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思考

阅读: 评论:0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西安作为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周秦汉唐历史遗迹到峥嵘岁月的红记忆,再到曾经风光的工业遗产与成果丰硕的科技见证,在博物馆中获得了全方位的印证和展示。西安有责任、有基础、有能力建设好博物馆之城,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激发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我国博物馆之城建设概述
博物馆浓缩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2005年,《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政策相继颁布,确定了民办博物馆的性质和地位,我国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全社会形成重视博物馆发展的浓厚氛围。全国各地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记录者,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多城市乘势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2005年东莞率先提出投资3000万元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口号,2006年上海提出要用5年时间打造100座博物馆,同年成都提出要成为中国西部“博物馆之城”,2008年昆明提出建立“博物馆之城”,随后,武汉、杭州、广州、南京、深圳也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
2009年,在西安市文物工作会议上,西安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构想,并于次年正式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项目,力争3-5年使全市博物馆总数超过100个。在宽松的政策利好环境、文物收藏爱好者的参与
以及大量的社会资本支持下,这个目标成功实现,成功地将大量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展示出来,促进了全市文物产业的经营发展,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社会多元化参与文保事业的新模式。2017年2月召开的西安市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加快西安近现代历史博物馆、丝绸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建设,打造“博物馆之城”。至此,博物馆之城建设已经上升为全市文物事业发展的战略层面,开启了新时代博物馆建设、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序幕。
二、西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现状
西安历史文化遗存种类浩繁,历史文化遗存数量多、等级高、保存完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备很强的唯一性。以此为基础的西安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种所有制并举、门类新颖齐全、布局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城”格局基本建立。武夷山必去的景点有哪些
一是认识不断加强,利好政策密集出台。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上升以及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西安政府层面和社会资本层面不断重视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牢固“文化立市”理念,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支撑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心剂。2010年以来,西安市秉承法治思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博物馆事业的政策措施和法律规章,比如,《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西安市民办和行业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
西安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发展,每年奖励为1000万元,次年即兑付扶持鼓励资金995万元。
二是机构逐年增加,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在国家宏观利好政策支持下,古都西安紧抓博物馆发展良好契机,掀起了博物馆事业建设大潮,博物馆机构数量大幅提升,形成了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2013年,全国首个夜间还开放的西安源浩华藏博物馆正式开馆,西安博物馆突破100座。截止2018年上半年,全市博物馆已达到131
新时代推进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思考
□  王钦
座,其中,国有博物馆34座,行业博物馆47座,非国有博物馆50座,平均每7.2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高于全国同类城市和全省水平,博物馆年接待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领先位置。
嘉兴旅游景点三是场馆特鲜明,软硬实力日益彰显。西安博物馆的等级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2017年,西安共有7座国家一级博物馆,仅次于北京,其中,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非国有一级博物馆。从空间分布上看,西安博物馆呈现“主城区整体集中、城郊局部分散”,发展形成了北部自然科学区、主城区历史文化区、南部自然民俗区三大博物馆区块。在信息数字化技术加速发展的背
景下,西安博物馆数字资源发展起步较早,多家博物馆都尝试运用网络技术、动态模拟、三维演示等技术,以网上展厅、专题展播等形式,将实体博物馆和特馆藏网络化展现展示。
四是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社会教育作用越发显现。以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为契机,西安加大各类各级博物馆开放力度,促进文化交流、社会教育等作用发挥,并结合全市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旅游高峰期等节点,发动和协调博物馆推进各类文物资源展览展示、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全市博物馆宣传效果。持续开展博物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服务活动,深入扩大文化惠民成果。2018年,为迎接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全市110余家博物馆免费开放,期间举办了29场次陈列展览、33场次文博活动、40场次文博单位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五是内外交流日益频繁,开放的文化窗口作用明显。依托“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等丝路故事所承载的价值、“周秦汉唐”盛世辉煌所带来的民族自信,全市博物馆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为国内外民众奉上了藏品类型丰富、文化价值独特、地域特鲜明的陈列展览,发挥了促进内外交流的积极作用,不断扩大博物馆穿越“围墙”的文化穿透力和影响力。例如,2015年,以西安博物院《丰腴之美——唐代仕女生活展》、曲江艺术博物馆《东波斋珍藏展》等为代表的临时展览不断走出省门、国门。2017年,西安文物单位赴美国、德国等国家组织出境展览10个,持续开展与英、法、日、中亚等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西安文化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西安博物馆事业在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同时,与新时代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相比,还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一是文博专业人才欠缺,民办博物馆体现的尤为如此,影响后续文物保护和研究能力。二是公众参与度不高。参观者加入博物馆以后,主要还是看和听,没有特定区域提供参与性活动,降低了博物馆对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吸引力。三是博物馆发展冷热不均衡现象较突出。参观者的需求偏好主要集中在知名度较高的几家博物馆,且同一级别的博物馆发展状况也迥然不同。四是民办博物馆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营运困难隐患。
三、国外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经验借鉴
从全世界范围看,公认为博物馆之城的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在推进博物馆事业和文博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具备丰富经验,主要体现在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人才储备、丰富馆藏来源、提升服务理念、扩大对外联络等方面。
目前最精准的天气预报软件
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博物馆发展的保证。发达国家博物馆的管理体制一般都采取董事会制,像英国的格拉斯哥博物馆、法国的凡尔赛宫等。最高权力机构是博物馆的托管董事会,董事由各行各业的人士组成。从发展规划、经费使用到藏品征集与处理等事务,董事会都有最后决定权。
专业人才队伍是博物馆良好运营的支撑。发达国家的国立博物馆职员普遍具有高学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以苏格兰国立博物馆为例,50%以上的正式员工具有本科学历,在藏品保管部门更是高达80%,
其员工的专业领域覆盖了考古、博物馆、艺术、历史、地质、宗教、工商管理、工程、计算机等诸多学科。
私人捐赠成为馆藏重要来源。伦敦拥有超过300家博物馆,其各大博物馆收藏与管理的成功都与公众的参与密不可分,几乎所有的英国博物馆都设有捐款箱。比如,被誉为“国家级的博物馆和私人艺术收藏的成功典范”的华莱士博物馆原来是私
人家族积累收藏的博物馆,后来将所有收藏品捐献给了国家,被改装成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国家博物馆。这种依靠更多民众参与到保护历史、见证历史进程的方式,才是博物馆长青的基石,也为伦敦建设博物馆之城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更开放的经营理念是良好参观体验的首要保障。这种开放是多层次的。一是进入博物馆的门槛是开放的。除特展之外,常设展区全部不收门票。二是馆藏展览陈列是开放的,部分展品没有装进玻璃箱内或栏杆隔开,可以允许零距离接触,这极大地提升了参观者的体验感受。三是闭馆时间是开放的。比如英国不少博物馆实行每周五延时闭馆,关门时间推迟到晚上九点半,便于上班族以及意犹未尽的游客继续体验。四是公共服务设施是开放的。博物馆细节设计人性化,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比如供游客歇息的椅凳附带展品介绍书,实现一举多得。
强化与公众联系实现了博物馆多赢发展格局。发达国家博物馆均十分重视与公众的联系互动。比如,
妇幼保健院免费美国在这方面采取会员制和义工制两种方式,包括团体和个人会员两种,凡是会员每年都要缴纳会费,数额各场馆不等,会员享有免费参观数次、馆内购物折扣等权利。而且,会员在博物馆筹款募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制度设计不仅密切了公众与博物馆的关系,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加强了博物馆的运营质量,而且还实现了开源节流。
四、推进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博物馆是城市创新发展的“赋能器”。面对未来,要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三方面的努力,把西安博物馆建设成为人们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的宝库,成为获取精神支撑、心灵慰藉的源泉,成为提升生活品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阶梯,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纽带。
第一,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促进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消化存量扶持政策,推动已有政策加快落地,建立文物、国土、城建、金融、税务等部门间协商议事机制,定期集中解决落实民办博物馆发展中涉及的免费开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金融优惠、经费补贴、馆藏征集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更新优化政策内容,提供政策扶持的精准度,适当提高西安博物馆专项扶持资金规模,搭建馆际人才交流互动机制,协助提升非国有博物馆人才专业素质,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辨别、专业保管和技术修复能力。
第二,整合优质文化遗迹资源,奠定博物馆之城的核。西安的高等级文物资源在全国无人能比。一是
秉承“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理念,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征集购买文物资源、在西安市展示展览交流。二是紧扣西安古都文化魅力的强属性,通过展品交流的方式搭建临展,展示省内其他地区的优质文物资源。陕西全省文物资源丰富,历史遗迹繁多,有12件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占全国总量的18%。三是创新文物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支持西安文物考古挖掘事业。以部分挖掘文物资源展览权为依托,吸引非国有博物馆所有者投入资金支持西安文物科研机构挖掘考古。
第三,创新文物事业管理体制,释放博物馆发展动能。一是坚持法治西安原则,率先出台文物遗迹保护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实现文物挖掘考古、场馆建设、评级评估、非文物资源交易等方面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推动博物馆关联行业发展。二是坚持文物发展的国际化思维。抓住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促进亚欧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大契机,在博物馆设立、运营、交流以及城市标识等方面实现国际化。三是遵循“分类推行、循序渐进、积极稳妥、不断完善”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行博物馆理事会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特点的组织管理制度。四是打破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之间的界限,可通过相互借展、联展、租展等借鸡下蛋或借蛋养鸡的形式实现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之间全方位、多层面的大融合。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陕西省博物馆协会这张牌,通过学术会议、博物馆期刊、学术讲堂等形式,发挥协会专业人才作用,给博物馆相关从
(下转43页)
企业宣传中省降低企业税费、阶段性下调社保费率、方便取得水电气暖等方面的政策,帮助企业用好用足优惠政策。推广市税务局“送政策进企业”活动经验,开展,加强企业对口业务人员的培训,吃准吃透、用好用足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三)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内部挖潜降成本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挖掘内部生产经营潜力,在政府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同时,通过调整经营思路、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技术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降低因市场因素造成的运行成本上升,打好降成本“组合拳”,不断提升企业竞争
力,充分感受到全面降成本的成效。
(四)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取得实效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类媒体,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对众来电、来函、来访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形成舆论氛围,对违法违规行为起到震慑作用。市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办公室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组织督导检查,推动政策落实。
业者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共享经验,为全市培养出一批职业操守严谨、业务水平精湛、事业追求执着、管理能力突出的博物馆人才队伍。
青旅系列第四,加强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互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必需品。一是加大
厦门必玩的地方一日游博物馆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力度,用实际行动倡导“走进博物馆”这种生活方式。试行博物馆不定期免费开放、延时闭馆等政策,发挥博物馆“用”的属性,使公众切实感受到,知识文化在博物馆发芽生长,精神文明在博物馆开花结果。二是发挥民办博物馆小而精、小而美的自身特,创新发展模式,如采取住宅式、会所式博物馆,拓展馆外空间让藏品走出去、公众走进来,借势打造品牌、提升档次,吸引人气。三是加强博物馆事业宣传力度,吸引公众广泛参与体验。紧扣每年重大时间节点,制定文物事业宣传推广政策,促进文物资源走进千家万户,吸引全社会公众对西安市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关注和热爱。在旅游旺季期间,借势兵马俑、华清池等优质旅游资源,在门票背面宣传博物馆惠民政策,最大范围扩大惠及人,使西安市博物馆资源走出陕西,走向全国,拥抱全球。
第五,顺应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抢抓“互联网+博物馆”风口,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
水平。一是发挥西安科教资源、高校人才、高新产业等方面的集成优势,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等手段和喜马拉雅、抖音、携程等平台,传播西安文物资源和文化要素,让西安古文化重新“活起来”“动起来”“听得见”。二是用好全球硬科技之都和西商大会等城市品牌,策划好博物馆智能化重大项目,加强与阿里巴巴、腾讯、凤凰网、猪八戒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实现城市文化资源与公司综合实力的强强联合,加快提升西安博物馆信息化水平。三是提高文物信息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以加大博物馆文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将西安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文物优势资源合理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文化强市建设筑牢
产业之基。
博物馆之城建设是一个地区展现优秀文化资源、体现高度文化自信的战略举措,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广泛参与,是一个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打造博物馆之城为引领,充分挖掘、有效整合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加快建设各类国有和民间博物馆,打造西安博物馆之城,助推西安丝路文化高地、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建设。
(上接38页)
作者单位:西安市经济研究所编        辑:张鸽
作者单位:宝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        辑:邵锋祥

本文发布于:2023-09-14 08:13: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2289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博物馆   西安   发展   文物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