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住宿

阅读: 评论:0

拉萨到成都-广州一天游

敦煌住宿
2023年4月11日发(作者:峨眉山的资料)

我心归处是敦煌

文|欧阳璐

1963年夏天,一个年轻的姑娘在

北京火车站满怀理想,整装待发。她

头戴草帽,肩背大包,准备独自一人

前往敦煌,这年她25岁。但她不知道

的是,不久后,敦煌研究院以她为原

型,制作了一个雕像,取名“青春”。

她也不知道的是,她将会择一地待一

生,与莫高窟这一人类宝贵文化遗产

情谊相连,命运与共。

在“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为樊锦诗读起了

这段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

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

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

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

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

处,是敦煌。

少年时埋下的种子

1938年,祖籍杭州的樊锦诗出生

于北高桥镇 平。她的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因

为热爱中国古典艺术和文化,希望女孩

子也要饱读诗书,给她起名樊锦诗。

父亲喜欢研究历史文物,深受父

亲影响的樊锦诗也对此很感兴趣。上

初中时,她看到历史课本中有关敦煌

莫高窟的描写,听到历史老师生动形

象的讲解,对位于西北大漠深处的敦

煌莫高窟心驰神往。后来,西安电话订票电话 她又读到

一篇关于莫高窟的文章,字里行间尽

是惊艳——原来,敦煌莫高窟是世界

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地。

“也不知道是注定有缘还是什么,

我读了那篇文章,就一直忘不了。”

樊锦诗说。那时她在上海念中学,闲

暇时特别喜欢到博物馆看文物展,对

那些精美绝伦的古代文物发出啧啧赞

叹,从心底里感佩古人的智慧和才能。

少年时代的一束微光,往往会照

亮一生的梦想。对于文静而笃定的樊

锦诗而言,选择自己喜爱的事业,将

是人生最有意义的追求。后来高中毕

业填志愿,她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

直接填写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进入北

京大学不久分专业时,她又不假思索

地报了考古专业。

在北大校园里,樊锦诗求知若渴,

每天都会去图书馆看书,在浩瀚的历

292022.12

樊锦

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史长河中徜徉,学业成绩也总是名列

前茅。1962年,考古专业组永州火车站 织临近毕

业的学生进行最后一次专题考古实习。

樊锦诗念念不忘过去读到的那篇关于

敦煌莫高窟的文章,在分组的时候毅

然选择了敦煌莫高窟。

她心中的种子萌芽了。

青春之花在戈壁大漠绽放

然而这一段考古之旅,并没有樊

锦诗想象的那么美好。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最西端,

气候干燥,黄沙漫天,冬冷夏热,再

加上当时粮食紧缺,他们一天只能吃

两顿最简单的饭:馒头加一些咸菜。

住宿条件也非常之差,她和几名同学

一块住在破庙里,没水没电,更没有

卫生设施,半夜睡觉时甚至还有老鼠

从身上爬过。

可这次实习,却让樊锦诗对神奇

的莫高窟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增

添了探寻这一文化瑰宝的热情。那一

个个神态各异、制作精美的塑像,让

她叹为观止;那一幅幅灿烂瑰丽、栩

栩如生的壁画,让她流连忘返。由于

当时莫高窟急缺考古人才,1963年大

学毕业分配工作时,樊锦诗被分到敦

煌文物研究所。

樊锦诗的父亲知道后,并不想让

她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就写了一封长

信给院领导,想让他们重新分配工作。

但这封信被樊锦诗偷偷扣了下来。父

亲知道后,说:“既然自己选择了,

去了就好好干,干出点成绩来。”这

句话,说到了樊锦诗的心里,她知道

父亲终究是懂自己的。

樊锦诗还能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看

到莫高窟壁画《反弹琵琶》时的心情:

“一千多年来,它就一直在那里。窟

外是自然条件恶劣的戈壁沙漠,但壁

画的存在,让这个仅容得下两三个人

的小小洞窟显得富丽堂皇。整个莫高

窟好像是人类幸存的博物馆,这里的

一切完全向我敞开,让我置身于这些

伟大的艺术面前。”

她知道,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包

罗万象的博物馆,里面掩藏了无穷无

尽的奥秘。所以当那些令人惊叹的奇

迹展现在眼前时,她总会细细地想:

为什么在遥远的沙漠里会产生如此璀

璨的石窟艺术?这些画西安芝麻开门 是如何画出来

的,它们经历了什么,又该如何保护

它们?

这些,都是需要探寻的问题。于是,

她一头扎进繁忙的工作中,反复进洞、

调查、临摹、记录、查阅资料。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工作中也困

难重重。比如白天去洞窟,第一关要

爬蜈蚣梯。什么是蜈蚣梯?“就是在

一根棍子上分出不同的短叉,靠墙竖

30ZXSBKYQC

把青春献给您

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立,看起来像一只蜈蚣。”樊锦诗说,

因为从没见过这种奇怪的梯子,顺平地图 还如

此之高,她一站上去就感到心惊胆战。

因为害怕,她每天都会在身上揣

几个干馒头,尽量不喝水,少去厕所,

以免攀上爬下。

尽管条件艰苦,但只要一进洞窟,

樊锦诗就会忘记世间所有的烦恼。“完

全是两个世界,陶醉、震惊、震撼,

反正怎么形容都可以,简单说就是太

美了!太好看了!内容太丰富了!”

她全身心沉浸其中,并在心底立下了

青春誓言:纵使献出自己的宝贵年华,

乃至一生的时光,也要不遗余力地去

保护和传承伟大的敦煌文化艺术。

收获梦想的硕果

在敦煌研究院的墙上,有这样一

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

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

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

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樊锦诗就是那人中的一分子,

终其一生守护历史的真实,哪怕夫妻

不能团聚,母子不能相见。

丈夫彭金章是她北大历史系考古

专业的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分配至

武汉大学任教。千山万水,却未阻隔

他们纯真的恋情。鸿雁传书遥寄相思

四年后,两人在武汉结婚。可婚期一过,

樊锦诗就马上回到了黄沙飞扬的敦煌

莫高窟,过起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两地分居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

难万倍。1968年第一个孩子出生时,

丈夫还远在两千里外的武汉,一周后

才挑着一担装满鸡蛋、奶粉、衣服等

物资的箩筐,换乘几趟火车、汽车抵

达敦煌。看到樊锦诗一个人孤零零地

躺在病床上,儿子连小衣服都没有,

丈夫难过得直掉眼泪。

没过几天,丈夫就被单位一封接

一封电报催着回去,樊锦诗只能一个

人照顾新生的婴儿。她翻开丈夫带来

的一本《妈妈手册》,现学现用,给

孩子喂奶、喝水、换尿布,寻晚上

哭闹的原因…张三疯奶茶店 …月子刚过,她就回到

洞窟上班,将孩子一人留在家里。

一天回家,她看到儿子摔倒在地

哇哇大哭,脸上全是灰渣,旁边就是

滚烫的炉火,心里直感到后怕。为了

孩子的安全,她只好忍受骨肉分离之

“守护莫高窟是值得

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业,

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

的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

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的

事业。”

312022.12

樊锦

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痛,把他送到河北老家,交给丈夫的

代为抚养。后来第二个儿子出生,

樊锦诗则把他留在了武汉,让丈夫一

人照顾。在两个孩子的成长中,樊锦

诗都没尽到多少抚养、教育的责任,

却将一生的大爱,献给了敦煌石窟文

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敦煌,樊锦诗一待就是59年。

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

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和中期

洞窟的分期断代;撰写了《敦煌石窟

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等图书;主编

了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樊锦诗还提

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为莫高窟

建立数字档案,将洞窟、壁画、彩塑

以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

智能数字图像,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

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

料汇集成电子档案。

随着莫高窟灿烂的艺术文化越来

越被世界所知,很多年轻人对此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其中一些年轻人留了

下来,也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在一次颁奖仪式上,樊锦诗说:“守

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的事

业,是必然要奉献一生的艰苦的事业,

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

恒的事业。”

始于青春的人生幸福

文|甘之林

有人问樊锦诗,人生的幸福在

哪里?

樊锦诗回答道:“我觉得就在

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

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从大漠中的

无人区到世界瞩目的研究院,几代

莫高窟人为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

石窟文化艺术,付出了青春和毕生

的精力。对我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上,

该做的事做了、该出的力出了,没

有愧对祖先和前辈交给自己的事业,

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关于人生的幸福,千人千语。

32ZXSBKYQC

把青春献给您

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4-11 13:5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561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张家界景点
下一篇:三亚槟榔谷
标签:敦煌住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