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文化旅游景点英译技巧探析_以_省略_定木格措_丹巴甲居藏寨风景区为例_向程

阅读: 评论:0

康巴文化旅游景点英译技巧探析
———以康定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风景区为例
向程,彭丽萍
(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四川康定626001)
摘要:康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区域文化。甘孜蓬勃发展的旅游与当地浓厚的康巴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在将旅游文本的源语言转化为译语言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层面的诠释和传播。在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风景区旅游景点介绍的文本中,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对人文景观的介绍,都有富于当地特文化。因此,对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风景区景点介绍文本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英译技巧进行探析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康巴文化;康定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英译技巧探析中图分类号:F592;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2)10-0043-04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
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康巴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应是康巴地区内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以藏族文化为主体,同时兼容其他民族文化,是具有多元性、复合性等特的区域性文化。康巴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多元文化的和谐兼容、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香巴拉”人文意境[2]。笔者认为在康巴旅游发展中,康巴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资源的特和魅力所在,是旅游主体的出发点与归
宿地,更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源泉。
甘孜州相关部门在发展旅游时充分挖掘、丰富、优化和保护当地的康巴文化,并将区域内的康巴特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促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甘孜蓬勃发展的旅游与当地浓厚的康巴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在将旅游文本的源语言转化为译语言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层面的诠释和传播。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风景区作为甘孜州的特旅游景点,
其文本的文化功能富集在该旅游景点文本功能
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更是旅游文化性的重要体现。在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风景区旅游景点介绍的文本中,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对人文景观的介绍,都有富于当地特文化。因此,对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风景区景点介绍文本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英译技巧进行探析极具现实意义。
一、自然景观中文学彩英译
康巴文化历史悠久,康巴地区的大好山河遍布着历史陈迹。康巴地区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令人着迷的历史故事。康巴文化旅游景区各景点的介绍文本中,源语言以精深的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出当地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康巴自然景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以不同的形式(亦称“体裁”)突显康巴地区景点文化的独特魅力,再现康巴历史和康巴地区的社会生活情形。
(一)典故的英译
木格措景区的旅游资料中出现了许多有关历史或传说的故事,大大增强了旅游文本的表现力,
收稿日期:2012-07-02
基金项目:四川民族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甘孜州文化旅游景点英语翻译问题探析及应对策略”(项目编号:11SCUNDXS001)
作者简介:向程(1990-),男,四川通江人,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教师,研究方向:文化翻译。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第27卷第10期2012年10月
洛阳市景区都有哪些景点
Vol.27,No.10
Oct .2012
并在有限的文本语言中展现了更丰富的内涵,增加了文本功能的韵味和情趣,使其委婉含蓄,避免平直。如景点介绍文本中的“观音菩萨”、“唐僧西天取经”、“乌龟精”、“孙悟空”、“乌龟镇海”等,都是出自文学典故《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它们生动形象地演绎着景致的奇特画面。若将其直接音译,则会使游客读者因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而费解,同时,在语言符号转为意义的过程中势必也会受阻,从而影响文化信息的有效接受。因此笔者认为在符合游客读者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合理地释义(或异化)并适当添加新信息,即加注,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和接受,即译为: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Monk Tang's pilgrim-age to west for Buddhist scriptures,Turtle Demon,Mokey King,Turtle’s defence for homeland,然后增加注释from Pilgrimage to the West。
(二)诗词的英译
引用古诗词作为旅游文本中源语言传神达意的重要途经,不仅能加深源语言读者的印象,还能增添源
夏天去哪里避暑最好语言读者的审美情趣,符合源语言读者的审美心理。但对于注重逻辑和事实的游客而言,这些诗词往往就失去审美性和想象性的功能。笔者认为,旅游文本中的诗词英译处理颇具难处,很多情况下将这些诗词直译不仅会使其韵味褪,还会使外国读者如同“雾里观花”。因此,有学者提出这些诗词的转化应适当地省译,但笔者认为当旅游文本中这些诗词引用在原文本句子结构成分中作宾语时,英译转化则应忠实地释义。如“环顾四周,湖光山尽收眼底,赞叹‘造化钟神秀’,体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造化钟神秀”出自唐诗《望岳》(东岳泰山),意为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此处引用作“感叹”的宾语成分,衬托独特、秀美的景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出自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本是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此处引用作动词“体味”的宾语成分,渲染区山幽静,万物皆怡然自得,令人心旷神怡。笔者通过合理释义把两句诗词分别译为“(you can not help marveling)how inspired and stirred Nature’s creation was”;“(and appreciate a harmonious and comfortable land where)the beau-tiful mountain delights birds with joy,and the charming lake frees man without annoy”。
(三)俗语的英译
在汉语中,俗语是指为广大众所创造并在众口语中广泛流传的语言现象,简练而形象,具有“口语化”和“通俗化”两大特点,深刻地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旅游材料中使用俗语,可贴近游客读者的生活,激发其游客读者的兴趣[3]。笔者认为在英译这些俗语时,尽量到英文意思与之相似
的对应谚语,即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若不能,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直译或释义(亦称“异化”)。如“一日有四季,十里景各异”,是指一日之中气象万千,景多变。笔者在译语言中释义源语言言内意义,译为“The weather changes constantly each day,and the scenery varies accord-ingly”。又如“午后微风拂面时,海面上已是‘无风三尺浪,翻搅千堆雪’,气势非凡。”一句中“无风三尺浪”为俗语,意为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翻搅千堆雪”则是夸张的说法。此处运用俗语则是突显微风后海面波浪涌叠的景致,楚楚动人。英译时,笔者认为应根据这一俗语的言内意义进行释义,以迎合游客思维和审美习惯。笔者译为“Breeze in the afternoon wafted the lake,rolling the waves”。
二、人文景观中佛教文化英译——
—以木格措明空转经廊为例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佛教是我国的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巴地区作为藏区之一,其佛教文化十分浓厚。在木格措景区,也呈现出浓浓的佛教景观文化。如明空转经廊一景点对转经筒的介绍中有“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转经桶等,与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笔者认为在涉宗教文化的文本翻译时首先要透彻理解原文本中涵宗教文化的最小语义单位,例如“六字大明咒”,在佛经中亦称“六字箴言”,源于梵文,
蕴含至高无上的宇宙力量,其内涵和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因此,根据佛经翻译大师玄奘“五不翻”,即“秘密故、含多义故、无此故、顺古故、生善故[4]”的思想,笔者认为译文必须在“直译释义的圆满调和”下,充分结合‘文’与‘质’的美学性。综上所述,笔者译为“Prayer wheels,also called Mani wheels,prayer barrel etc,are related to the six-syllable mantra prayer(Om mani padme
意大利旅游hūm).Tibetan Buddhism deem that the more chant you do on the six-syllable mantra prayer,the more pious you become in the soul.On this basis,you can get moksha.”
三、人文景观中特建筑介绍英译——
—以甲居藏寨为例
丹巴藏寨是由居住在丹巴县的居民形成的藏族村落。藏寨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带,形成了嘉绒藏寨的一大特。正如丹巴甲居藏寨旅游景点简介中描写到“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叠叠向上攀缘,一直延伸到亚肖神山下,居住着数百户嘉绒藏族,幢幢白素装的寨楼星罗棋布在绿荫葱郁的山坳上,错落有致的层层梯田掩映在青山绿树丛中,绿荫、寨楼与梯田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被誉为‘藏区童话世界’、‘丹巴风情名片’”。笔者认为在将源语言转化为译语言时,应适当地释义、描绘和措辞,译文应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藏寨‘天人合一’的特魅力。因此,“白素装的寨楼”若直译为“elegant white Tibetan hous-es”,则其建筑艺术韵
味顿失。据中路古遗址表明,数千年前嘉绒藏族便在丹巴地区繁衍生息,丰富了丹巴文化,并创造出了举世罕见的石室建筑文化,自古便有“千碉之国”的美誉。此处,“寨楼”是指丹巴地区特有的石室建筑,故将其译为“liscio white Tibetan blockhouse”更符合当地建筑特。“藏区童话世界”、“丹巴风情名片”是指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彩感,层次感的甲居藏寨与蓝天、白云、山坳等自然环境互为衬托,相互协调,构造出一幅幅生动、幽美、和谐、别致的景观,映衬着丹巴地区特有的民俗民风和奇特的丹巴甲居藏寨文化。因此,“丹巴风情名片”在此不能直译为“amorous feeling visiting card of Danba area”。笔者认为“丹巴风情名片”之“风情”是指丹巴民族风俗,而并非风情万种之“风情”,应取义“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丹巴风情名片”应译为“Mirror of Danba Culture”。整段译为“Tibetan vil-lage originates from Great King valley,climbs up a-long the mountain side in layers and streaches out up to the bottom of Yaxiao Holy Mountain.It is a village with hundreds of Jiarong Tibetan house-holds,where the liscio white Tibetan blockhouses spring up like stars glittering in the lush green col
and the thoughtfully-proportioned layers of terraced fields lurk in the lush green forests.The green-woods、Tibetan blockhouse and terraced fields make up a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scen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which has endowed Tibetan village with‘Fairy Tales in Tibetan Area’and‘Mirror of Danba Culture’”。
四、康巴语言文化影响下的地名英译
(一)当地民族语言影响下的音译地名
陈宏微在《汉英翻译基础》一书中提到:“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一方面,原文的符号只有在它自己的符号系统中才能有意义,如果它们被生搬硬套到译文中去就好失去原来的意义;另一方面,语言的符号系统不是封闭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符号[5]。”笔者认为,“外来符号”必然包罗万象,诸如语音、音素、词素等。木格措位于康定境内,民族文化(尤其是藏文化)浓厚,地方语言独特。相对外界汉语读者而言,某些共识的指称词(如地名等)在当地语系中语音变迁严重。因此,在翻译诸如“甘孜”、“康巴”等词时,应结合当地语音特点,多遵循“约定俗成”、“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切勿纯粹直接音译。在木格措景区介绍英译文本中把“甘孜”译为“Garze”,“康巴”译为“Kham-pa”,“Khams”或“Khampas”,很是合理。这不仅保留了当地语音特,同时也通过适当的英语拼写表现出来,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二)音译释义相结合的地名
音译释义相结合法是指在英译中既保留原文的发音又能体现原文的指称意义,以谐音又谐意的方式达到功能相似。木格措景区介绍英译文本中把“木格措”完全译出,并在后释义加上“Lake”,可谓是这一译法的巧用。“措”在藏语中为“湖泊”之义,“木格措”译为“Mugecuo Lake”,传达的信息准确清楚,能吸引游客,勾起游客一睹为快的欲望。若把“木格措”直接音译为“Mugecuo”,则所传达的信息不清楚,入境
游客不会直接知道“木格措”是一湖泊。再者,当游客提及“Mugecuo Lake”时,当地非英语读者可以通过谐音来猜测、推断游客提及到的就是木格措,从而可使旅游方便化。
(三)涉及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的地名英译
在旅游文本中,往往会涉及历史文化方面的人物、地名和事件,对此,可采用直译或音译的的
陆宋体与台湾宋体字形都是相离的;大陆楷体是相离的,台湾是相接的。
(五)结构形式
字体对汉字整体结构影响较小,两岸宋体与楷体字形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有2个字:“愿”,大陆宋体字形结构是半包围结构,台湾是上下结构;大陆楷体与台湾楷体字形结构却都是上下结构。“蜃”,大陆宋体字形与台湾宋体字形结构都是半包围结构;大陆楷体却是半包围结构,台湾楷体却是上下结构。
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海峡两岸字形因楷体与宋体的不同而出现的差异汉字达1814个,并且分析
得到以下特点。
(1)差异集中于笔形和笔画两个方面。笔形和笔画两方面的差异汉字达1768个,占总数比例为97.4%。而笔形和笔画两方面,笔画差异却占主
九寨沟旅行
导,差异字形有1569个,占总数比例为86.5%。(2)多为微别差异。所谓微别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指差异微小、隐形,不容易发现,据我们统计80%的差异是微别差异。如:“王”作为部件时,如果“王”在上面,则末笔,大陆宋体写为“横”,台湾宋体写为“提”;大陆楷体与台湾楷体都写为“提”。如:琵、琶、琴、瑟。
(3)有条件的类推。多数差异有类推效应,并且没有条件限制。但部分差异类推时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例如:“山”作为部件时,大陆宋体是“提”,台湾宋体则是“横”;大陆楷体与台湾楷体都是“提”,但是“山”只有作左边部件时,才会有宋体与楷体的字形差异。
综上所述,以上字形差异势必会给两岸书面
交流、计算机信息处理、识字教学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更不利于两岸“书同文”实现。因此,两岸应该加强合作,消除差异、统一规范,共同努力实现海峡两岸汉字字形的规范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张素格.海峡两岸CJK 字符集差异字形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2]费锦昌.海峡两岸现行汉字
字形对比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方法,并在括号内对译文添加一些简单的注释内容,进行意思上的诠释(即直译加注),从而使读者或游客更好地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地名或事件,激发读者的情趣并丰富读者的知识结构。如原文文本中“野人海”本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若直接译为Savage Sea ,不免会使广大读者或游客费解、更或是误以为有野人的存在而恐惧,在某种程度上会使预期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笔者认为应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对这一名称的由来进行简单的阐释,即Savage Sea (derived from a local love story
),从而激起广大读者或游客的兴趣。结语
旅游文本中景点的英译是集信息功能、美感
功能和祈使功能为一体并在科学指导下的艺术创
作,译文不仅要考虑外国游客的思维习惯和审美
情趣,同时更要注重中西语言文化、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的差异,适当地增添新的信息和共识的语
昆明世博园门票免费吗言结构,以便更好地突显地域文化特。此次调研,笔者认为康巴地域特文化英译时,译者必须具备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巧妙、灵活地运用科学的翻译技巧,忠实地传达原文本的内在信息和文化神
韵。同时,笔者在此呼吁有关部门重视景区旅游宣传作用,做好旅游文本翻译手册等各项宣传资料,以期推动甘孜旅游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Tylor Edward Bernatt.Primitive Culture ,Harvard University ,2008:63-67.[2]杨嘉铭.康巴文化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9-16.[3]彭萍.实用旅游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32-33[4]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北京:
青岛疫情又传来了最新消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2.[5]陈宏微.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66-167.
(上接第38页)

本文发布于:2023-09-13 08:41: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282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旅游   文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