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回延安》教案1 长春版

阅读: 评论:0

                  8课《回延安
  教学设想
  1.漳州天柱山旅游攻略自驾游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课文。
  2.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加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3.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辅以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的修辞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初读课文,校正字音。
  第二课时通过朗读的方式分析诗歌内容。
  第三课时结合诗歌分析“信天游”的特点,并进行拓展练习——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这里的生产全靠驴、骡驮运,当地人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脚夫”,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水沟壑间,便以唱歌自娱,这就是“信天游”。随着时间的迁移,“信天游”逐渐变成陕北人表情达意
的主要手段,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在陕北,随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人们可以通过“信天游”来抒发各种情感,也可以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甚至上坟哭灵时也以歌代哭。
  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内容多与爱情婚姻有关。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信天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这样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以两首流行最广的“信天游”为例,请大家感受一下它的独特韵味。
  (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兰花花》及《赶牲灵》的片段,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还是外来的异乡人,都会被这淳朴炽烈的歌声所吸引,也正因为这样,出现了许多以“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比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等等,这些诗歌的产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贺敬之与延安。
  1.延安简介。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革命的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屏幕展示):
  “革命中的延安”,从抗日战争起,延安就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如火如荼的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在的号召下,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亲自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伟人在延安”,与此同时,我们的领导也不忘对下一代的培养。
  2.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一个贫农家庭。在亲戚的资助下读完小学,考入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流亡到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之后奔赴新的战场。这首诗是作者1956年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
  (屏幕展示贺敬之照片。)
  这就是给我们带来这首精彩诗歌的作者——贺敬之。
  介绍贺敬之的作品:
  歌剧:与人合创新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诗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雷锋之歌》。
  三、课文分析。奉贤国家海湾森林公园
  1.学生放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白羊肚(d )    延河(y€醤)   柳林铺(p ?
  糜 子(m€閕)     打发(fa)     油 馍(m€螅?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从化碧水湾温泉
  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全球时间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4.诗歌主要通过哪些回忆表现了作者对延安母亲的情感?
  学生回答,明确五个部分:
  回到延安、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看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
疫情最新情况 最新消息 全国  (回、忆、聚、看、赞。)
  5.既然作者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10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作者在诗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出相关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在寻这些内容的同时结合朗读进行,注意重读的词句及修辞。此处可结合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中进行片段的朗读,朗读形式多样化,个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范读穿插进行。)
  (由于诗歌的形式及内容距离学生比较远,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
活中学生对于母亲的情感来帮助理解作者对延安的情感。)
  (朗读过程中师生共同评价,从音准、节奏、情感三个方面进行。)
  关于诗歌内容、情感、修辞的分析(此处结合学生的分析灵活把握)。
  这首诗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久别延安,有如重返故里,心情万分激动。“莫要”一词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暗示,可见诗人激动的程度。四川宜宾地震最新消息今天
  再用几个形象逼真的动词“抓”“贴”,表现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感人情景,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思念的程度似乎还没有写够,又用“梦里回延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与真的回到延安相互映衬,表达了对延安那份无尽的思念。用夸张的“双手搂定宝塔山”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为什么这么思念延安呢?后面的比喻句交代了原因:“母亲”在这里,思想境界升华了。因为日思夜想的是“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见到了“母亲”就是回到
了家,“回家的感觉真好”。拟人句中的“唱”“笑”“招”尽情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是对昔日延安战斗生涯的难忘的回忆。
  诗中用“送”“迎”与前面的“唱”“笑”“招”相照应,将当年分别的场面再现到读者的眼前。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比喻诗人与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亲密程度,突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的感受。诗中用的一个非常好的比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也正为能投身于其中而自豪。“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诗人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这种爱所包容的内涵远比单纯的母子之情高尚得多。
  第三部分,回到现实中来,具体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
  诗人回到“家中”,见到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真诚的感谢。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风貌。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情。这部分选取了最有典型性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五部分,对延安的赞美和展望。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作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这首诗的线索为“回延安”,围绕这条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感情真挚,感染力强。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应结合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来理解,这样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仅仅是在歌颂延安,同时也是在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另外,本诗所表达的对延安的歌颂也包含着对曾经在延安指挥中国革命的党中央以及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样的感情,不仅属于作者个人,也体现了广大人民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同时,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不仅仅是怀旧之情、颂今之情,更是展望未来的豪情。

本文发布于:2023-09-11 00:0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266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延安   诗人   母亲   革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