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阅读: 评论:0

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国家级:
民间舞蹈:醉龙舞
项目简介:舞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后随舞狮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原舞醉龙者是在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
醉龙源于中山,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尤其是从长洲等地移居到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也将四月八舞醉龙之习俗传至当地。醉龙舞由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发展到道具舞蹈醉龙舞,深受乡民的欢迎,成为独具特的民间艺术。在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龙图腾舞蹈,如金龙舞、银龙舞、云龙舞、板龙舞、纱龙舞、草龙舞等,醉龙舞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融汇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醉龙舞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被挖掘
整理,由于主要传承人年事已高等原因,使其处于濒危状态。
  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间习俗:崖口飘
萍乡市人事考试网项目简介:南朗镇崖口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东南约18.6公里的珠江出海口西侧。南朗崖口飘是流行于当地各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飘”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据清同治七年出版的《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文字记载的就是南朗崖口飘的盛况。这一岁时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崖口飘原为民间岁时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彩。崖口飘主要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与一般飘不同,南朗崖口飘以最有当地特的“秋千”为主,芯、脚不用固定在梗上,出巡时随着秋千上下飘动,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芯、脚,更具人性化。
崖口飘彩绚丽,玲珑飘逸,富有游行节奏感、故事性强。另外,与崖口飘一起出巡
长沙旅游团报名三日游
的头牌、罗伞、彩旗上有精致的粤绣,也是崖口飘的一大特民间艺术。
阿尔及利亚崖口飘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曾先后到过香港、澳门表演,1988年创办的中山慈善万人行新民俗活动,崖口飘也有新的发展。但是,由于现在主持崖口飘出巡和制作梗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年青一代欠缺学习热情,崖口飘的传承面临濒危状态。
民间歌曲:中山咸水歌
项目简介:中山咸水歌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亦渔亦农的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中山市面临大海,浮家泛宅的人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以繁殖、捕捞为业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他们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沿海地带和河网地带。中山咸水歌,在坦洲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2001年,十多首中山咸水歌代表作被收录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
  中山咸水歌是中山民歌的缩影,是大沙田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是古老疍民歌曲的遗存,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疍家人共通的“语言”。更是一种富有地方特和民族特的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了疍家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取向,对疍民的历史、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咸水歌是岭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中山民歌的
主旋律,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反映基层心声、对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期间,中山咸水歌一度受到批判压制,1979年后得以重新传唱。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年青一代文化意识、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现在剩存能有系统地唱咸水歌的只有不过十人。咸水歌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正处于濒危绝唱的边缘。
  2006年,中山咸水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间习俗:小榄菊花会
项目简介: 小榄人擅栽盆菊,技艺精湛。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氏族收集所植各种菊艺摆设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十几天不定。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菊花戏等活动。小榄菊花会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彩斑斓,构成了独具一格的传统综合性民俗活动。小榄菊花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和众参与性极强的民俗活动,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菊花品性高洁,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小榄菊花文化的传承,对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对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虽然小榄菊花会规模宏大,但部分名菊品种失传,部分传统菊艺被现代装饰取代,加上颇有造诣的菊匠年事已高,艺菊绝技传承人越来越少,小榄菊花会传承面临濒危状态。
  2006年,小榄菊花会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手工工艺:凉茶
项目简介:沙溪凉茶诞生于中山市沙溪等隆都地区。由当地轿夫黄汇潜心收集民间药方而首创,从清光绪年十一年(1885年)创制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
  根据史料记载,沙溪凉茶的创始人黄汇原是沙溪的一名轿夫,他平时爱好研究中草药,经常利用抬轿外出的机会潜心收集民间验方,采集中草药为平民百姓治病。后来,黄汇在民间中医的指点下,研制整理出一个专治四时感冒、外感传里和夹伤寒、苏痨撞红的药方,治好了不少病人,在中山逐渐传开。再后来,黄汇的儿子黄国屏从国外学医归来,在西山寺脚下开了一间西医诊所,为百姓送医送药,成为中山最早从事西医的名医。他在开办诊所的同时,还将父亲经营的小药铺改为“黄潮善堂”,将黄汇凉茶改为“伤寒圣茶”,声誉日益提高。黄汇创制的凉茶所选用的药物都是沙溪出产的中草药,因此后来又逐渐将这种凉茶称为“沙溪凉茶”。此药对伤寒有特效,故又称为“沙溪伤寒茶”。由于该凉茶药性平
和,疗效甚佳,故流传至今。
  2006年,沙溪凉茶传统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
民间歌曲:白口莲山歌
项目简介:白口莲山歌是中山传统民歌中较为流行的歌种之一,主要流传于中山市境内的五桂山区、南朗镇、神湾镇以及三乡镇、板芙镇、坦洲镇等部分地区。
  五桂山区位于中山市东南部,地属丘陵,山岭连绵,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此渔猎。各自然村均分散在山壑之间。白口莲山歌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客家人自娱自乐、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表现形式。主要以咸水歌曲调,以客家人口音带出山歌的韵味,形成自己的特。衬词多用“啊”、“啊咧”、衬句多用“妹啊哩”、“兄啊哩”。歌唱的即兴性很强,演唱主题为谈情说爱、生产生活、触景生情等。有采茶调、叹情、唱花、唱情、顺口溜等形式。
  目前,能够演唱白口莲山歌的不过十人,且大多年事已高,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年青一代文化意识、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多数人不知“白口莲山歌”为何物,致使白口莲山
歌处于濒危状态。
民间舞蹈:鹤舞
珠江夜游选择哪个码头比较好
项目简介: 鹤舞是广东中山隆都地区百姓根据当地的自然及生活环境而创作的一种动物道具舞蹈。沙溪申明亭村位于中山城区石岐以西6.4公里,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开村太祖杨大道从中山大涌安堂村迁此。鹤舞源起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主要流传在申明亭村。鹤舞在明清时代每十年举行一次大会,名曰“出鹤”,民国时期沿袭清代习俗。1956年,参加华南地区“中南五省”民间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1959年春节期间在广州文化公园连演30多场;  1999年参与 庆祝澳门回归表演;2003年应邀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民族鸟类假面舞大会表演获广泛好评。
  鹤舞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主要动作包括鹤立、舔羽、穿梭、嬉戏等,表现内容包括:鹤飞至、驱邪恶;沙滩走、觅鱼虾;鹤蚌争,显机智;鱼蚌鹤,同欢乐等。出鹤时以大钹、大锣、大鼓、小钹等敲击乐器及广东音乐《雁落平沙》、《得胜令》等音乐伴奏,并以白鹤生活姿态和拟人动物舞蹈技艺融汇于一体,极具民间舞蹈特。
  目前,在沙溪表演传统鹤舞的艺人越来越少且年事已高,受现代文化冲击,年青一代对学习鹤舞失去主动性,鹤舞濒临失传。
民间舞蹈:黄埔麒麟舞
项目简介: 黄圃镇位于中山城区以北,邻近广州番禺区。麒麟舞是黄圃镇历史悠久的动物舞蹈,原为先民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变而成的岁时习俗民间舞蹈,以其精巧伶俐、神采威武为特。
  黄圃麒麟舞的采青动作很有水乡特,其中“桅杆青”是独具水乡特的麒麟舞蹈动作。黄圃麒麟舞表现人们对欢乐祥和、幸福吉祥生活的祈求。在传统上,村中的新屋落成、结婚、新船下水、新铺开张等,以及重要的岁时节令,都有麒麟舞助兴,其表现形式包括采地青、采高青。采青内容包括有采蛇青、采蜈蚣青、采七星伴月青等,采青动作包括有含青、吐青、洗面、伸腰、擦身、取青、行礼、谢礼、叩首等。麒麟舞基本舞步大致有虚步、鹤立步、丁字步、弓步、麒麟步、托举等以表现麒麟神兽的形态。
  黄圃麒麟舞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追求创新。由于现代生活的影响,年青一代较少传承麒麟舞技艺,麒麟舞面临濒危状态。
民间习俗:黄埔飘
项目简介:黄圃位于中山城区以北,邻近广州番禺。黄圃飘以其芯小巧玲珑、飘逸多
姿、彩多样为特,原为神诞日祈福祭祀巡游民间习俗,逐渐演变成岁时民间艺术习俗。
  黄圃飘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期间。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香山县志》记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另据黄圃何氏族谱称:明洪武年间,安徽人何腾伟被调往广东驻守,后到福建沿海剿匪,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举家定期居黄圃水井头地方,并从福建引进木偶作闲时玩耍,后兴起扛神像巡游。到明末清初,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后人逐渐将木偶改为童男女装扮人物故事巡游,称为出会景、飘等。黄圃飘为单个芯,由梗支顶以人力扛抬作飘游,内容以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为表演主题,彩艳丽、芯娇俏、梗幼细、内涵丰富含蓄。出巡时伴有醒狮、秧歌、并有锣鼓、高跷、梗、八音锣鼓等道具。扮演芯多为2—3岁、体重10千克左右的小女孩。
  黄圃飘保留了传统岁时民间艺术的精髓,是岁时节令、喜庆活动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广大人民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艺术表现。
民间习俗:沙溪四月八
项目简介:“沙溪四月八”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
当时的圣狮象角村是一个面临汪洋大海的小岛屿(如今村中还有明显的狮山海蚀遗址),村民多以捕鱼为生。明末时期的一天,村民在撒网捕鱼的时候网上来了一块用木头雕刻的神像,神像底座写有“南海广利洪圣龙王”字样,村民在村中发动盖起了大王庙供奉起这尊“南海广利洪圣龙王”神像,大王庙终年香火鼎盛……明末清初,沙溪的圣狮、象角村一带发生瘟疫,村民很多都病倒了,当年缺医少药,人们将健康寄托于洪圣龙王,一番问卜之后,洪圣龙王将舞龙的意旨告之村民。于是,在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这一天,村民将木龙、金龙、银龙等在大王庙进行一番拜祭后,为龙进行点睛。然后,沿着圣狮、象角一带的大街小巷热闹舞动,当龙舞过时,家家户户都燃放爆竹迎接,浓浓的炮竹硫磺硝烟将村中的每个角落都熏遍,圣狮象角村一带的瘟疫就消失了,村民恢复了健康。村民认定了这是洪圣龙王的神灵在保佑,从此在每年的四月初八都举行一次舞龙活动。后来,每年的四月初八还发展为龙、凤、蚌以及飘等一起的盛大出巡。
陕西景区有哪些景点  “沙溪四月八”举行大型民间艺术巡游的活动至今逾百多年。圣狮村和象角村的村民,对“四月八”民间艺术大巡游这一习俗的热衷百年不改。

本文发布于:2023-09-04 07:3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235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山   飘色   文化   民间   舞蹈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