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台

阅读: 评论:0

世界草莓大会-抚州一周天气

明镜台
2023年4月4日发(作者:邵阳北站)

1

《菩提偈》古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注释(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

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

颂的歌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阿尔卑斯山在哪个洲 ,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

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

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

府志》记载:“菩提果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

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

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通常用以比喻佛欧洲地图高清中文版 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

在。

(4)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瑞安市 ”、“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

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

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

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

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

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

称为清净。

(5)尘埃:佛教术语,指无锡康辉 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

2

故称尘务。

(6)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

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7)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

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

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

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

《菩提偈》赏析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的来历,《坛经》

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

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

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thames 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

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

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

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浦东机场停车 。神秀的那首“无

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

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

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

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

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

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

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

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

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

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

3

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

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

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

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

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

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

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

“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

“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

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

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

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

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

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

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

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多味多 不净,西方去此不远;

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粉红玛丽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

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

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

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

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

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

能达到目的。论根据。

本文发布于:2023-04-04 01:51: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42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扳倒井
下一篇:扬州三把刀
标签:明镜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