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信库哈斯(OMA)的拉·维莱特公园方案重现:致我们今天无聊的城市公园

阅读: 评论:0

分⼿信库哈斯(OMA)的拉·维莱特公园⽅案重现:致我们今天⽆聊的城市公园供稿:⼀只建筑精(号:Arch_Elf)
OMA拉·维莱特公园⽅案重现
⼀封致今天⽆聊城市公园的分⼿信
Abstract
关于城市公园的话题想写很久了,⼀直不到合适的切⼊点,为此也准备了很久,好在终于完成:
从成都的“公园城市”规划开始,就“今天的城市公园应该是什么样?”之问题简要回溯了美国城市公园演变史,并以巴黎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为例重现了库哈斯(OMA)的设计⽅案。
简单讲,为了写城市公园——提了⼀个问题,扒了⼀段历史,拆了⼀个公园,有了些许思考。全⽂分为5个章节:⽂长图多,是⼀封致今天⽆聊城市公园的分⼿信。
去哪儿特价机票
这篇⽂章起源于
⼀次城市公园的亲⾝体验:
我纯粹因为⽆聊,开车跑到城南⼀个湿地公园散步。那是⼀个接近饭点的下午,天⽓阴霾,公园冷清。
从⼊⼝过河进公园是⼀个绵长的上坡,沿着柏油路⾛,因为四下⽆⼈也⽆车,柏油路⼜是照双车道设置的宽度,忽然觉得⼼⾥空落落——
想吟诗,
⽐如什么⽆边落⽊萧萧下?
继续⾛,
好像在空城的⼤马路上抢了车的道...
继续⾛...
继续⾛,
遇到⼀个⼈了...
并且发现⼀个岔路⼝,
我赶紧加快脚步
想要脱离这种“⼤马路”的空旷...
倒不觉得园内景观做的差,其实是不错的:坡地上树⽯灌⽊的配置是精⼼设计过,建成后园艺打理的也很好。我只是想⼀条真正的“步道”溜进去:
步道⼝标⽰通向⼀处观景台,这也不错,在⼀个僻静处独⾃美好,这对城市⽣活来说是很⾼级的享受了。
然后我⾛到了观景台...
“·#¥%~·#¥!”
Chapter.01
⽆聊的城市公园
上⾯那⼀⼩段戏谑记录发⽣在成都天府新区的“⿅溪河⽣态区”:是⼀个湿地公园,也是成都近年新建
的众多城市公园的其中之⼀枚。
△成都中⼼城区绿地规划总图: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本·图集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
这不是⼀个好公园吗?我其实很欣赏它,因为成都的平原地貌难以获得如此丰富层次的坡地景观,加上本⾝有⼀条⿅溪河穿越其中建构起的湿地⽣态,它是⼀个【景观的】、【⽣态的】公园⽆疑。但还不够好。
不要忘了虽然公园所处天府新区仍在开发建设之中,但未来这⾥将成为成都的第⼆个城市中⼼区—— 它根本上是⼀个【城市公园】,这就意味着它将被都市建筑所包围、为城市居民所使⽤,并终于成为城市整体建成环境的⼀个部分。
那么在⼀个城市中⼼区有这样⼀个⽣态公园来调节城市环境、调剂城市⽣活,多么好的事,为什么还说不够好呢?
因为:太⽆聊了。并且恰恰是相对于【城市】的环境和⽣活来说,它太⽆聊了。
问过不少⼈对成都新公园有什么感受和看法,我对他们的回答也颇为意外:他们要么根本对这些组构起成都【公园城市】美好蓝图的⼀众公园⽆所知,或者缺乏兴趣;要么怀有兴趣和期望前往,兜游⼀
圈后给出“挺新的”、“很⼤”、“只能散散步”、“可以去看⼀眼”或者⼲脆说“没啥耍事嘚(成都⽅⾔:没什么可玩的)”
【没耍事】从成都⼈⼝中说出来就算很严重的否定了,意味着并不能够适配其⽣活和娱乐⽅式,并因此缺乏吸引⼒。△成都⼈的茶馆⽣活 ©朱毁毁
△成都⼈的公园⽣活 ©朱毁毁
新建的城市公园经过最新的、缜密的规划设计,但好像与本地⼈的⽇常⽣活从⼀开始就拉开了距离。这并不是对⼀个城市的指控,⽽恰恰因为成都着⼿进⾏了初具规模的城市公园建设,才可以作为⼀个引发讨论的原点对象。
这不是批塞塞,也不是要凶我亲爱的CDC。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今天城市公园的⽆聊局⾯?它们⽋缺了什么?⼜有可能采取哪些对策,使其被当代都市和地⽅市民共同接纳,这或许⽐⼀张结构、指标漂亮的规划图和⼀纸颂歌来的更实际、更有说服⼒。
有说服⼒。
Chapter.02
城市公园的演变
为了深⼊地发掘这个问题,我想我们有必要极其简短地回顾【城市公园】的演变历史。
▎城市公园的概念
【公园 (Park)】是⼀个近现代由西⽅引⼊的词汇,19世纪初在北美出现,说实话我也没想到这是个如此新近的概念。⾸先我们要区分其与【园林 (Garden)】的不同 [注释1],简单来说 “公园”是从近现代城市中的“公地”发展⽽来,是个新鲜事物,⽽“园林”的历史⽆论在西⽅还是中国都要久远且复杂的多。
【公园】概念由西⽅引⼊,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公园的传统:中国⾃古便有向百姓开放的公共园林,魏晋南北朝时期《兰亭集序》⾥的【兰亭】这种近郊的风景游览地就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 [1]。
那么【城市公园】呢?唐长安城东南隅的【曲江池】既是御苑,也向公众开放游览,是正⼉⼋经的“城市公园”。
但这些中国固有式的公共园林很不幸,与我们今天的城市已经没有太⼤的关系了——此消彼长,今天的城市化进程⽆论在城市尺度上还是开发机制上都与中国的传统城市迥然不同,因此我们虽然有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这样的历史遗存被保护下来作为城市景点,但是它们难以被再创造:
我们不得不需要新的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的美国源流
对于这种“新的城市公园”,我们要将⽬光投向美国。
塞萨·洛的《城市公园反思》 (Rethinking Urban Parks:Public Space and Cultural Diversity)⼀书中对兴起于美国的【城市公园】的源流做了梳理 [注释2]:
1)市政厅公园:最早是以【波⼠顿公园 (Boston Common)】为代表的拥有笔直道路、⼤树、草坪和⼀些基本游乐设施的城市公园。这种公园早期是缺乏景观的,相⽐之下更像⼀个⼴场,后来才慢慢由林荫⼤道的发展引⼊植物。
2)景观公园:这种城市公园类型始于【纽约中央公园 (NYC Central Park)】,也属它最有名。通常⼤于⼀般的⼴场和公共⽤地,参照严格的审美⽅式,模拟理想化的英国和美国乡村,被设计为远离城市的庇护所 [2]。
3)公共保护区:以纽约【佩勒姆湾公园 (Pelham bay Park)】为例由城市周边森林保护区转变⽽成为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园中偏重保持⾃然风光的公园体系。前⾯提到的⿅溪河⽣态区就应当属于这⼀类。
4)娱乐设施公园: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产物,那个时代的改⾰家们认为公园规划者需要给城市居民,
尤其是⼉童带来有益健康的娱乐活动,因此这类公园中布置以游乐空间和设施,基本是游乐导向的 [2],并且多结合海滩做成像【雅各布·⾥斯公园】这样的海滨公园。这个公园没听说过,不要紧,⼤概就是欢乐⾕、⽅特、长隆欢乐世界这种。
近现代的【城市公园】为啥要从美国源流呢?这还真是个挺困扰⼈的问题,也许这个“出处”问题的题眼不在【公园】
外国旅游城市排行榜近现代的【城市公园】为啥要从美国源流呢?这还真是个挺困扰⼈的问题,也许这个“出处”问题的题眼不在【公园】⽽在【城市】:19~20世纪的100年⾥,美国成为近现代城市建设的宝地,其中⼜以纽约曼哈顿为绝对的典型。乌拉圭国家队最新大名单
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和曼哈顿的都市建设基本同步,如果说曼哈顿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模板,那么中央公园就没有理由不成为后发国家建设城市公园的模板。同理,美国的其它类型城市公园基本上也就都成了咱们⼀时期学习模仿的对象。
▎城市公园演变的总结
⽆论辨析城市公园的概念还是回溯其类型源流,⽬的都是为了搞清楚【城市公园】是怎么出现的,⼜有什么样的特点:1)城市公园是城市的产物,在空间上包含于城市,在使⽤上向公众开放。
2)城市公园综合了城市交通、标志物、⼈造⾃然、游乐场等多重功能。
3)城市公园是重要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品,对市民的⽣活,特别是健康⽣活有重要意义。
4)城市公园可以由其它公园转型⽽来。
⼀句话总结:城市公园更多是城市空间的延伸⽽不是逃离城市的地⽅。
即便如中央公园最初设想为曼哈顿的⼀处“⾃然庇护所”,也随着曼哈顿的发展⽽逐渐与城市融为⼀体:中央公园的空间边界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并没有被城市突破,但机能已经完全是城市的属性了。
在纽约中央公园建成⼀百多年后的1982年,城市公园的焦点从美国转向欧洲,来到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区 (La villette):⼀个巴黎的边缘区,⼈⼝稠密且多是移民,⾃1867年兴建了屠宰场和批发市场后,这⾥的混乱状况就⼀直没有办法改变。
直到1973年屠宰场关闭,两任法国总统(德斯坦、密特朗)都试图整治拉·维莱特区,在提出⼀系列兴建计划后,以作为“21世纪的城市公园”为⽬标的【拉·维莱特公园竞赛 (The Competition of Parc de La Villette)】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Chapter.03
⾛进拉·维莱特公园
福建武夷山旅游景点介绍珀斯是哪个国家的
⼀直以来围绕在【拉·维莱特公园】周边的是解构主义的神话,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在巴黎的城市边缘,意图成为城市更新发展之地的拉·维莱特有⾃⼰的想法。
▎ Part.01 复杂 + 复杂(竞赛要求及场地)
拉·维莱特公园竞赛要说来也是密特朗总统的⼤⼿笔:在法国政府的直接资助之下,同巴⼠底歌剧院、德⽅斯和贝⾀铭的卢浮宫⾦字塔是⼀批项⽬,是法国的“国庆⼯程” [注释3]。
公园项⽬圈下50公顷 (0.5k㎡)的⼟地,设⽴了极为复杂的内容,试图将【公园】重新定义:集当代巴黎的城市⽂化娱乐、教育、体育和社交“领地”于⼀⾝[3]。
竞赛内容清晰地表明了⼀个⽴场:曾经作为建筑或景观范例的19世纪的奥斯曼式的公园将被颠覆。公园还是公园,但就要21世纪了,朋友们,公园在城市中扮演的⾓⾊要被重新确⽴了。
要21世纪了,朋友们,公园在城市中扮演的⾓⾊要被重新确⽴了。
任务书既宏⼤⼜复杂,场地条件也⼀点不简单:成⼗字交错的运河隔断了场地与西部城市的联系,并且⼀⼑将场地两分、⽴交快速路、铁路从北部、东部包围了公园。想象⼀下,这将是⼀个修在⽕车站、⾼速公路、船运码头之间的公园,城市⾥最混乱割裂的要素基本上在这⾥凑齐。
场地内部在清理了原有的屠宰场后,兴建起科学与⼯业博物馆与服务于地⽅公共⽣活的拉·维莱特⼤厅。周边的建筑肌理以快速路为界,内部是巴黎19th区,分布的是巴黎⽼城传统的街廓式建筑;外部则以⼚房为主,尺度两相对⽐,差异巨⼤。
▎ Part.02 不,不是屈⽶(关于设计策略)
关于拉·维莱特公园,如果你只知道屈⽶那就太可惜了,库哈斯和他那当时⼀个案⼦也没有建成的OMA也参与了竞赛——⼜没中标,但今天⽂章的主⾓是他们。
想看屈⽶⽅案的请加另⼀个,点击链接去建筑叙事学的那篇⽂章⾥屈⽶要抱抱吧。
虽然本⽂的⽬的是要探寻⼀个【更好的城市公园可能】,但辩论屈⽶和库哈斯⽅案的优劣却⼤可不必,因为要论设计策略,这两个⽅案其实很相似,他们所要回应的共同对象有两个:
1)全球范围内的都市化:城市是他们共有的观察素材,更确切地说这个对象就是【曼哈顿】(这也是为什么在Chapter.02我⼀直在cue中央公园的原因),屈⽶在这⼀时期写下了《曼哈顿⼿稿》[注释4]
武汉夏天一日游适合去哪,库哈斯则写下那本著名的《癫狂的纽约》[注释5]。可以说他们都从现代⼤都会现象⾥汲取灵感并各⾃输出到拉·维莱特公园中。
2)动荡的20世纪80年代:这是巴黎的“五⽉风暴”[注释]时期,⼀个全球政局动荡激烈反应在城市的时期,⼈们的思想开始跑偏,开始做“不规则运动”。屈⽶和库哈斯以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设计回应了这样的时代特征,从形式到功能都极为多元,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确定和变更。可能也是为什么“解构”风潮在这⼀时期出现的内在原因——再没有什么是⼀定的了,⼀切都可以被解构,再重构。
但是相⽐屈⽶,记者出⾝的库哈斯是⼀个更关注社会问题的建筑师,这也形成了他区别于屈⽶的独特设计策略。同样是观察曼哈顿,库哈斯在他《癫狂的纽约》⼀书中将都市现象总结为 “拥塞⽂化 (Culture of Congestion)”:都市的【⾼密度】既是楼⾼且密的那种⾼密度,也是⼈们在都市中各式各样的⽣活欲求的⾼密度,这两个层⾯上的拥挤在今天的⼤都市⾥已经形成⼀种⽂化。
△列奥尼多夫:社会凝结器平⾯及透视图 ©ÖZAY ÖZKAN
△列奥尼多夫:社会凝结器关系图 ©ÖZAY ÖZKAN
回到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上,库哈斯⾯对的设计难题很明显:如何将⽆⽐复杂的功能需求(包括具体的功能和象征的、精神上的、莫名其妙的功能)在50公顷的场地中组织起来并⼀⼀解决?
库哈斯的意思是:没办法,我解决不了,让它⾃⼰解决吧——从纽约摩天楼和列奥尼多夫那⾥偷师来的“千层酥”派上了⽤场,库哈斯只提供⼀个抽象策略:酥饼⼀层层的给焙好了,想往⾥⾯抹啥酱⾃⼰动⼿吧。当然这是在有点⼩饿的时候想出来的说法,⽽库哈斯 (OMA)在⽅案中给这个策略取了个直⽩⼜⾼冷的名字【条带 (Strip)】。

本文发布于:2023-09-09 00:4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25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公园   城市   城市公园   美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