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

阅读: 评论:0

集美天马山-黎元洪墓

<a href=http://www.035400.com/whly/1/233879.html style=闵行"/>
2023年4月4日发(作者:五岳名山)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卫生改革与发

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及其他机构

•【公布日期】2011.10.19

•【字号】闵府发[2011]35号

•【施行日期】2011.10.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

正文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卫生改革与发展“十

二五”规划的通知

(闵府发[2011]35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

《闵行区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闵行区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闵行区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

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闵行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适应人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升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居民健康水

平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

要》、《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闵行区卫生事业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闵行区的卫生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

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并

举,硬件建设和内涵提升并举,以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强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体制

机制改革、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开展世博卫

生保障为重点,全面促进我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卫生事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

强,综合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稳步提高。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末,全区完成门急诊1087.35万人次,同比“十五”期末增长

109.52%;出院病人8.74万人次,增长46.64%;手术2.69万人次,增长61.07%;

业务总收入23.57亿元,增长109.88%。本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到82.72岁,比

“十五”期末增加1.63岁;婴儿死亡率2.80‰,下降17.40%;孕产妇责任性死亡

继续保持零死亡记录。

(二)主要成就

1、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引入优质三级医疗机构资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华东医院门诊部、上海

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院建成并投入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南院、复旦大

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已开工建设,适应上海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需要、定位于发

展高端医疗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项目立项规划建设中。

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成区中心医院二期扩建、市五医院门急诊改扩建、

吴泾医院改扩建工作。继续依托高校优势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市五医院成为复旦大

学附属医院,区中心医院纳入交大教学医院和市医高专附属医院,并成为上海市急

救创伤中心,2所医院均申报三级综合性医院等级评审,市五医院通过评审晋升三

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建成12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所社区卫生

服务站和102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形成分布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

务体系。

加强专科及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加快区肿瘤医院、区牙防所建设,完善流动孕

产妇分娩点。委托社会资本兴办区中医医院,发展区域中医药服务网络。引入上海

道培医院等特民营医院,满足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世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有效落实

制定并实施两轮《闵行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区疾控中

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区医疗急救站的迁建。积极

创新,深入开展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共建区疾控中心工作,全区疾病预防

控制能力显著提升。完善卫生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卫生稽查,

提高卫生执法水平。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深化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区中心医

院合作共建工作,拓展妇幼保健服务内涵,深化孕产妇系统管理。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政策。实施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项目拨款

办法,根据工作数量、质量考核结果分配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北京到西安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

率和水平。不断完善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慢性病防治、肿瘤防治、妇幼保

健、精神卫生、牙病防治模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不断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组建应急队伍,制定各类应

急预案。健全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开展医疗机构传染病门诊及发热排查室的规范

化建设,加强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在防控甲型H11流

感、手足口病疫情,抗击汶川地震灾害、对口援建都江堰等重大公共卫生工作中,

出完成任务。

3、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基层卫生服务功能显著加强

启动第二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制定实施《闵行区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

改革实施意见》,以信息化为核心,转变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社区健康管理

模式。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分中心)、站点,将村卫生室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范畴,乡村医生纳入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加快全科医师队伍建设,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划定全科服务

团队责任区,实行约定服务和家庭健康责任制。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投入,规范社区预防保

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化质量考核。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收支两条线和医

疗保险基金预算包干预付制管理。实施社区门诊费用减免和基本药品零差率,减轻

众医药费用负担。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院长职级绩效工

资、团队长风险管理、全科医生星级评审等制度。逐步建立卫生全行业管理,将吴

泾氯碱总厂及江川汽轮机厂等企业医务室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以

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构建区域卫生信息网络,2008年成为卫生

部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试点区,通过双卡制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占全区总门急诊人次的比例达

到61%,户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31%,高血压管理管理率从20.75%

上升到100%,糖尿病管理率从36.66%上升到87.51%,肿瘤早发现率提高到

32.76%。

4、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加快人才建设。积极开展与高校共建工作,推动人才培养,市五医院开设硕士

培养点6个、博士培养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区中心医院与瑞金集团共享共

建,借力发展,目前共有硕士、博士生导师9名,在读研究生75名。“十一五”

期末,全区执业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1.51%,其中硕士以上比重为

13.39%,执业护士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7.60%,专业技术人员高、中级职称比

例分别达到7.73%和40.50%。推进中荷社区卫生项目和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全科

医师达到249人,为“十五”期末的2.7倍。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学

历层次上移,本科及以上人员占到50%以上,同时公共卫生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加

大,2人入选市卫生局公共卫生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5人入选市疾控中心公共

卫生“小百人”培养计划。高层次人才建设得到加强,共有16名高级知识分子被

纳入闵行区领军人才培养计划,4名高级知识分子被纳入闵行区拔尖人才培养计

划。

大力推进学科发展。市五医院加强以“脑垂体瘤综合诊治”为特的上海市华

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建设,垂体瘤病人手术量居全市第2位。上海道培医院与

复旦大学共同组建血液病临床诊治和科研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机构-复旦大学血液病

研究中心,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区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

认证,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加强。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区平均床位使用率100.85%,比“十五”期末提高

了2.07个百分点,平均住院天数18.34天,比“十五”期末减少了2.35天。公共

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十

五”期末下降了17.59%;免疫预防、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等重点工作持续推

进;慢性病管理对象数大大增加,管理率大幅上升;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

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5、整合各方资源,政府社会卫生服务管理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

采取多项措施巩固国家卫生区成果,组建闵行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建立闵行区

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实施两轮《闵行区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

计划》,开展“五个人人”健康市民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农民健康促进

行动,组建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开展公共场所控制吸烟工作,实行卫生积分制

管理,有效改善环境卫生。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闵行山东德州天气预报 区通过国家卫生区复

评,马桥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七宝镇成为全国健康镇试点,虹桥镇通过世界卫

生组织安全社区评审。全区形成了政府分级负责、多部门合作推进、专家组技术指

导和市民广泛参与的有效工作机制,建设健康城区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市民健康

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志愿无偿献血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探索规律、持续发展”,

围绕“搭平台、设保障、转模式”工作重点,逐步淡化指令性献血计划,推动政府

职能从重指令到重引导的转变;不断拓展“爱心献血屋”建设,强化无偿献血平

台;建立志愿无偿献血应急预案,形成一定规模的无偿献血者队伍;构建“共建共

享”社会互助用血制度,7个社区、9个企事业单位纳入“共建共享”社会互助用

血制度范畴,已覆盖全区55%的常住人口;积极培育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区献血

促进会和志愿者作用。“十一五”期末,全区募集全血总量达34844人份,单采血

小板1780个单位,自愿无偿献血率100%,实现了单位计划献血向自愿无偿献

血转移,并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区)”。

6、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模式创新,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不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在合作医疗管理和运作中引

入第三方付费与管理制约机制,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区统筹,农民实现应保尽保。

通过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合理分担,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年人均筹资水平达到

810元,同比“十五”期末增长44.64%。引进国际先进的按病种付费管理技术

(DRGs)和临床路径管理模式,51种疾病实行按病种付费,农民只需支付额定费

用的10-15%,提高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基本+补充”的农民多层次保

险系统,提升农民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区内医疗机构门诊、住院即时结算,大大提

高农村合作医疗的便捷程度。

7、完善药品管理综合改革,探索“医药”分开

在国家、上海市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框架内,利用现代医药物流和供应链技术,

不断完善药品管理模式,全面整合药品购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切

断公立医疗机构运行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实现了在经济上医药分

开,降低了虚高的药品价格,从源头上遏制了医药购销之中的商业贿赂行为。到

“十一五”期末,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增幅减缓,药品均次费用、药品收入占总收入

比例明显下降。全区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药品均次费用66.70元,比“十五”期末

减少了12.44元,降低了15.72%;出院平均药品费用2213.79元,比“十五”期

末减少292.41元,降低了11.67%。二级医院药品收入比例平均为43.98%,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平均为57.01%。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

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闵行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

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城市功能的关键时期;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

突破的关键时期。闵行区卫生事业站在新一轮发展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重大机

遇,又面临诸多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和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医改目标进一步清晰。200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

出台,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众提供安全、有

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目标,制定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

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公立医院

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并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

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把政府主

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满足人民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2010年5月

21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暨省部级领导干部

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合理划分基本医疗与非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基本医疗

卫生制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非基本医疗卫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满

足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2011年5月,上海市出台《关于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坚

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遵循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和‘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的要求,突出惠

民为本、预防为主、能力提升、制度支撑,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居民提

供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健康管理,不断提高居民健

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指导思想。卫生发展的基本方向、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基本

明确,医改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卫生事业加快

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有利于医疗产业发

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国家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战略举措。

要求上海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发

展,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

强自主创新能力,并明确将医疗健康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之

一。上海市重点推进9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闵行区被确定为其中五大高

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区,生物医药产业位列其中。闵行区医疗产业已成为战略性发展

领域,其发展将得到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

3、闵行区新一轮发展将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机遇。正在开发建设

中的虹桥商务区,其定位是形成服务长三角的能力,要发展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社

会事业,对长三角形成辐射,这对闵行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从区域总体发展规划来说,“十二五”期间闵行将围绕“深度

城市化,全面调结构”的发展主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社会事业,致力于

改善民生。医疗卫生事业是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事业,与民生

紧密相关,在区域新一轮发展中拥有重要地位。

4、政府职能转型深入推进,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闵行区致力于深入推

进政府职能转型,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为社会提供公共

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制定了社会事业发展与改革整体政策框架,将加快社会事

业发展作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形成了有利于卫生事业发展的区域政策

环境。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财政体系,包

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将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

1、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对照《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闵行区属于

卫生资源配置水平较低的B2区,医疗资源明显低于全市水平。目前,闵行区常住

人口242.94万,其中户籍人口为97.18万,按常住人口计算,千人口全区床位

2.83张,低于全市平均的4.57张,千人口执业医师1.20人,低于全市平均的

2.23人。千人口卫生资源水平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中心城区人口不断向闵

行导入、外来流动人口增加、市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长相比,卫生资源总量不

足,难以满足需求。同时,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区内优质资源仍较为

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中医资源

更显不足。

2、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难以满足。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持续走强,居

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上海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达到国际中上等地区水平,

2010年闵行区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403元和17856

元,社会消费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大量高级和优秀人才,外商和港澳台

人员入住闵行区,以基本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多层次、

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逐渐显现。但目前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机构和相关支

持环境。

3、公共卫生问题突出。随着闵行区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虹桥交通

枢纽的建设发展,闵行区将呈现国内外社会经济交流频繁,人口增长迅速、密度加

大的特点。各类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

发性社会安全事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这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疾病谱转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高血压、糖尿

病、肿瘤、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升高,肿瘤在闵行区居民死因顺位

中已位列第一,这些都对疾病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给

传染病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同时这部分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大、管理难度高,其

服务水平与户籍人口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4、老年护理康复服务体系亟待完善。2010年闵行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达

21.23万,占户籍人口的21.85%,老龄化程度高。预计到2015年,闵行区60岁及

以上老人将达25.50万人。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呈现总量大、以慢性疾病照料

为主、康复及护理需求大等特点。目前闵行区实际开放老年护理床位548张,而预

计到2015年老年护理床位需要量达1676张,实际床位缺口达839张。区内老年护

理康复机构和床位设置不足,老年护理康复服务开展滞后,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

量的提高。

5、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相对不足,服务能力

不强,难以满足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上,农

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尚存在一定差距。医疗保障金茂湾 水平存在城乡差异,相对于城镇居民

来说,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单一、保障水平不高,加强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医疗保

障制度建设、构建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势在必行。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

彻国家和本市医改精神,从区域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维护人民众健康为宗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

生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为动力,促进闵行卫生事

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全体怀仁 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多层次医疗卫

生需求,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建立符合区域实际

的科学的卫生体制机制,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坚持技术和管理创新。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挥后世博效应,促进医疗

卫生生产力发展和卫生事业现代化。在卫生改革发展中,尽可能利用信息化技术、

现代医院管理技术、现代医疗保险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构建新的管理机制,改变

服务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和能级。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城乡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发

展的支持,推动全区整体水平提升。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作用相结合。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引导社会参与,提供多元化、多样化服务,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坚持国际化发展定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促进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与国际

接轨,医疗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提高闵行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二)总体目标

遵循“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服务体系城市化、健康管理体系数字化、高

端医疗发展国际化”发展思路,实现闵行区卫生事业新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体现闵

行特、代表上海水平、走在全国卫生改革前列的卫生服务框架体系。到2015

年,基本建立闵行区现代化新城区发展相适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不断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形成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科学的

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信息化的全程健康管理体系,多元化的办医格

局,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

求,人民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重点工作

(一)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目标:到2015年,建成国际化的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平台,基本建成适应众

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功能完善、专科配套、布局合理的城市化医疗卫生服

务体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医疗机构并存的发展格局。

1、大力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

在加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

源,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在位于闵行区的虹桥商务区功能拓展区,规划建设上海

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打造现代医疗服务业。积极探索非基本医疗服务与非营利性

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

服务模式和标准化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国际医学中心定位为

高端医疗服务机构集聚中心,重点发展先进的专科医疗服务和打造医疗服务贸易平

台,以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及服务、管理模式。采取

“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开放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方式,以高端医疗

技术、高端服务水平相结合,集聚高端医学人才,延伸医学、医疗、医技服务链,

培育医疗服务相关产业链。

国际医学中心设立一所或若干所国际综合性医疗机构、若干所专科临床中心。

建立统一集中的保障支持体系(包括病理分析中心、药品配送中心、影像诊断中

心、实验室检验中心、综合物流管理中心等),和管理集成体系(包括中心运行管

理机构、物业管理中心、IT支持中心、护理中心、国际商务会计结算中心、人才

管理中心及医疗保障中心等),为综合性和专科医疗机构提供集约化服务和技术支

撑,促进医疗旅游、健康管理、特需医疗、特需体检、整形美容等现代医疗服务业

态的发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建设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和全球的亚

洲一流国际医疗服务平台。

2、加强三级医疗机构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建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继续扶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院、上海华东医院闵行门

诊部的发展,完善综合及专科兼有、与闵行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三级医疗机

构网络,实现区内居民1小时能到达三级医院的目标。将三级医院建设为区域医

疗、急救、科研、教育中心,重视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挥其对区域医疗中心

技术、人才、设备方面的扶持作用。

以附属医院建设为平台,加强市五医院和区中心医院两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以三级医院晋升评审为抓手,加快硬件设施改造,合理核定床位和人员配置,进一

步提高服务水平。以服务病人为导向,逐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构建以市五医院和

区中心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两大区域医疗联合体,明确体制框

架、责任框架、技术框架、经济框架和组织框架,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调整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布局,每新增

5-10万居住人口,增设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3-5个居委会或1-2万人口设

立1家服务站,每个中心村设置1家卫生室,偏远地区的一般村设置1家卫生室。

加快新虹街道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分中心的建设。建设上海市级示范性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

务水平。继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改善布局,提高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村卫生室

服务能力。

完善社区卫生运行管理机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医保总额预

付、公共卫生经费项目化管理机制,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聘用和绩效考核制

度、团队长风险责任制、全科医生星级评审制度和社区全科团队顾问制度。深入开

展全科医师培养,完善区域卫生人才梯队。加快镇村一体化管理,强化村卫生室的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职能。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社区全科医师与家庭签约,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公共

卫生服务。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为签约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人性化

全程服务,形成更加紧密的服务关系,使全科医师担负起健康“守门人”职责,促

进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

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切实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继续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

档案(eHR)为核心,深化慢性病管理,突出肿瘤社区防治工作,形成适合闵行区

实际的肿瘤防治工作模式。发展3G技术和平台,加快社区卫生信息研发,推进闵

行健康门户网站建设,拓展健康网上服务项目。

4、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成立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建设包括区中医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龙华医院中医门诊部、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在内的中医

药服务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开展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

位达标创建、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标

准化建设。

加快区中医医院建设。利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综合服务

功能建设,发展中医特专科和针灸理疗特专科,规划增加床位到400张,形成

中医医疗、科研、教学中心。继续深化中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吸收

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龙华医院参与管理,落实投资与运行相

分离的管理体制。

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及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

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中医药提供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扶持。在区

中医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中医特预防保

健服务网络,加强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和传染病中医药防治工作,进一步发挥中

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

培养一批自觉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优秀人

才。启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能够开展中西医结合应用和临床研究的高

水平团队。加快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全科

医师人员占全科医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同时加强社区全科医师的中医培训,

开展社区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全员培训,鼓励乡村医生参加中

医大专学历教育。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和管理机制。政府卫生投入适度向中医药事业倾

斜,进一步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扶持中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

设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设中医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5、建立完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建立由区老年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病房、家庭护理、社区照护

机构组成,提供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等多种形式服务的老年护理服务体

系。

加强闵行区老年护理院建设。为满足区域老年护理需求,加快推进闵行区老年

护理院建设,将吴泾医院建成集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区

域老年护理医院,设置床位250张。引入华东医院老年医学优势学科和人香港鸭子 才,带动

吴泾医院发展,加快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老年护理医院为区域内老年人提供有

效、经济、方便的住院护理服务和适宜的基本医疗诊治服务,与区域医疗中心建立

双向转诊机制。

理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病房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病

房以收治高龄、患有慢性疾病,在医疗中心明确诊断并基本控制病情的恢复期老年

患者,提供疾病恢复期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并与区域医疗中心、养老服务机构建立

转介制度,使不同阶段的老年人能有合适的照护场所。

建立以居家照护为主的新型社区老年护理模式。采取家庭护理和社区照护的方

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照护和日间护理中心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

理、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基础护理、康复指导、日间照护、临终看护、生活照料等

服务。

鼓励老年护理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家庭病床和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

技术支持等方式,为居家生活或在养老机构生活且需要短期医疗护理服务的老人提

供服务。

6、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构建覆盖全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兼容医疗康复和康复训练,区域康复中

心与各社区康复站点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医疗康复服务体系。

加强二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康复科建设,巩固其“康复医学中心”地位。康复科

要加强与医院其它临床科室的合作,提供临床早期康复服务。充分利用综合性医疗

机构的业务和技术优势,开展康复科研工作和康复知识培训,指导康复医院及社区

康复站点开展工作。

在颛桥地区新建1所康复医院,规划设置床位200张,主要接收急性后期、病

情稳定、符合床位出院指征、康复前景良好的病人。配备康复医疗设备及康复

训练器械,作为区域医疗康复基地,以医疗康复、住院康复为主,同时接收由康复

医学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的、诊断和康复计划明确的病人到院康复。

进一步完善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站点的功能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社

区康复服务的功能,接受康复医学中心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为社区残疾人、疾

病康复期病人提供日常康复服务。

7、鼓励引导社会办医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

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鼓

励社会资本规范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

办医体制,推进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鼓励社会资金举办老年护全国飞机票订票系统 理、康复、精神卫生等医疗机构。发挥社会办医在满

足高层次医疗服务需求方面的作用,鼓励社会资金举办具有较大规模、以先进技

术、优质服务和现代化管理为特征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鼓励引进国外知名品牌的

医疗投资集团、医疗机构,举办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逐步实行民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医疗服务市场有序、公

平竞争。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经营目的的监管,引导其健康持续发

展。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目标:到2015年,公立医院运转有序、高效,基本药物制度有效落实,众

药品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1、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以坚持公益性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

机制和监管机制,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

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在增加政府投入、完

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财政按照公立医院绩效的正向补偿机制。

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引入国际医院运行管理模式和机制,通过JCI标准认

证,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建立有利于调

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构建药品、耗

材、物资供应体系,实行医院存货委托管理,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秉持集约化、信

息化、技术化、高效化管理理念,打造绿低碳环保医院。按照《医疗卫生服务单

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推进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的透明度,促进依法执业、诚信服务。实行同级医疗机构实验室检验结果互认制

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DRGs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

疗行为,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严格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

与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着力构建以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绩效考核、

资产监管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制度。

2、深入推进药品综合管理改革

推进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利用现代物流和供应链技术进行药物供应机制

创新,在上海市框架下,实行统一配送,降低基本药物采购供应成本。建立基本药

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鼓励、引导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要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同时结

合本区实际情况和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确定基层卫生机构用药范围。其他医

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按照国家要求确保规范使用

基本药物。

加强药品流通管理。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进一步完

善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供应运行机制,逐步剥离医疗机构的内部物流功能,整合

药品采购物流资源,建立分工制衡的药品采购供应运行机制。坚持全收全支管理,

实行药品收支分离,消除医疗机构药品销售的利益驱动。

建立药品使用评价机制。利用药品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医疗机构HIS系统和居

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立药品溯源与追踪机制,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和诊疗规范,

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合理用药评价系统与处方分析系统,对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实行

全过程、动态的监管。

建立合理用药绩效评估制度。利用合理用药评价系统和处方分析系统,建立医

疗机构、临床科室、医师合理用药的绩效评估制度,建立合理用药的公示制度,将

医师的用药合理性与执业行为考核相挂钩,控制不合理用药,切实保障病人利益。

3、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个人、政府筹资

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在筹资水平上升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偿

水平,封顶额度达到本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合理设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

的补偿比例,适当提升住院补偿比例和提高大病封顶线,探索重大疾病全额补助政

策,改善合作医疗公平性。强化区级统筹,进一步提高统筹管理水平。将基本药物

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药物目录,明确规定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

探索新农合个人缴费方式,逐步变上门收缴为农民主动缴纳,降低筹资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合作医疗支付方式,继续推行住院按病种付费(DRGs),进一

步扩大病种范围,积极探索门诊费用总额预付或总额核算的支付方式。完善第三方

管理机制,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管理基金和开展审核、补偿工作的同时,加强政府

管理,进一步提高规范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推进完善合作医疗信息系统,推行就

医“一卡通”,方便参合人员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

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效率。

完善以合作医疗为主体,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

全体农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农民不同层次需要的

健康保险产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让农民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

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健康保障需求。探索构建外来从业

人员医疗保障机制,深化社会管理功能,缩小新的二元结构。

(三)完善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体系

目标:到2015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为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依托信息化建设,基

本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全程健康管理体系,形成数字化健康管理模式。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专业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

卫生、眼病防治、口腔病防治、应急救治等专业机构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

强公共卫生体系内涵建设,继续深化与复旦大学共建区疾控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

儿科医院共建区妇幼保健院,启动与复旦大学共建区精神卫生中心,借助高等专业

院校和市属专科医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提升区级预防保健专业机构的业务能级。

提高专业机构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建设数字化的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

保健院、精神卫生中心、牙病防治所,大幅度提升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使公共

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协调运作,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任务和政府专项补助政策,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临床预防功能。完善预防保健专业

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强以

艾滋病、结核病、麻疹、甲型H11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

作,以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早发现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创建全国慢性非传

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完成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

系统,密切多部门合作,加强联防联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加强实验室能力

建设和相关物资储备,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建设,配备专业设施设备,开展

经常性演练。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网络,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和处理突发

事件能力。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区医疗急救中心与区域

医疗中心的院前-院内急救服务体系,培训社区急救人员,提供社区急救,逐步形

成完善、有效的医疗急救体系。加快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急救创伤中心建设,提升区

域急救水平。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加强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

科建设。推进与自愿无偿献血工作模式相匹配的血液管理工作框架,提高应对各种

突发事件的血液保障能力。

加强卫生监督工作。推进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改善卫生监督办公用

房、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执法车辆等条件。加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推进网格

化责任管理,促进执法重心下移。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完善卫生监督员规范化

培训制度。加大卫生监督稽查力度,完善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卫生监督绩效

评估。加大饮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控烟、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

卫生、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完善医疗服务监督执法体系,

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深化志愿无偿献血和血液管理工作内涵。通过建立并完善集献血、用血、志愿

者招募和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全面构筑血液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医

疗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输血服务水平,促进科学、合理、安全用血。进一

步加强献血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关爱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血

液保障能力。进一步支持非政府组织的无偿献血促进工作,培育“献血公益文

化”,推进志愿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发展。

提升国家卫生区巩固水平,深入开展健康城区建设工作。推进国家卫生镇创

建,新创国家卫生镇1个,深化健康镇试点工作,实施城乡环境清洁行动。发挥健

康管理协会非政府组织作用,继续完善建设健康城区的政策环境、公众参与机制和

全民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全面提高市民健康素养,推进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倡导

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控制影响人健康的各类环

境因素,促进人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2、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建立完善闵行区卫生公共产品目录。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定期为60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

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

神疾病等患病人提供防治指导服务。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和国家免疫规划等

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在贯彻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

目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变化,及时调整、

充实本区卫生公共产品目录。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建设围产儿医学中心,加强

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完善外来孕产妇保健管理网络,加强外来

孕产妇定点分娩点医疗机构的建设,开展妇科疾病普查和退休、贫困无业妇女免费

妇科体检。

加强学校卫生工作。重视口腔疾病防治工作,对幼儿园、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口

腔疾病免费检查和龋齿充填减免。开展儿童近视监测,实施儿童近视干预方

案。加强儿童肥胖干预,开展学校、家庭合理营养培训和指导。积极创新,启动

“校园责任医生工作制”,以建立学生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学生健康体检、

计划免疫、口腔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疾病监测等服务的信息化管理,从“单纯体

检模式”向“全程健康干预体检模式”转变,保障学校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学生健

康体质全面发展。

关注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覆盖常住居民,并逐步扩

大到流动人口。构建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外来人口基本医疗服务减免

工作。以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继续推进结核病防治、孕产妇管理、

计划免疫、艾滋病防治、重点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策略。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在“十一五”期末常住

人口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50元的基础上,按上海市“十二五”新增公共

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结合闵行区实际情况,适当提高经费投入标准。继续完善公共

卫生经费项目化管理,推进以结果为导向的政府财政资金绩效考核,提高政府资金

的使用效率。

3、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数字化全程健康管理体系

加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居民电子健

康档案建档率,逐步完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健康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储存。开发交

流平台,实现与“医联网”的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电子健康

档案信息的完善和利用。

构建基于卫生信息系统的健康管理体系。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疾病高

危人筛查机制、慢性病随访管理机制、特殊人(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卫

生服务管理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推进

闵行健康门户网站建设,方便居民获取健康相关信息,开展网上预约及网上付费服

务等。利用3G技术和平台,拓展健康网上服务项目,提高居民获取自身健康信息

的便利程度,增强与医务人员的互动。建立健康信息定期分析制度,探索气象卫生

研究和实践,为制定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明确卫生工作重点提供参考和依据。

强化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进一步完善自助式健康体检小屋、儿童健康屋的设置

和布局,完善自助管理模式,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加快社区健康管理志愿

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健康自我管理组织(社团组织)作用,深化社区居民健

康自我管理。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培育市民健康生活方式。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慢

性病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参与度。

五、工作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

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筹资机制,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

展卫生事业。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

生费用负担合理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

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建立和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监管机制,提高财政资金

使用效率。加强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的考核管理,完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绩效评

估,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确保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有效落实。完善政府主

导、社会参与、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将公共卫生工作列入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

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强化政府职责,提高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

基层医疗机构网络,推动运行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缩小

城乡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差距。加强新农合管理,在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同时,强

化政府的监管作用,确保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升。

(二)提高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

继续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管理、新农

合管理、财务监管、绩效考核等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

础,整合资源,加强信息平台沈阳到辽阳 建设,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以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加快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医院

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

为重点,构建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善药品安全监管、药品采购供应、使用、药品

不良反应监测等信息网络。加强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

算与控制等功能。运用信息技术,进一步规范财务监管和绩效考核工作。

以信息化建设构架为基础,深化区域Muse诊断中心、B超诊断中心、PACS诊

断中心和综合会诊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以及与申康“医联”网

的互联互通。运用3G技术打造闵行区医疗卫生无线信息平台,积极探索依托无线

信息平台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及质量。利用信息技术,

实现医疗信息和医疗技术的有效整合,实现患者和医疗机构的互惠互利。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员结构,加快专科高级人才培养,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

着力提高公共卫生人员职称水平。健全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加强高

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服

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全科医师队伍人员数量扩充和能级提升。开展高等医

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充实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障闵

行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设顺利推进。

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探

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

教育,优化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调动

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四)推进卫生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

在卫生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构建新的管理机

制,改变服务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和能级。通过JCI标准认证,引

入国际医院运行管理模式和机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

平。继续完善DRGs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流程,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新农合第三方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德云社地址 。

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构建药品、耗材、物资供应链,实行医疗机构存货托管,

推进银行信用结算,有效降低运行成本。运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不断探索基于

信息化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

(五)强化规划评估

建立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阶段性评估,及时调整偏离规划目标的政

策措施,推进规划有效实施。建立问责制度,加强绩效考核,落实工作责任。

附件:1、闵行区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2、闵行区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3、关于指标体系的说明

附件1:

闵行区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类型序号项目名称

基本建设

1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

2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二期建设

3

吴泾医院期二建设

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南院建设

5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建设

6

华东医院闵行门诊部二期建设

7

闵行区肿瘤医院二期建设

8

闵行区老年护理院建设

9

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

10

闵行区康复医院建设

11

区中医门诊部建设

12

浦航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13

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体系建设

14

闵行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15

闵行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建设

16

闵行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17

完善闵行区家庭医生制度

18

闵行区卫生系统3G技术和平台建设

19

闵行区校园责任医生工作体系建设

内涵建设

20

国家和市级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1

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达标创建

22

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

23

新创1个国家卫生镇

人才培养

24

中医药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5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26

社区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含中医类别)

附件2:

闵行区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

序号指标名称统计口径属性2015年目标值

1

平均期望寿命

户籍人口预期性≥82.72岁

2

婴儿死亡率

户籍人口预期性≤2.8‰

全人口预期性≤5.97‰

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户籍人口预期性≤3.92‰

4

0-6岁儿童健康保健管

理率

户籍人口约束性100%

全人口约束性≥96.95%

5

孕产妇死亡率

户籍人口预期性0

全人口预期性≤9.61/10万

6户籍人口约束性≥99.98%

孕产妇保健覆盖率

全人口约束性≥99.91%

7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户籍人口约束性≥99.8%

外来人口约束性≥99.8%

8

消除麻疹

常住人口约束性

2012年,全区麻疹发病

率≤1/100万(不包括

输入病例),无本土麻

疹病毒传播。2015年保

持消除麻疹状态。

9

消除疟疾

常住人口约束性

2013年至2015年连续

三年,本地感染疟疾病

例为零,全市疟疾发病

率≤1/10万。

10

自愿无偿献血比例

-预期性100%

11

平均急救站点间距离

-约束性6公里

12

每万人拥有救护车数

常住人口约束性≥0.25辆

13

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

急救对象约束性

15分钟到达率

92.5%、20分钟到达率

98%

14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

床位平均住院天

-约束性≤11天

15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

常住人口预期性5.0

16

千人口执业医师数

常住人口预期性2.3

17

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常住人口预期性≥3

18注册护士大专及以上

比例

-预期性65%

19疾病预防专业技术人

员本科及以上比例

-预期性70%

20-预期性80%

全市卫生监督机构人

员中本科及以上比例

21

老年护理床位数

约束性1000张(实际开放)

22

精神卫生床位数

-约束性1000张(实际开放)

23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

-约束性3家

24

新农合门诊补偿比例

-约束性

村卫生室:8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0%

二级医疗机构:60%

三级医疗机构:50%

25

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

-约束性70%以上

26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

专科

-约束性2个

27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eHR)建档率

全人口约束性80%以上

附件3:

关于指标体系的说明

一、指标分类

1、约束性指标。是指体现政府职责,政府通过配置公共资源和运用行政力

量,确保实现的有关指标。约束性指标带有政府向人民承诺的性质,也是上级政府

部门对下级政府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2、预期性指标。是指体现政府意志,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配置,

并通过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加以调控和干预,防止偏离预期值的有关指标。

二、指标解野狼谷电影 释

1、平均期望寿命。指0岁时平均还有可能继续存活的年数。

2、婴儿死亡率。指“该年该地区婴儿死亡人数”与“某年某地区活产数”之

比(‰)。

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该年该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与“某年

某地区活产数”之比(‰)。

4、7岁以下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率。指“该年该地区0-6岁儿童保健覆盖人

数”与“某年某地区0-6岁儿童数”之比。

5、孕产妇死亡率。指“该年该地区孕产妇死亡人数”与“某年某地区活产

数”之比(1/10万)。

6、孕产妇保健覆盖率。指“该年该地区孕产妇保健覆盖人数”占“某年某地

区活产数”之比。

7、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指目前纳入本市的11种免疫规划类疫苗(俗称一类

疫苗)各剂次实种人次数占应种人次数的百分比。

8、消除麻疹。指到2012年,本市麻疹发病率力争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

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9、消除疟疾。指全市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无本地疟疾感染病例。

10、自愿无偿献血比例广州香榭丽酒店 。指年内自愿无偿献血份数占总献血份数的比例。

11、中心城区及周边人口导入区平均医疗急救站点间距离。指中心城区及周边

人口导入区医疗急救站点间的平均距离。

12、每万人拥有救护车数。指“期末救护车总数”与“期末人口数”之比

10000。

13、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指医疗救护中心接到呼救至救护车到达呼救现场

的平均时间。

14、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平均住院天数。指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

其床位的“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与“出院人数”之比。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

指出院者(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

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住院日数总和。

15、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指“期末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数”与“期末人

口数”之比1000。包括床位、康复床位、护理床位。

16、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指“期末经注册在岗的执业医生数”与“期末人口

数”之比1000。

17、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指“期末经注册在岗的护士数”与“期末人口数”之

比1000。

18、注册护士大专及以上比例。指注册护士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的

比例。

19、疾病预防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比例。指预防保健机构和医疗机构中,

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

20、全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中本科及以上比例。指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在编人员

中本科及以上比例,以评价全市卫生监督机构队伍整体学历结构。即“全市卫生监

督机构在编人员中本科及以上人员数”占“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在编人员数”的比

例。

21、老年护理床位数:指挂牌为老年护理机构的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22、精神卫生床位数:指全市精神卫生中心机构的床位数。

23、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卫办妇社发[2011]3号)文件要求,达到本市卫生行

政部门制定的上海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并申报创建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

24、新农合门诊补偿比例: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政策范围内,参保农民

门诊医药费用实际报销金额/门诊医药费用100%。

25、新农合住院和5000元以上门诊大病补偿比例: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

销政策范围内,参保农民住院和5000元以上门诊大病医药费用实际报销金额/住院

和5000元以上门诊大病医药费用100%。

26、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经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审批立项,按《上

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建设方案》进行建设的中医特突出、临床疗效确切、诊疗

技术规范的中医专科。

27、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建档率:指规范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

人数占常住人口数的比例。

本文发布于:2023-04-04 23:2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473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闵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