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潮汕地区的防疫与公共卫生治理

阅读: 评论:0

·区域历史·
民国潮汕地区的防疫与公共卫生治理
*
周昭根 吴 青 马泽娜
内容摘要 民国期间潮汕地区连年暴发疫情,传播范围广、感染人数多、持续时间长,且夹杂着政局动荡、战争、水旱灾害及由此导致的大饥荒,造成了较大的人口损失和社会恐慌。地方政府通过疫苗接种、科普宣传、卫生整治等方式应对疫情,但受医疗条件、思想观念等因素的限制,防治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在与流行性传染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有识之士也意识到须加强公共卫生治理的系统性,并采取完善行政部门设置、制定和执行法律规范、持续推行疫苗接种、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开展城乡大扫除和整改公共厕所等措施。
工作58同城最新招聘关键词 潮汕地区  疫埠 注射防疫 公共卫生学界对近现代潮汕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研究,主
要聚焦于流行性传染病的暴发与防治、基督教传入与西式医疗机构在当地的建设。不同时期潮汕地方政府和民间慈善机构A致力于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等方面,其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医学疫情防控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ZD2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南方医科大学科研院2020年图书馆专项研
究基金项目“广州地区医科高校图书馆医学史资源的建设”(202003),以及南方医
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1年度教学改革项目“医学史资源与课程思政的链接路径探析”
(JC2021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首页A如周秋光撰文叙述海外潮人在潮汕本地开展的慈善事业,留意到慈善形式从“养济型”
向“教养型”转变,参见《海外潮人慈善事业发展述论(1860—1949)》,《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1期。陈占山撰文叙述了天主教和新教在潮汕(转下页注)
47
民国潮汕地区的防疫与公共卫生治理
以清末潮汕地区暴发的鼠疫、、天花等流行性传染病A和西方宗教通过医疗途径在潮汕地区传教的研究B成果为多。相关研究基本涵盖潮汕地区不同时期的医疗概况,清朝末年暴发的流行性传染病、基督教传教士开展医疗传教、本地善堂等机构开展医疗慈善活动受到较多关注,反映了近代以来潮汕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在艰难条件下持续发展的状况。民国年间,疫情在潮汕地区连年暴发,因其传播范围广、感染人数多、持续时间长,且夹杂着政局动荡、战争、水旱灾害及由此导致的大饥荒,造成了较大的人口损失和社会恐慌,这些颇值得深入研究。
(接上页注①)地区开展医疗慈善工作的情况,参见陈占山《西方教会在潮汕的医疗慈
善活动与影响》,《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石恩宇所撰《乡村治理视野下的现代潮汕善堂研究—以潮州大码头报德善堂与同奉善堂为中心的
考察》(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文中叙述了潮汕善堂的源流、发展和现
状,涉及对潮汕善堂在疫病防治方面的探讨;李华文所撰《民国后期潮汕地区的慈善
救济与基层社会(1937-1949)》(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文中探讨了民
国后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将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纳入其中进行论述;王浩
撰文探讨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潮汕地区慈善医卫活动等方面情况(王浩:《民国北京政
府时期潮汕地区慈善救济事业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等。
A黄挺、林晓照合撰《西医、防疫、卫生与1898年潮嘉鼠疫》[《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通过梳理《岭东日报》研究了1898年潮汕地区暴发腺
鼠疫后,地方社会对这一传染病的认识、防治措施及公共卫生制度的完善;蒲丰彦在《19世纪末潮汕民心不安与基督教会、大峰会—以鼠疫流行为中心》(《华侨华人文
献学刊》2015年第2期)中论述了潮汕民众因治安恶化、流行而试图通过基督教
或大峰信仰来保护自己,其中也涉及基督教医疗传教的问题;李华文所撰《抗战时期
潮汕地区的民间慈善与官方救助述略(1937-1945)》[《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8年第10期]、《民国时期两广地区的疫病与防治》(《经济社会史评论》2020
年第2期)和苏新华所撰《晚清潮汕地区鼠疫的流行及防治措施析论》(《哈尔滨学院
学报》2014年第10期)也涉及潮汕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和种类、政府和民间的防治措
施等内容。
B如李榭熙等在《潮汕旧影:潮汕中外交流的光影记忆》(上海三联书店,2017)中收录了大量汕头开埠后传教士拍摄的照片,涉及近代潮汕的社会生活、城市风貌、民间信
仰、新式教育、医疗卫生、灾害救助、教会传教等方面情况。照片多来自美国南加州
大学图书馆、汕头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购自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美国俄勒冈大学
图书馆、美国亚特兰大美北浸信会历史学会、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图书
馆、爱尔兰爱丁堡大学神学院世界基督教研究中心等机构所藏档案,以光影资料直观
地记录了近代潮汕社会的日常生活和西方文化进入潮汕后相互交融的细节。
48
潮学研究(第25期)
一 潮汕地区长期面临严峻的防疫形势是由弧菌引发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经口传播(包括水源、海产品和被污染的食物等),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易于远距离传播和近距离扩散”等特点。A疫区内2.5%~3.0%的健康人可能是带菌者B,部分被感染者初期甚至没有明显症状,“潜
伏在人中为危险性最大的传染源”C,因此极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感染,“迨一朝卒发,渐至阖户沿村,风行似疫”D。患者病情一旦恶化而得不到有效,病死率高达50%以上,“生死之分,在于顷刻”E,在医疗卫生条件受限或战乱、饥荒年代致死率更高,被民众称为“虎疫”。但是,中医古籍所载“”更接近于因食物中毒等原因导致的急性肠胃炎,“并非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F,因而在传入中国初期常出现“医者不知原委,理中、四逆,随手乱投”G的慌乱现象,且众医家在择药定量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宜昌三峡大坝旅游景点大全A李柏生:《广东省弧菌分子进化与变异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第1页。
B贡联兵编《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第14、93页。
C楼方岑编《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第92页。
D张蕾编《王孟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第34页。
E(清)赵晴初著,沈钦荣点校《存存斋医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第13页。
F赖文、李永宸:《岭南瘟疫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267页。如明代医家黄济之认为“”致病原因“一曰火,二曰风,三曰湿”[参见(明)黄济之撰,王春燕杉杉股份
校注《本草权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第39页]。清代医家陈太初认为“有外
受风寒,邪气入脏而然者;有不甚口腹,内伤食饮而然者;有伤饥失饱,或饮食不能
化而然者”[参见(清)陈太初著,李亚军等校注《琅嬛青囊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第103页];清代医家沈明宗注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虽因外邪,实
因内蓄积饮伤食而受风寒,肝脾不和,陡然上吐下泻,故为。”[参见(清)沈明
宗著,宋建平等校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第32页]上述武汉万达瑞华酒店
似指急性胃肠道炎症。在病因方面,医家普遍将其归结为“气”之类的因素。在
方面,历代医家将分为寒症和热症并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一是内服汤药
丹丸,如清代医家柳宝诒在《惜余医案》中所载“飞龙夺命丹”“玉枢丹”等方;其二美国旅游城市
是外用针灸、按摩等方式。
G张蕾编《王孟英》,第34页。

本文发布于:2023-09-02 21:3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223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潮汕地区   研究   潮汕   防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