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大产业”成为支撑长白山科学发展的坚定基石

阅读: 评论:0

滁州景点排行榜前十名
让“四大产业”成为支撑长白山科学发展的坚定基石
许昌天气预报
金马旅游网作者:谢忠岩
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1期
    中共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工委书记、长白山管委会主任谢忠岩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积蓄发展后劲、激发发展活力、壮大发展实力具有重大意义。历经9 年开发建设,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项主要指标实现大幅增长,但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经济总量较小、财政收入不高的基本情况还未发生根本改变,尤其是形成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后劲还任重道远。面对当前发展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长白山管委会以“建设世界名山,打造文化名城,繁荣带动周边,服务全省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利用品牌优势、盘活生态资本、培育造血功能、积蓄发展后劲、促进全民创业,积极构建“以生态保护为根本前提、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引领、以文化和特生态资源产业为两翼支撑、以矿泉水产业为引擎推动的‘四位一体’产业格局”,推动长白山保护开发事业大提升、大跨越。
    一、注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壮大旅游产业
    长白山是全省旅游产业龙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谋划实施“一圈五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提出构建“环长白山生态旅游经济圈”、建设“以长白山区域为核心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区”、“长白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长白山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机遇。
    长白山管委会致力于走出一条“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发展道路,集中精力,连续开展“项目建设年”、“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坚持高点站位、文化引领、科学决策,聘请世界顶级规划团队,完成“池北区二道白河镇城市风貌”、“慢行步道系统”、“宝马城”等60 多项重大规划设计,形成布局科学、系统完备的规划体系;坚持建精品项目、树百年工程,实施3000 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05 项,完成投资98 亿元;坚持择资招商,重点引进投资额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旅游产业战略项目17 个,签约总额达500 多亿元。
    池北区二道白河镇成功列入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全省22 个特城镇化示范镇,特城镇化建设初显成效,“世界级旅游度假小镇”初具规模。
    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特别是强化冬季旅游产品推广,相继推出了温泉养生、滑雪登山、雪地摩托穿越、戏雪运动等系列旅游产品,精心设计北西景区联游、赏雪滑雪泡温泉等10 余款旅游套餐服务项目;成功举办了“2014 长白山首届全国雪地摩托越野挑战赛”、“长白山情侣节”等系列营销活动;与
新浪网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建立旅游宣传战略联盟;省内首家希尔顿、皇冠假日国际顶级酒店品牌正式签约落户,长白山国际温泉养生城初具规模。
    加快培育旅游业支柱企业,长白山旅游股份公司成功上市,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家以旅游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股票连续11 个交易日涨停,公司总市值达46 亿元;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股权结构科学化、多元化,优化核心业务结构,支持企业参与辖区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做大做强企业综合实力。
    积极推进“大长白山”区域资源整合,深化区域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体发展实力。加入了东北东部(12+2)区域合作圆桌会议框架;召集周边地区、林业企业,召开了首届“大长白山”区域合作发展座谈会,倡议建立沟通协调、规划统筹、产业合作、综合服务、联合招商“五大平台”;与白山市、延边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长白山冬季旅游联盟;与安图县合作建立了“长白山宝马经济合作区”;与全省各市县区、中省直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近800 个单位建立密切联系,努力使长白山成为我省对外交流的平台、宣传推介的窗口、加深合作的基地。
    二、注重深度涵养和扩大效益,精心培植文化产业
    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东文化的根基,是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两年来,长白山管委会坚持“大文化”发展理念,以深度挖掘、回归、传承和弘扬为基础,积极寻长白
山文化的历史载体、民俗载体、生态载体、艺术载体、科技载体,更加注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文化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全过程,为加快长白山科学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养分和内生动力。
    注重长白山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参照国际水准,高标准编制和完善区域重大发展规划,把长白山的特文化、特产业、特建筑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和创作更多有长白山特的文化景观、艺术精品,凸显长白山特城镇化建设的叙事风格、创意特点和美学价值,活化、升华城市记忆和人文关怀,形成独具长白山特的地域建筑符号。
    注重长白山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合作,共同建设了“东北亚植物园”,依托长白山物种基因库和科研优势,建成全国知名科研基地、科普教学基地;立足东北亚、面向全世界,成功举办两届“中国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发起建立了“国际自然保护区联盟”,评选颁发了“中国人与生物圈长白山生态奖”,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组织、专家、学者共同加强自然保护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平台,向中国和世界很好地展现了长白山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全面提升了长白山作为世界名山的品牌知名度、作为国际生态高地的品牌影响力。
    注重长白山文化对旅游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发动省内外文化艺术名家,成立了覆盖全省的长白山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组建了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30 余家协会组织,吸引文化艺术创作、演艺娱乐、规划展览等产业向长白山汇聚。
    三、注重提升绿品牌形象,积极培育特生态资源产业
    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是长白山最大的特、最宝贵的财富、最突出的优势、最重要的品牌。当前,全省大力推进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做大、做优、叫响吉林绿品牌。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地处长白山核心区域,要充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地缘优势,积极引进国家级检验检测基地,加快建设长白山质量信誉监督体系、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立“特中国·长白山馆”、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建市场、抓管理、搞服务、搭平台,“引凤入巢”,集聚周边乃至全省的特资源产品,形成长白山“大品牌”信用体系,构建总部经济格局,把特生态资源产业真正做出规格、做出品质、做出成效。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宝马经济合作区、长白山十八坊产业园区、长白山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依托园区整合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生态食品、康体保健、休闲娱乐等导向型产业,推进企业集聚,打造产业集,形成产业规模。目前,已有400 多家企业签约入驻。重点扶持了长白工坊、蓝景坊、森林食品等特资源加工企业,建立总部基地,发展总部经济,推动实现企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效益化。围绕园区发展,正在加快建设长白山生态产品研发中心、质量监测中心,引导企业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效益水平;积极实施品牌创优工程,加强商标保护与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推进诚信经营,树立品牌形象,打造更多吉林名牌、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同城招聘工作信息附近
    四、注重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大力发展矿泉水产业矿泉水产业生态环境影响小,产品附加值高,是典型的绿环保产业,是长白山最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是世界三大优质矿泉水产地之一,区内已探明储量矿泉水资源有28处,年出水量在1.5 亿吨左右,水质优良、分布集中,具有可大规模开采等优良条件。我省“十二五”规划把长白山矿泉水产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拉动东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
    长白山管委会坚持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化发展之路,着眼高端、兼顾多元,成立了矿泉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大对矿泉水资源的勘查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引入广州恒大集团投资150 亿元、深圳海王集团投资100 亿元的矿泉水产业开发项目。积极推进松漫铁路项目,建设长白山矿泉水运输大通道,计划用3 到5 年的时间,把长白山建成年产量达千万吨级的世界级优质矿泉水产业基地,打响“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出品”矿泉水品牌。目前,两大项目的一期引水管线已开工建设。
    培育壮大“四大产业”,是长白山党工委、管委会立足自身发展现状和优势,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战略要求,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提出来的加快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关系到长白山当前和未来发展,关系到区域百姓的现实利益和长远福祉。长白山管委会已制定出台“四大产业”单体和整体发展规划,明确了“四大产业”的整体布局、发展目标、推进措施等一揽子计划,统筹提出了扶持政策、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物流服务、管理运营等配套措施。预计未来5 年,
长白山将会形成“四大产业”的发展雏形:旅游产业、矿泉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文化产业达到中期发展水平,特生态资源产业进入品牌创建期,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形成资本、管理、文化、品牌的多元输出格局,成为支撑长白山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坚定基石。
广东旅游必去十大沙滩    责任编辑/姜姝

本文发布于:2023-08-27 02:1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18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长白山   发展   产业   生态   旅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