忠院) 
  两汉诏令三十卷、春秋说三卷、擥抄一百卷、内制及赋诗文三十二卷、奏议三十卷(洪忠文公著) 
  琴余杂言(元徐晓山梦吉著) 
  梅花百咏(元待制冯子振著) 
  涵虚子天目梅花诗一百零八首 
  谷隐诗集(洪钺著) 
  1941415日,日本侵略军飞机突然袭击禅源寺,毫无人性地轮番对其狂轰烂炸。这一名扬东南、金碧辉煌的古刹,于一弹指间即被现代化的杀戮魔具夷为废墟。上述藏书中的
绝大部分也因此灰飞烟灭,只有一小部分被奋不顾身的寺僧冒死抢救而得幸存。其中的释部部分藏书,于建国后转存至临安县档案馆,后又转藏于临安县图书馆。目前,这些书被分装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行、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等四十只木箱,完好无损地保存于临安玲珑山卧龙寺。
  五、历代御书敕谕 
  自佛法传入中土以降,历代王朝均有不少君主崇信三宝、宏护法化,光隆耆宿、妙契禅源。 
  天目山代出智眼洞明才德粹美、道彰遐迩声光煊赫之高僧,故累蒙上眷,特异诸方,宸章叠锡,御墨频颁,所谓"天章郁郁,光被祇林;圣翰洋洋,恩荣法苑。"[]际界增订:《西天目祖山志》卷四)主要翰墨有: 
  梁武帝敕赐"昭明禅寺"额。 
  唐肃宗皇帝敕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慧忠禅师手诏。 
  宋太宗皇帝赐宝志大士"道林真觉菩萨"尊号诏及御制赞文。 
  宋理宗皇帝请昙印禅师说法墨诏,御赐"松岩""方丈"额。 
  元成宗皇帝御赐"大觉正等禅寺"额。 
  元成宗皇帝特赠高峰和尚"佛日普明广济禅师"尊号谕。 
  元仁宗诏翰林学士赵孟頫撰"天目山大觉正等禅寺记" 
  元仁宗皇帝敕赐中峰和尚"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尊号并赐锦襕袈裟,改狮子禅院为"狮子正宗禅寺"谕并赐"大狮子正宗禅寺"额,诏翰林学士赵孟頫撰"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碑记。 
  元顺帝敕赐《天目中峰明本广录》入藏札,及敕封中峰和尚为"普应国师"谕。 
  元顺帝敕赐断崖和尚"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尊号谕。 
  明洪武皇帝御制祭宝志大士文。 
  明洪武皇帝谕善世禅师班的达敕。 
  明永乐皇帝谕依禅类聚编禅语敕。 
  明万历皇帝敕谕天目山万寿宫奉安道藏。 
  清世祖章皇帝谕玉林禅师敕。 
  清世祖章皇帝敕封玉林禅师为"大觉禅师"谕。 
  清世祖章皇帝加封玉林禅师为"大觉普济禅师"、赐以紫衣并金印谕。 
  清世祖章皇帝请玉林禅师建道场敕及请玉林禅师皇城传戒书。 
  清世祖章皇帝恭书《梵网经》一条。 
  清世祖章皇帝下《皇坛戒牒》,特建皇坛于慈寿寺,延请传佛心印临济正宗第三十一世、敕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为菩萨戒得戒大和尚,普授大戒。 
  清圣祖仁皇帝御书"2019北京世博园门票敬佛"二字;金书《心经》一卷。 
  清圣祖仁皇帝御笔临苏轼《满庭芳》词。 
  清圣祖仁皇帝御书朱批进缴御书、御札奏摺:"览尔所奏进缴御书御札并谢天恩,其情一一悉备知道了。但世祖章皇帝御笔特赐老和尚,以光佛法,今遽收回,朕心甚为不忍,还赐于住持和尚收存。" 
  清圣祖仁皇帝敕独超和尚住持东天目山昭明禅寺诏。 
  清世宗宪皇帝御祭玉林国师祭文一道,并赐御书"禅源寺""传灯心印"两额。 
  清世宗宪皇帝赐谥宝志大士"一际真密禅师"尊号及御制真赞。 
  清世宗宪皇帝御赐独超禅师金刚、药师二经及千佛衣法蓝钵谕。 
  清世宗宪皇帝御制《独超禅师语录序》。 
  清世宗宪皇帝御撰独超禅师《塔铭》。 
  清世宗宪皇帝敕赐东天目山昭明禅寺住持道源和尚御书匾额对联。 
  清高宗纯皇帝南巡赐御笔墨刻《心经》一卷。 
  清高宗纯皇帝南巡钦赐石刻《无量寿经》两卷。 
    清德宗御赐"福佑潜城"额。

本文发布于:2023-08-17 10:5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115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禅师   天目山   天目   皇帝   狮子   禅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