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代山水画图像学探究人在风景空间中的成景内涵

阅读: 评论:0

基于五代山水画图像学探究人在风景空间中的成景内涵
常贝; 谷光灿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9(000)011
【总页数】2页(P198-199)北京旅游当地参团推荐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 点景人物; 成景
【作 者】常贝; 谷光灿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最好玩的水上乐园【正文语种】中 文
1 概论
中国传统山水画源于自然风景,故而自然中常见的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等要素是山水画中的重要要素,甚至出现于风景中的游人、居民也成为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点景人物的出现会给画面增添许多的生机,不少画论都对点景要素进行描述。而同样模拟自然风景的景观设计自我国造园著作《园冶》和《长物志》始,要素始终概括为山石、建筑、水体和植物[1],一直延续到现今的景观设计,在景观空间中对于人的利用显得式微,如各风景名胜区内逐年增长的游客数量,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无限的游客,使得空间失去了原本的“疏朗”之感。另一方面,在现今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虽将人的行为感受考虑在内,但少有思考将“人”作为景观元素利用起来,使人本身成为风景中的元素。因而,本文以五代山水画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与其活动空间之间的关系,探寻五代对人本身的审美意趣,寻游人在观赏过程中与景观相互融合的途径,以期唤醒在设计中对“人物”本身美的利用与表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到隋唐都以人物画为主流,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时代背景下
才开始萌芽,但在当时仍然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并没有作为主体表达部分。直到五代时期,山水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宋代更是其发展高峰,那个时代的作品很多得以流传下来,所以许多学者研究宋代及之后时期的山水画作,而忽略了五代这个山水画从人物画中脱离转变的重要时期。由于五代流传下来的山水画较之其后朝代少之又少,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本文选取了五代7位著名画家现存的已经考证的20幅山水画,其中18幅都有人物的活动。山水画中的人物不同于山水和人物脱节的人物画,在这18幅画中,人物和山水巧妙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画境。
2.2 山水画的解析流程
本文抽取了五代7位著名画家流传下来的、已被考证的18幅含人物的山水画,运用PS直方图示法,从空间结构的层面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山水画中出现的人物类型以及点景人物与其他要素的空间构图进行分类研究:按照“可居”和“可游”两大表现目的将8幅画作中出现的250个人物分为两大类,此下再根据身份或者行为动作进行细分,最后将人物在山水画中的成景特点类化到现实的景观空间里,结合本文研究结果以画理指导现实空间中对人物的利用,总结“景观设计中山水画人物成景”的基本理论和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 五代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成景分析
十大网红打卡地杭州3.1 山水画人物类型
五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更是山水画一个重要的时代——山水画从人物画中脱离。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的画法较宋朝虽然稍显幼稚,也没有元代和明清时期丰富的人文意蕴,但人物确是蕴含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展现山水画“可居可游”的艺术特性。画家通过对客观自然事物的描绘:占据大部分画面的山水,零星几个行人或劳作的居民,表达这样一种优美而朴素的“无我之境”[2]。
澳大利亚珀斯五代山水画作中的人物按照表现意图,主要分为表“可游”和表“可居”,即外来短暂停留的人物和当地久居的人物两大类(表1)。在此大分类下,按照人物身份,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表现多为赶路行旅、游览行人、取自故事的隐士或者代表作者自身的高士以及平民,其中平民人物近一半。其次是行旅人物和游览观光类行人,充满了世俗氛围。这些人物或静或动,有的在骑马或策驴赶路,有的挑着担子奔走赶路,有的坐在旅店驿站喝茶休息,如关仝的《关山行旅图》中所描绘的深秋季节荒山中的旅店,桥上及岸边都有行人骑驴或者徒步向旅店走来,旅店旁有一小船停泊河边,门外拴着过路旅人的骡子,旅客在喝茶交流,
一妇人烧水,小孩在嬉戏打闹,一派宁静和谐的生活景象。寥寥几笔,像是画家不经意间点缀在画面上的,却与山水巧妙地融合起来,画面的山不再遥不可及,反而因人而活,极富生活意味(图2)。
画面中的人物除了表达“可居可游”的构图思想,更有着主旨表现的作用,许多画作便以画面中人物的活动命名,如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等。
图1 论文研究框架方法(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2 《关山行旅图》要素分析(图片来源:龙轩美术网,作者改绘分析)
表1 五代山水画中人物分类(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2 山水画中的人物特点
长沙住宿哪里便宜方便
在本文中,“成景”是指某一元素,如人物,可以和其他园林要素一起形成良好的景观,参与美的表达。虽然人物本身在整个场景中所占面积小,却可成为被欣赏的景观要素,如本文研究的五代山水画中的人物,比重很小,却在作为画面的点睛之笔的同时,自身也构成
了风景。从山水画中对人物的构成分析来看,人在空间中应是真实的、富有趣味的,现实风景中出现的人物有时甚至成为风景中的点睛之笔。
3.2.1 山城少人江水碧,断雁哀猿风雨夕——小而简
作为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无须过多细节刻画,也无须太多画幅,随意“点”在山林小径、水面船舟或者屋宇内[3]。画的审美,衍生出对实体空间的审美,同样作用于实体空间的人物要素:在18幅五代传统山水画中,人物所占比例都在3%以下,且大多数处于0.1%~0.5%,然而正是这种小而简的以块描绘的人物,人们往往忽略其存在的一些小缺点,而只是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反之,当人物所占面积越大,需要的细节也就越多,对人物的要求也就越高,此时的人,倒成了画面的主体,从而失去了作为点景人物的叙事性。
3.2.2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散而和谐
人物组合形式多为散状,即两三人零星分布在画面各个角落,他们身份不同、形态各异,却与周遭环境融合在一起,增加画面的活力。画面中也常出现为了表现体活动如节日庆典、喝茶聊天、结伴泛舟游览而成的组团状,组团状的人物不像是散状的人物,它们自然形成的聚状本身更多的是表现生活的团体劳作性。
五代时期山水画中的人物不同于明清时期带有抒情特征的人物,更多表现一种叙事性:他们普遍存在于画面中,展示生活的细节,山水是他们的活动空间,他们的活动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大环境中,主动去融入自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顺应自然,人物的出现以及他们的身份、活动却与山水画所描绘的时间和空间,或者统称为画境是息息相关并且相互契合,两者融合在一起,共同成景。
3.2.3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身份同化
五代山水画中的人物是画家用来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画中的人物并不是为了成为风景而活动,而是为了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或者体悟自然的活动,相对于带有抒情作用的人物表现而言毫无矫揉造作之情。在寒风下瑟瑟发抖的孩童、旅馆喝茶聊天的客人、奔走赶路的行人、林间茅舍和附近若隐若现劳作的农夫,仅仅是寥寥数笔,这些带有生活百味的人物,结合山水环境,体现的却是画家或者说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存环境真实的理想诉求。
在本文研究的山水画中,画面人物多为游览行人,这一人物身份正好类比于现今古典园林或者风景中的游客,他们都是以游览体悟为基本目的,散乱地点在场景空间中。作为短暂
存在的行人,本身是附属在环境中,即空间并不属于他们,对于这类型人物,在景观空间中,需要借之表达“可游”的空间目的。故人物在空间中的活动,应是短暂的,如经过、休憩、喝茶、聊天,是一种享受这种得之不易的环境的怡然之情,而不是任务似的,如同抢占空间的主体位置,倒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难以成景。
结语
中国传统山水画集中国美学与古代人们对于自然与人类的认知于一体,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本文仅是抽取山水画历程中五代这短短53年的时间所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从山水画中“人物”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五代山水画中人物的成景作用及规律:人物在五代画作中具有叙事性的特点,表现为“可居”和“可游”,人物身份往往具有特定的类别,如行旅、游览行人、山中居民等;从画面的构图来看,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小、笔法简单、状似散漫地分布在画中的角落,却与自然背景相契合。将发现的规律类比于景观空间中,现今景观设计中人物的数量应当得以控制,以期还原空间疏朗之感,人物应对自己的身份具有认同感,将自身的特征带入空间中,只有人物与景境融合在一起,人物在空间的成景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相应景观空间的活力也可得以提升。
三亚凤凰机场免税店参考文献:

本文发布于:2023-09-12 08:0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277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物   山水画   空间   画面   研究   景观   要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