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中心的设置、认定与履职简析①

阅读: 评论:0

世界气象中心的设置、认定与履职简析①
长隆
周庆亮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
【年(卷),期】2018(008)004
【总页数】3页(P129-131)
【作 者】周庆亮
【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正文语种】中 文
目前,全球共有8个世界气象中心:在1967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第5次大会上,美国、苏联和澳大利亚被分别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英国、加拿大和日本则与我国一同,在2017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9次届会上被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
① 本文参考了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新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手册实施的分析报告》《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建设工作方案》等。
2017年5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9次届会认定了中国成为世界气象中心(World Meteorological Centre,WMC),即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世界气象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核心的全球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机构设置,旨在支持世界发展中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气象预报能力提升,职责是为世界各国实时气象预报及预测业务提供稳定、丰富、高质量的无缝隙天气气候分析、预报、预测指导产品,并牵头开展国际气象预报技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
1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和区域气象中心的设置过程回顾
为响应联合国1961年12月第16届大会第1721号决议——“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国际合作”,1962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14次届会提出了“世界天气监测计划(World Weather Watch)”作为对联合国决议的响应。1963 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第4次世界气象大会采纳了“世界天气监测计划”的基本设想,1967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第5次世界气象大会正式批准了该计划,并确定其业务体系由全球观测系统(GOS)、全球电信系统(GTS)和
全球资料加工系统(GDPS)三部分组成。2003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第14次世界气象大会依据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2002年特别届会的建议,将“全球资料加工系统”改为“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GDPFS)”。
作为“世界天气监测计划”的骨干业务系统,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的目的是向WMO成员提供关于天气、气候、水资源和环境的协议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数值模式产品、海洋和气候分析预测产品,以及某些专业化定制的产品,以促进WMO成员之间在气象及相关领域中的先进科技成果的高效共享。
美国圣地亚哥在“世界天气监测计划”第一个执行计划(1968—1971年)中,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提出了三级气象中心业务体系构建模式,即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Reg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RMC)和国家级气象中心(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NMC),它们分别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履行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的规定职能。1987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第10次世界气象大会同意了“世界天气监测计划”引进“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er,RSMC)”概念。经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1988年第9次届会建议、1988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40次届会沈阳刘老根大舞台
批准,建立了“区域专业气象中心”的认定程序,并把已认定的“区域气象中心”过渡成为“基于地理概念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和“基于专业化活动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以及开始认定一些诸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这样以“全球中期天气预报”为专业化活动内容的新区域专业气象中心,美国迈阿密、印度新德里和日本东京以“热带气旋分析、监测和预报”为专业化活动内容的区域台风专业气象中心。
截至2017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第69次理事会前,世界气象中心仅在1967年认定了莫斯科、华盛顿、墨尔本3个,1988年以后到2017年5月前为止逐步地认定了25个基于地理概念的区域专业化气象中心,16个基于专业化概念的区域专业化气象中心,以及12个全球长期预报中心、6个区域气候中心。在1979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第8次世界气象大会上,中国首次被认定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的区域气象中心,即北京区域气象中心;1988年6月经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40次届会批准,北京区域气象中心被过渡为基于地理概念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北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到目前为止,除了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北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外,中国还承担了北京核环境紧急响应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全球长期预报中心等多个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的中心。
2 世界气象中心的认定条件
为了规范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各级中心基本职责,确保其履职以及认定的统一性、规范性,1975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第7届世界气象大会做出决定,请基本系统技术委员会“像已有的《全球通信系统手册》一样,作为优先工作,考虑对全球观测系统、全球资料加工系统制定类似的手册”。1992年,《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手册》(WMO No.485)分为第一和第二卷制定完成并正式发布,成为规范世界气象中心认定条件的唯一技术手册。
鉴于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各基本业务系统,特别是数值预报系统质的发展以及全球综合观测系统(WIGOS)和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WIS)、灾害性天气预报示范项目(SWFDP)的经验和全球交互预报系统项目即观测系统研究和预测试验交互全球大集合(THORPEX-TIGGE)项目的成果,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技术委员会在2009年第14次届会上提出了对《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手册》进行全面修订的要求,以期确保它能成为WMO质量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并进一步明确各级中心,特别是“基于地理概念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的职责,建立各级中心履职定期考核机制,以及去掉手册中已经过时的技术章节等。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世界气象组织第16次世界气象大会批准了全球资料处理和预报系统开放工作组提交的新手册修订大纲。经过全球资料处理和预报系统开放工作组近8年的工作,新的《全球资料加工和预报系统手册》在2016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技术委员会第16次届会(中国广州)上进行了最后的全文审定,并于2017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9次届会批准生效。湖北日报
巍山旅游攻略大全新手册作为唯一规范世界气象组织框架下全球资料处理和预报系统的技术手册,明确指明了该系统面向三类业务活动:第一,基本业务活动,分别指全球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有限区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全球集合数值天气预报、有限区集合数值天气预报、全球数值长期预报、海浪数值预报、全球海洋数值预报以及临近预报;第二,专业化业务活动,分别指区域气候监测和预报、多模式集合长期预报协作、年到年代际气候预测、年代际气候预测协作、区域灾害性天气预报、热带气旋及相关海洋灾害预报、核环境应急响应、非核环境应急响应、大气沙尘暴预报、国际航空火山监测服务、海洋气象服务以及海洋环境应急响应;第三,非实时业务活动,分别指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检验协作、集合数值天气预报检验协作、长期预报检验协作、海浪预报检验协作、热带气旋预报检验协作以及观测质量监测协作。

本文发布于:2023-08-26 21:36: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180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气象   中心   预报   系统   全球   世界   区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