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宫

阅读: 评论:0

旅游胜地-骑车旅游

成都青羊宫
2023年4月11日发(作者:韶关云门寺)

1

道文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一.青羊区道文化资源现状

1.成都道教发源地溯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德”为最高追求,以延年益寿、飞身

成仙为目的。

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信仰历来很盛。据文献记载,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许多高逸

之士隐修于此,著名的如李八百、严君平、费长房等人。这些高逸之士后来都被纳入了道教

的仙真之中。汉顺帝(126-144)时,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入蜀,居于鹤鸣山中,

借太上老君口御造作道书,并广泛吸收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所

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三国志张鲁传》),是为道教实体教团的产生,

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因张陵自称“天师”,也称“天师道”。张陵所居的鹤鸣山及其早期

活动的青城山,就是今天大邑境内的鹤鸣山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故历来有大邑为道教发源

地,青城山为道教发祥地之称。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于蜀,其嗣张鲁再承父业,天

师道的影响遂日渐浸漫于四川各地。在此宗教背景下,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

据政权。

张鲁割据政权被曹魏政权剿灭以后,天师道中心转向北方。虽然如此,成都地区的天师

道发展仍很迅速,百姓官员“竟共事之”,以至于王浚为益州刺史,不得不对之严厉打击,“焚

其传舍”,信道郡守“免官除名”(《华阳国志大同志》)。西晋末年,虔信天师道的巴西

賨民李特、李雄父子,率略阳、天水等六郡流民入蜀,在成都建立成汉政权,以“民奉之如

神”(《太平御览》卷123)的青城山道士范长生为相,加号“天地太师”。范长生即以“国师”

身份大张旗鼓地弘扬天师道,“人多事之”(《晋书周抚传》),成都地区的天师道由是空

前兴盛。至成汉政权败亡,其子范贲尤能凭其声名号召信徒,“有众一万”(《晋书。周抚

传》),并被推尊为帝。直至宋初,传统天师道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区仍有相当影响,有人“以

鬼道惑人”,仍是“远近走集,争投货财”(范百禄《文同墓志》)。

至唐,因李唐王朝尊老子为宗亲,得到李唐王朝的支持,道教在全国迅速发展。与此相

应,成都地区的道教也有新的发展。经过南北清整改造的中原道教回传四川,改变了成都地

区传统天师道的格局,形成高道辈出的局面。如赵昱、朱桃椎、王柯、罗公远、玉真公主、

傅仙宗、孙思邈、徐佐卿、李班、杜光庭等成都国际商贸城地址 高道,或隐修于青城山、平冈山,或寄身于成都

附近的宫观,传说皆飞身成仙。其中,孙思邈援道入医,写成《千金方》传世,成为中国古

代最负盛名的医药学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药王”,影响至今。唐玄宗避难入蜀,大量召见道

士,罗公远为其座上客,赵昱则被封为赤城王。唐僖宗避难入蜀,多次派道士和朝臣至玄中

观(即今青羊宫)设灵宝道场、丈人观设周天大醮,对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影响亦大。

宋元之际,以炼养为主的新道派逐渐兴起,以道法为主的旧道派日趋衰落。至元,全真

派在北方逐渐形成强大的教团,而旧有灵宝、上清诸派则被并于正一派,影响多在南方。源

流所及,成都地区的道教仍以正一派为主。绵延至近,成都正一派道士大部分散居民间,分

别隶属于“广成派”(广成坛)和“法言派”(法言坛),主要负责民间斋醮活动。

全真道虽在宋末已经传入成都地区,由于正一道在此根基深厚,并未形成很大影响。至

2

龙门派传人陈清觉入蜀前,成都地区全真道影响一直很小,全真道士人数极微。陈清觉

(1606—1705),号寒松、烟霞,湖北武昌人,为武当山太子坡龙门派第九代道士詹太林弟

子。康熙八年(1669),陈清觉与道友张清湖、张清云、穆清风、张清夜、张清仕相偕入川,

止杖于青城山天师洞。在对天师洞进行整饬后,陈清觉将教务付与张清湖,天师洞转为龙门

派正嗣。与此同时,张清夜主持成都青羊宫、武侯祠,张清仕主持青城山文昌宫,成都地区

道教渐成龙门派气象。康熙二十六年(1687),陈清觉入住成都青羊宫,得官员赵良壁

支持,为建二仙庵,开堂接众,被康熙封为“碧洞真人”,因号其支派为“碧洞宗”。碧洞宗的

传播,以青城山和二仙庵为中心,不仅成都地区,甚至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均有传承,其

影响绵延至近,形成了今天四川道教的基本格局。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时局不稳,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受到遏制,宫观废圮,道士

改行。尽管如此,据1949年统计,原市区仍有道观41座,道士262人。至于“”,

成都地区道教再受重创,许多宫观遭到破坏,道士大部份流散还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成都地区逐步恢复和开放了部分

道教宫观,道士们得以安居乐业,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继1962年成都道教协会成立,都

江堰(青城山)、新津、大邑、崇州等(市)县也相继成立了道教协会。截至现在,成都地

区已开放了道教活动场所28处,有道士300余人。

纵观成都地区的道教历史与现状,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成都地区是道教创教

开派的核心地区,张陵在此创立五斗米道(天师道),标志着我国道教实体教团的产生;陈

清觉在此开全真龙门碧洞宗,标志着西南全真道的自成一体,在中国道教史上都是非常重要

的一页。第二,成都地区的道教历史特长,黑龙江漠河惨案 自张陵正式创立五斗米道,其道脉一直绵延不绝,

在全国道教发展史上当是比较典型的地区。第三,清以前,成都地区的道教一直以天师道(后

为正一道)占据主流,因其特别重视斋醮法事,与民间社会联系紧密,对成都地方社会与文

化影响很深。第四,从五斗米道到正一道再到全长吉高铁时刻表 真道,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史可以被视为是

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缩影,这在中国道教史上也是别的地区所难以替代的。在中国道教史上,

成都地区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都作为一个古今闻名的文化之都,道教作为一种文化

资源,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2.成都道教宫观与青羊宫

宫观是道士修道、祭祀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历代称呼不同,先后有“治”、“庐”、“靖”

(“静”)、“馆”等多种称呼,而以“宫”、“观”最有代表性,以区别于佛教的“寺”、“院”。

与成都地区的道教发展相适应,成都地区很早就有了宫观的修建。早期五斗米道的活动

中心―――义舍,实际上就是早期宫观的刍型。传为张陵所设的“二十四治”,当是道教最早

的24个传道区域,而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最早的道教宫观。据学

者考证,阳平治、鹤鸣治、漓沅治、葛贵治、真多治、昌利治、稠梗治、本竹治、平盖治、

平冈治、主簿治、玉局治等12治都在今成都地区。至张鲁时,设“八游治”,青城治、黄金

治2治也在成都地区。

两晋南北朝时,成都地区的宫观兴建有了长足发展。成都严真观、通真宫,都江堰长生

观,青城山真武宫(祖师殿)、上清宫、上皇观、中皇观、丈人观等,据称都是兴建于此

时。这个时期修建的宫观,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更加正规,规模更大。

隋唐时期,随着成都地区道教的兴盛,宫观兴建形成高潮。除原有增饰和扩建外,成都

地区新建宫观达数十座之多。其著名的,如成都至真观、玉局观、青羊宫、紫极宫、鸿都观、

庆都观、仙居观、度人观、明月观、朝真观(乘烟观),温江金乌观,双流兴唐观,青城

山常道观、太清宫、建福宫,新津老君观,邛崃崇真观,大邑鹤鸣观,据称都是兴建于此一

3

时期。这一时期兴建的学生票使用时间范围 道观疏远了与原始祠庙的关系,规模、格局以及建筑特都达到了相

当水平。隋辛德源记成都至真观,“前临逸陌,却负长瀛。蕙楼接登景之房,琼台带荡真之

室。荷珠的皪,花落车渠之沼﹔竹便娟,叶扫琉璃之地。祥禽杂啭,瑞草罗生。仁智之所

安也,迈轴之所盘也。”(嘉庆《四川通志》卷38)唐时,复于天宫后“起大讲堂,并造长

廊二十余丈。琳堂郁其恃起,星闱忽以环周。仰萃条以嶙峋,下峥嵘以广朗。阴娥假道,窥

玉女于南轩﹔阳鸟回辔,照青禽于北阁。”(卢照邻《黎君法师碑》)开元十二年(724),

青城山常道观被山下飞赴寺僧强占,唐玄宗曾责令归还道士,防止了佛教发展对成都地区宫

观的侵害。唐僖宗时,于玄中观设醮祈真,获见古砖祥瑞,遂将玄中观改为青羊宫,增修房

舍,扩建殿堂,并拨钱购置田地以为庙产。

至宋,除宫观(如郫县崇道观、都江堰老君观等)的继续新建外,对旧有宫观的增修

扩建成为成都地区宫观发展的一大特征。其中,玉局观经宋真宗整修扩建后,“宫除旧创,

新辟小为大,工无巨细,罔不经心。人之悦从,匪懈其力。东西广七十七步,南北长七十五

步,中建三清殿七间,东厢三官堂、镇楼暨玉局祠屋,西厢九曜堂、太宗皇帝御书楼,并斋

厅、厨库、门屋、周回廊宇共一百三十五间。”(彭乘《修玉局观记》)殿堂壮丽,楼台辉

煌,成为当时四川地区最大的宫观。

明代初期,道教尚属兴盛,成都地区新修宫观有雷神庙、杜康庙、天祥寺、惜字宫等,

并修葺扩建了鹤鸣山、青羊宫。明末战乱,成都地区宫观遭到严重破坏,十不存其一二。后

经陈清觉等人的努力,情况始有好转。至于清末,据《成都通览》记载,成都一府两县共有

宫观44座。1949年统计,成都市区仍有宫观41座,分别是宝云庵(青羊正街)、武侯

祠、九真寺(神仙树)、文昌宫(元通桥)、太平寺(红牌楼)、关岳庙(纯仙街)、惜字宫(庆

云街)、大悲阁(南门大桥)、大南海(外北)、小南海(外北)、丞相阁(簸箕中街)、观音

阁(字库街)、大红土地庙、观音祠(小天竺)、都城隍(大墙后街)、诸葛井(沟头巷)、陕

土地(沟头巷)、桓侯祠(浆洗街)、瘟祖庙(治平巷)、关帝庙(新南门外)、临江

庵(外南水巷子)、丘仙观(望仙场)、白庙子(凤凰山)、法华寺(望仙场)、观

音阁(十二街)、莹华寺(铁门坎)、三官堂(牛王庙)、观音阁(大田坎)、天祥

寺(新东门)、地母庙(迎曦街)、三清观(福字街)、詹天庙(北糠市街)、都司

街(乡农寺)、广福庙(花牌坊)、观音阁(王家塘)、娘娘庙(西马道街)、福德

祠(西马道街)、弥勒庵(西马道街)、新观音(清连下街)、二仙庵、青羊宫等。

建国以后,许多宫观先后被改作它用,“”时更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随着党

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一些宫观逐步得到修复,成都青羊宫,青城山常道观、祖师殿、上

清宫、朝阳洞、圆明宫、玉清宫、建福宫,都江堰二王庙、八角庙,新津老君山老子庙,彭

州葛仙山道观、丹景山天师宫道观,大邑鹤鸣山道观,崇州上元宫道观等宫观陆续开放。到

目前为止,已有28处宫观恢复开放。其中,有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都江堰二王

庙,有国务院首批公布为重点道观的成都青羊宫(二仙庵)、青城山天师洞、青城山祖师

殿,有被省市列为重点道观和文物保护单位的青城山上清宫、大邑县鹤鸣山道观、新津县老

君山道观、彭州阳平观等。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市西门外,前临都江堰鱼嘴安澜桥,后依玉垒山。原为纪念古蜀望帝

的祠庙,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就址建李王庙,专祀李冰。历代续有修缮增扩,宋时更

名为崇德庙。清雍正五年(1727),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封二郎为“承续广惠显英王”,

庙遂改名为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重修。二王庙占地5万平方米,大小殿堂10余

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倚山临江,错落有致。庙内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主次分明,

造型精美,有着很高的建筑和艺术价值。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一道,二王庙被纳入在世界文化

遗产之中。

青城山本名清城山,又称天谷山、赤城山、载天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距成

4

都市区68公里。其山传为古蜀开明氏的祖山,望帝杜宇曾在山中建“成都载天”之国。张陵

入蜀创天师道,曾在山中修道传法,死后葬于此山。至张鲁时,青城山被列为“八游治”之一,

为“十大洞天”之第五洞天。“三张”之后,范长生、赵昱、孙思邈、徐佐卿、罗公远、玉真

公主、杜光庭、张愈、谯定、姚平仲、宋汝为、安世通等仙真高道皆曾隐修山中,此山由是

成为闻名海内的道教圣地。唐时,受到唐王室的重视,山上已有上清宫、长生观、丈人观、

清都观、上皇观、常道观、储福观、威仪观等大型宫观10余所,基本奠定了青城山道教建

筑组的规模。宋明以后,山上继续增建中、小型宫观。至其盛时,大小宫观多达40余所。

至民国时,山上尤有大小宫观10余所。改革开放后,经过修缮恢复,青城山主要宫观已经

陆续开放。作为著名的道教圣地,青城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与都江堰水利工程一

道,被纳入在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鹤鸣山位于大邑县西三丰村境内,距大邑县城13公里。汉顺帝时,张陵入蜀创道即居

于此山。山上初有太上治,隋唐时建鹤鸣观,其后陆续增建,形成道山规模。明时,张三丰

入蜀,曾在此山修道传法,留下许多神话传说。山上旧有鹤鸣观、天师殿、紫阳殿、太清宫、

上清宫、文昌宫、三官庙、迎仙阁、迎仙祠、迎仙桥、望仙坊、访仙岩、送仙桥、将军庙、

解元亭、招鹤亭等宫观圣迹。“”中山上宫观遭到严重破坏,其地亦被其它单位所占。改

革开放后,先后恢复重修了迎仙阁、慈航殿、灵祖殿、三圣宫和碑林等,目前仍在陆续恢复

重修之中。作为天师道的发祥地,鹤鸣山唐宋时期即已相当知名,至今仍被道教信徒视为祖

庭。

老君山本名天社山,又称稠梗山,位于新津县南2。5公里。相传老君曾在此山修道

炼丹修道,为天师道“二十四治”之稠梗治所在。唐时建老子庙于山顶,历代续有重修,清

末民初曾是“法言坛”的活动场所。现存殿宇为民国时建筑,主要有灵祖殿、混元楼、八卦

亭、三清殿、三官殿、斗姥殿等。老君山环境幽静,景宜人,是养心怡性的绝佳场所。

青羊宫(二仙庵)位于成都青羊区内,传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之地。宫观始建于唐代,

初名玄中观,僖宗中和三年(883)诏改为青羊宫。历代续有增修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以

后重修,主要有灵祖殿、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唐王殿(紫金台)、降生台、

说法台等。青羊宫布局开阔,殿堂宽敞,庄严肃穆,庭院清幽,为川西地区的全真道第一大

丛林。二仙庵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主祀吕洞宾、韩湘子二仙。传说出资修建此

庵的四川按察使赵良壁曾在此遇吕、韩二仙对弈,故名。其后续有增修,主要殿宇有灵祖殿、

玉皇殿、吕祖殿、二仙殿、斗姥殿、来鹤亭等。二仙庵为丹台碧洞宗祖庭,也是全国继白云

观后第二大戒坛,曾先后传戒50多期,在全国影响极大。青羊宫与二仙庵并属全真道宫观,

今已合二为一。

青羊宫(二仙庵)就位于成都青羊区,传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之地,是中国著名的道教

宫观。

宫观始建于唐代,初名玄中观。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成都,

曾驻观内。僖宗中和三年(883)诏改为青羊宫。相传唐时两位皇帝曾驾临此宫。青羊宫地

处原青羊肆,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为关今尹喜讲道德经,讲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

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1000天后,老子如约而来,在这里继

续对尹喜讲经说法。历代续有增修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以后重修,主要有灵祖殿﹑混元殿

﹑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唐王殿(紫金台)﹑降生台﹑说法台等。青羊宫布局开阔,

殿堂宽敞,庄严肃穆,庭院清幽,为川西地区的全真道第一大丛林。宽敞雄伟的三清殿,供

有三清塑像,左右各配6位真人。殿前有一对清代雍正年间从北京运来的铜羊,其中一只单

角铜羊,将十二生肖的特征汇聚一身,造型奇特不凡,各部位为鼠耳、牛鼻、虎爪、兔嘴、

龙角、蛇尾、马脸、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二仙庵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主祀吕洞宾、韩湘子二仙。传说出资修建此庵的四川按察使赵良壁曾在此遇吕、韩二仙对弈,

5

故名。其后续有增修,主要殿宇有灵祖殿、玉皇殿、吕祖殿、二仙殿、斗姥殿、来鹤亭等。

二仙庵为丹台碧洞宗祖庭,也是全国继白云观后第二大戒坛,曾先后传戒50多期,在全国

影响极大。青羊宫与二仙庵并属全真道宫观,今已合二为一。

概括起来,成都地区的宫观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修建时间既早,持续时间

亦长,如果不考虑重建的因素,dior上海专卖店 则道教每一发展阶段成都地区都有宫观兴建,就始建而言每

一宫观都凝聚着自己时代的特殊记忆。换言之,成都地区的宫观本身即已构成了一部活的宫

观兴建史。这不仅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明显的价值,在四川建筑文化史上也有典型的意义。

第二,成都地区的宫观常常还是创教开宗的祖庭,如鹤鸣山、青城山之于天师道的创立,青

羊宫、二仙庵之于丹台碧洞宗的创立,(新津)老君庙、(温江)龙盘寺之于法言派、

广成派的开坛等。虽然后来大抵都归入了全真道的门下,但这些宫观的原初意义不可磨灭。

第三,从现存的情形看,成都地区的宫观大抵皆为园林型宫观,即除主体建筑外还有大小不

等的园林与其相配。根据所在地方和构景特征,建筑史家一般将园林型建筑分为城市型、山

林型和综合型3类。城市型一般位于城市或近郊,建筑周围无园林环境而靠人工构景﹔山

林型一般位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村野,建筑周围具有园林环境或山林环境,以自然景观为

主而辅以人工造景﹔综合型一般位于风景条件较好、地形复杂的近郊,既有自然景观为主的

构景,也有人工景观为主的构景,两种方式综合并用。成都地区的宫观既有城市型的(如

青羊宫),又有山林型的(如青城山宫观、鹤鸣山宫观、老君山宫观),还有综合型的(如

都江堰二王庙),类型齐备,交相互补。第四,成都地区的宫观文化含量极重,除了与自

身和宗教有关的神话传说颇为丰富之外,这些宫观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笔记中大抵也有讴

歌记载,常常成为某种文化符号,表述着关于道教以及成都地区文化的复杂意蕴,如在岑参、

钱起、崔涂、贾岛、张籍、李秘、赵抃、张咏、苏轼、陆游、范成大、虞集、杨慎、王士祯、

李调元、何绍基、张之洞、赵熙、颜楷、谢无量等人的诗文笔记中。第五,成都地区的宫观

整体知名度很高,既有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二王庙、青城山,也有被纳入国家重点宫观的

青羊宫、天师洞、祖师殿,其他如鹤鸣山、阳平观、老君山等都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为成都地区道教与文化发展演变的见证,成都地区的宫观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与宗教活动

场所的意义,变成了成都历史文化的载体与象征。

3.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

成都市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历史底蕴,在海内外具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青城山作为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和世界文化遗产地,从历史文化积淀、

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地位以及后续资源的开发利用来看,是打造成都市全国性道教文化旅游

品牌的重要资源。同时,位于成都市的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是我国高校唯一的道

教研究方面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是建国以来我国唯一的宗教学重点学科点和宗教学方向

的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具有深厚的道教研究资源。为了保护和发掘好道教文化,充分发挥好

成都市得天独厚的道教文化资源和道教研究资源的作用,中国道协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2004年6月5日至10日举办“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

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的主题词是:自然生命和谐发展。通过举办“中国(成都)

道教文化节”,整合成都道教文化资源,打造中国成都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品牌;开展道教

文化主题旅游,增添新的旅游亮点;发掘道教文化的精神内涵,将齐同万物与贵德重生的理

念变为经营城市的最终选择,实现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的统一。

“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的主会场设在都江堰市青城山,在青羊宫和大邑县鹤鸣山、

新津县老君山设立分会场。

道教文化节主要活动有:

6

(1)、举办“道教文化国际研讨会”。该会将成为全世界道教文化研讨的国际峰会,由四

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宗教系具体承办。届时,美国、日本、韩国

等11个国家和港、澳、台以及内地约100名道教研究权威专家,将以“道教与成都”、“道教

与生态”等为主题展开探讨。

(2)、中国道教音乐汇演。邀请香港道乐团、苏州姑苏仙乐团、北京白云观经乐团等团

体会同青城山道教仙乐团、青羊宫道教仙乐团举行20余场洞经音乐表演。

(3)、道家茶艺表演。举行采气茶艺、长生茶艺、智慧茶艺表演。

(4)、道家膳食展示。大力开发、展示、推广道家长生宴、道家素席等具有道家特的

膳食,举办道家膳食评选活动。

(5)、道家武术表演。以弘扬道家武术、推进全民健身为主题,邀请武术名家100人,

进行太极拳等武术表演,宣传展示道家武术精粹。

(6)、道教文物、书画藏品展。举办道教文物、书画藏品展览,出版藏品精品集,恢复

张大千画室、徐悲鸿画室,并邀请部分著名书画家现场献艺。

(7)、道教文化宣传品展示。展示一批宣传成都道教文化的图书、音像制品等。

(8)、组织境内外旅游者进行道教寻源活动。与2004“百姓生活游”主题旅游年成都活

动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境内外旅游者参加道教寻源活动,形成并推广一系列以道教文化为主

题的特旅游活动。

(9)、安排境内外客人参观和考察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4.成都道教文化旅游市场

成都商报报道:今年6月,首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在成都市的隆重举办,对成都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整合,为成都增添新的旅游亮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举办道教文化节的几个景区(点)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大幅增长。以都江堰景

区为例,今年6月接待游客8.55万人次,门票收入410.76万元,旅游总收入425.4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228.85%、323.46%、321.94%。另外,此次道教文化节接待入境旅游者近6000

人次。

二.道教与道文化发扬

道教文化的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1.道教养生文化

道家养生内炼功夫

道家一脉,产生很早。以老子为代表,著作《道德经》(《老子》)。至庄子、列子一出,

道家思想遂成洋洋大观。但观其著作,老子《道德经》虽有“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

门,是为天地之根”,“故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加上庄子“听入心斋”

等,都涉及具体养性之法,但对于实际而具体的修炼(特别是命功的修炼方法与步骤),却

都没有作详细的交待。

道教源于道家,但因实体教团的产生,使其具备了更加明确的宗教信仰,而公认张天师

7

为创派祖师。大致而言,除却张天师“正一派”的传承系统,道教分五个大的传承系统,都

有相对完善而具体的内养方法。

具体说来,有汉代尹真人,深研老庄之学,努力将原则具体化,从而率先提出了丹道修

炼之法,其代表作是《皇极阖辟证道仙经》和《寥阳殿问答》,为道教最早的丹诀,成为丹

道修炼的开山祖师。

尹真人当时授徒,除《道德经》外,更直接授以丹道修炼之学,其弟子们根据其教授,

整理而成了著名的《性命圭旨》。尹的学生中有王玄甫,传授钟离老祖,钟离老祖再传了吕

纯阳。而钟离和吕纯阳师徒又共同传授了刘海蝉与王重阳。

王重阳发心振扬道教,尚三教合一,主张研读佛家的《心经》、儒家的《孝经》和道家

的《道德经》,以“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而兴“全真”教派,即后世道教的北

派正宗,所传丘处机、马丹阳、刘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为后世著名的北七真。

“北七真”又各创一派,都有相当的影响。其中丘长春(处机)单创龙门派,并建立道教丛

林制度;郝广(大通),创华山派;孙不二,创清虚(静)派;马钰(丹阳),创遇仙派;谭

处端(长真),创南无派;王处一(玉阳),创嵛山派;刘处玄(长生),创随山派。

另有直接承传老子的一派中国 ,称为西派。

最初,由老子单传尹(吉),尹再传文始,文始传孙二、孙为,在世间均不显。到孙二、

孙为传至陈抟老祖时,即大放异彩了。陈抟传麻衣,麻衣传三丰祖师,三丰传李西月(四川

乐山人),是为西派的大致情况。

陆西星得西派传承而创东派。是为道教东派的创派祖师。

前边说到的刘海蝉,在得到钟离老祖和吕纯阳传承后,依次传了初祖张伯端(紫阳),

张著《悟真篇》;张传二祖石泰(杏林),石传三祖薛道光,薛传四祖陈楠(泥丸),陈传五

祖白玉蟾,是为南派五祖的基本情况。

元代黄元吉,把南北东西派合为一体,而完善净明派,也即所谓中派。黄的代表著作有

《道门语要》、《乐语堂语录》和《道德经注释》。

这是道教传承的大致情况,其五派都有各自不同的修炼方法,其西派李西月的内养功法,

稍微复杂,但层次分明、次第谨严,最便于循序渐进。如与九层炼心(很有代表性)相应,

其命功练丹亦分九步,即收心第一,寻心第二,凝神第三,斩窍第四,开关第五,筑基第六,

得要第七,结丹第八,炼已第九。

其简便深刻,则以三丰祖师内养功法为上。据道教秘传抄本《三丰祖师最上一层破疑直

说•火候篇》上说:“火候最秘,圣人不传,今则露之。药非火不产,药热则火化矣;火非药

不生,火到则药成矣。且火候之奥,非可一概而论。故未得丹时,须籍武火以凝之;既得丹

时,须籍文火以养之。文火者,结实之火也。盖火之寒燥,全在意念上发端。陈虚白曰:‘念

不可起,念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则火冷。惟只要一念不起,一意不散,含光默默,真

息绵绵,圆明觉照,常自惺惺,如长养圣胎之真火候也。’张紫阳曰:‘自有天然真火育,不

须柴炭及吹嘘。’又曰:‘慢守药炉看火候,但安神自任天然’。此列仙天然真火,自然妙用,

而成无上至真之道。’可说是一语道破了天机。若以十二辟卦为比喻,道家内养功夫有正反

各六个阶段。

道教养生膳食餐饮

主要包括:道家长生宴、道家素席等具有道家特的膳食和道家茶艺。道家茶艺尤其独

特的冲泡技术,有采气茶艺、长生茶艺、智慧茶艺等方式。

道教养生术数医药

道家术数包括太乙、六壬、奇门、金口诀、紫微斗数、八卦易术(六爻)、四柱命理、

玄空风水等内容。

8

道教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个颇具宗教彩的医学流派,其在继承和吸收了我国传统

医学的理论和优良成就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创立和发展了与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医疗学说和养生技术。

道教的医疗文化包括有:方术医学、外丹术医学、内丹术医学、房中术医学和医学伦理

学,其内容丰富而特别。因此从中国医学上来看道教医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医学流派,而且

更充实了中国医学本身,提供了中国医学在病理学、学、预防医学、化学制药学和本草

学方面不少医学药理知识与技术。

在道教经典中,如《太平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等,不仅有大量的

医药学内容;而且在《道藏》中还收集和保存了大量的中医药著作及养生书。其中纯医药著

作,例如有《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素问灵枢集注》、《黄帝内

经素问遗篇》、《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等等;其养生方面,也有《存神炼气铭》、《摄生

论》、《养性延命录》等等。

道教医药学家多以博通医药而著称,其本草学思想和成就在中国传统本草学发展史上起

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本草学发展上做出杰出贡献的道教医学

家首推陶弘景和孙思邈。陶弘景对本草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的《本草经集注》中,其内容

是对五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综合和总结,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以药物自然来源和属性分类的方

法。这一独创的分类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唐代孙思邈在药物学方面也有很

深的研究和造诣,并且由于其卓越的药物学成就被后世尊称为「药王」。孙思邈根据自己长

期采集、观察和用药经验,对药与病、药与物、药与时、药与地诸关系的论述有独到的创见,

颇具新意,正确地反映了药物性质和药效应用的客观规律,推动了中国传统本草学的发展。

2.道教音乐、武术、棋艺文化

天籁之音-道家洞经音乐

道教音乐的主体是斋醮音乐。斋醮音乐始于寇谦之《云中音诵》之「乐音诵」,经过千

余年的发展,不断的汲取宫廷和民间音乐的养料,使其演唱形式、音乐曲调和乐器使用等日

益丰富而完备,形成独具特的道教音乐样式。现存较古的音乐专书,一为北宋所出的《玉

音法事》三卷,收有唐宋道教曲谱五十首,用曲线法记谱;二为《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收

道曲十四首,用工尺法记谱。是早期斋醮音乐曲谱难得的数据。各地斋醮音乐在传播过程中,

又受地方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略有差异的各派道教音乐。流传至今者,有北京白云观全真

音乐、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茅山道教音乐、武当山道教音乐等。除斋醮音乐外,历史上又

出现过道曲、道情等道教音乐样式。道曲始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曾制《玄真道曲》。道情是

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的一种曲艺。元杂剧《岳阳楼》等,即有道情的穿插演唱。

规划建设专业的道教音乐演艺中心,让名山、宫观的道教音乐会聚青羊宫,让飘渺道乐

萦绕殿堂,让游人从中体味其中的玄妙。邀请北京白云观、香港青松观、台湾太清宫、苏州

道乐团、青城山道乐团、大道演艺团等六家道乐团为游客展示道教音乐。

仙踪侠影-道家武术

邀请国内外道教武术名家,荟萃青羊演艺中心,举行武术献艺大会,进行竞技论武,还

将举办道教武术文化研讨会和道家武术培训学校,扩大道教武术之影响。

黑白对奕——道家围棋艺术

黑白艺术,是道家太极理论的经典演绎。自古就有仙风道骨,名家对弈之说。可以举行

围棋对弈,营造论棋这一充满道家文化彩的玄奥氛围。

9

案例1:匡常修——崂山太清宫住持、武当内家拳大师

匡常修,全真道金山派高道。祖籍山东省胶县,生于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

十一年)。自幼喜习武好道,8岁开始学拳并学医,青年时代曾在胶县一带行医、经商,

也兼教武术。因见社会黑暗,世事艰难,29岁时投奔崂山白云洞出家修道。白云洞属

道教全真金山派,该派开山祖为明代的孙玄清道长。孙玄清原为全真龙门派道士,因遇

武当内家拳祖师张三丰授道法及拳技,得其精髓,欲世代弘扬光大,独树一帜,遂于崂

山明霞洞创立全真金山派。至匡常修继承衣钵,已是第二十一代。匡常修的师祖为李是

庆道长,师傅为匡真觉道长,都是武林高手。匡常修得到师祖、师傅的真传,同时又将

他少年所学鹰爪拳、地功拳等各方武术精华融汇为一体,使武当内家拳得到发展和创新,

他自成一家,名日:武当内家拳崂山派。该派宣称炼功分三阶段:初级阶段为玄功拳,

主要是炼长劲和硬功,这是基本功;中级阶段为玄真拳,着重炼刚弹之劲,即将死劲变

活;高级阶段为玄化拳,炼悠劲和气劲,使拳术身手如神龙般变化莫测,闪中有打,打

中有闪,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崂山派武当拳有对打、截打、转打、连打等,全套拳术

为七十二趟,其中包括刀、、剑、棍等等。他从23岁起便传授武术,解放前他曾当

过山东国术团的团长,团员多达500多人。数十年来,他传授武拳从未间断,道教内

外的武林弟子已不可胜数,其中有不少成为全国著名武林高手,真可算得是桃李满天下

的武林大师了。他曾说:武当内家拳是我们的国宝,个人炼之可以强身延寿,推而广之

可以强我民族。因而他如今虽已年逾80,依然精神矍练,诲人不倦。

匡常修不仅精于道家拳术,还深谙道教丹道养生术及道家医术。他继承了全真金

山派的丹道功法真传,经过多年修持,对先天气功的炼养有不少见解和体会。他常说;

先天气功对延年益寿大有好处,他之所以年过八旬仍然体魄强健,就是多年来内炼丹功,

外练武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结果。他自言其对炼先天气功的体会是:首先要炼精

10

化气,即要作到静养化气,聚性止念,凝神气穴,心息相依,炼液化精,注意活子时和

采药火候,达到精即归炉,以火化为元气,这是气功的第一阶段。然后再聚火开关,这

一阶段要达到气足开关,八脉俱通,周天运法,还精补脑,气就神交,任督自转,最后

便能阳关止闭,使人耳目聪敏,神气充足,自然可以防病强身,保健延年。匡常修道长

是道教丹道的虔诚信仰者。

“十道九医”,是说道教炼养术与医术有着密切关系,10位修道者便有9人懂医

术。匡常修也正是这样一位道长,他学过医、行过医,数十年来坚持为众医治各种疾

病。解放后,他走出庙门行医济众,工作和生活十分艰苦,如今回忆往事,他风趣地说,

那时是“挑着扁担满山转,就着凉水吃冷饭”。他一边行医,一边还得安排时间干农活,

种好庙里的地。直到1958年青岛市佛道教巡回医疗站在沧口设了分站,才请他去作“坐

堂医生”,不再挑担到处转馏了。“”期间,他被迫离庙返回胶县老家,过着半

农半医的日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乱返正,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

策,1980年,嘻哈包子铺 匡常修道长又得回到崂山太清宫。1985年7月间,太清宫正式由道众

自己管理,并被列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匡常修道长被道

众推选为太清宫监院、青岛市道协和山东省道协负责人。匡道长矢志重振崂山道风,一

方面募缘修葺宫观,重振教务,一方面率徒学习道教经籍和传授崂山武当内家拳术。他

现在虽已86岁高龄,仍然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动作敏捷,思想清晰,每天起早贪黑,

忙于教务和培养青年教徒。他说:我一定要把太清宫建设好,管理好,还要使崂山派的

武术与医术发扬光大。

如今,崂山太清宫的风貌已经完全恢复,每天浸晨和傍晚,都可看到一位银须飘

飘、动作矫健的老人在演武教徒,这就是驰名武林的匡常修道长。

11

3.道教仪规及用品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

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

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

在道教宫观里,人们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

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法事。“斋”,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

者庄诚。道教吸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其目的初为“积德

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修道”,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十分重视修斋,并制

定了一整套斋法,是以持斋奉道。“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

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醮有“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祀雨九龙醮,罗天大醮等。

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

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法规。宫观道众每逢朔月、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

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道教常用斋醮科仪有:

一、早晚坛功课: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一是修真养性,二是祈祷吉祥,

三是坚定道心,四是超度亡灵,五是体现宫观道风管理。

二、祝将科仪:祝将科仪是恭迎神真登临坛场,显示祖师赫赫威灵,降临坛场,以护经

护道护坛庭,达到道门常清静。

三、祭孤科仪:常用于道教晚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即祭祀孤魂,为亡灵超度。

四、祝寿科仪: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时的科仪。

五、庆贺科仪:亦为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日的科仪,一般在祖师圣诞日白天举行。

六、接驾科仪:道教专用于玉皇巡天之晨的科仪,宫观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子时(即零

点)举行迎接玉帝圣驾大典。通过此仪延请玉帝降临人间,赐福禳灾,延龄益寿。

七、大回向科仪:常用于道场圆满时的一种科仪,通过此仪,仗道威力,愿罪消除,常

转,普度品。

八、进表科仪:进表亦称“化表”、“焚疏”,是道教斋醮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仪,广泛应

用于各种大型的斋醮活动中。通过此仪,道士将书写信众祈愿的表文呈达天庭,祭告上苍;

众圣降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九、水火炼度仪:道教斋醮中常用的一种科仪,用真水真火,交炼亡灵,拔度幽魂。

十、灯仪:道教斋醮中常用的一种科仪。指以灯为主要法器的一种仪式,多在日落后举

行。通过此仪,照耀诸天,续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狱,上映无极福堂。

4.道教文学及艺术

道教文学是以宣传道教教义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内容的各类文学作品。从总体上来

看,道教文学可分为道教散文、道教诗词、道教戏曲、道教小说四大类。《道藏》五千多卷

经书,大半属于道教散文。按题裁分道教散文包括议论散文、叙事散文、赋体散文三种。

12

绘画作为一种具象性的艺术形式,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经被道教中人及崇道画家作为宣传

道教思想或表现修道情感的方式,且形成多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类型是神仙道人画。神仙

道人画是以神仙或道人作为艺术对象的一种绘画,也就是说这种绘画是以神仙故事、道人活

动为题材的。首先从道经中就可以到许多神仙画,最有名的要算《太平经》内的《乘云驾

龙图》。这幅图虽然有许多陪衬性的画面,但其主角却是天尊。作为道经插图的神仙人物画

较著名的还有《三才定位图》、《玄元十子图》等。随着道教组织的壮大、宫观建设的发展,

道教壁画也应运而生并逐步增加。道教壁画题材多样,但最基本的还是神仙人物、故事画。

据有关资料看,这类壁画在宋代以前就有了,并且出现了道教壁画的著名画家,像吴道子即

是此类人物。今所见山西永乐宫壁画可以说是道教壁画鼎盛的历史见证。

在雕塑方面,南北朝时道教已开始注意神像的塑造,《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已

对神像仪容、衣着等的塑造法作了若干规定,大约出于唐代的《太上洞玄灵宝国王行道经》

又对制作神像的材料作了说明,谓「随其所有,金银珠玉,绣画织成,刻木范泥,凿龛琢石,

雕牙镂骨,印纸图画」等均可。因此,历代的石雕、玉雕、木雕及泥雕、铜铸神像均有制作。

保存至今者,除散见各处的单件作品外,以各地道教摩崖石刻道像和宫观泥塑、铜铸像为两

大宗。道教摩崖石刻道像遍布于全国各地。创作时间,上起南北朝,下至明清。现存较著名

的有太原西南的龙山石窟,窟内雕刻三清、虚皇、张天师及北七真等石像多尊。至于宫观铜

铸像,以武当山现存的铜铸饰金神像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的还是稀世珍品。

道教建筑是以道教宫观为主要形式、体现羽化登仙信仰精神的一种宗教建筑。其门类有

桥、坊、榭、塔、亭、台、坛、门、阙、阁、廊、斋、轩、舍、馆、楼、庙、府、堂、殿、

观、宫等等。这些建筑门类或用以祭祀,或用以斋醮祈禳,或用以天津市北辰区 修炼,或用以生活居处,

或用以游览休憩。作为一种建筑体,道教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艺术价值。一

般地说,道教名山宫观建筑,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园林式建筑,是渗透了道教文化内蕴的艺

术结晶。据称,道教最早的宫观建筑是陜西省周至县的楼观台。魏晋以来,特别是唐宋时期,

由于有了统治者的扶植和文人士大夫的参与,道教获得大发展,其宫观建筑随之大兴。大江

南北,有所谓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无处不有宫观楼台之建筑,像五岳名山中的东岳庙、

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均以其规模宏大而著称。其它如北京的白云观、江苏茅山的九霄万

福宫等也各具艺术特。

5.道教活动、论坛

山东大学道教与科技研讨会;中道协与江西南昌西山万寿宫合办第十届道教净明道文化

研讨会;上海道教文化研讨会;四川大学举办道教养生文化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成

都市每年举办一届的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

可见道教文化的魅力所在,青羊区应该利用好其特有的青羊宫道教资源,利用道教文化

节的平台,发扬道教文化,为青羊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6.道文化专题旅游

道教文化崇尚仙山灵地,道教建筑多位于风景绝佳之地。可以组织设计如道教寻源游、

道教名山名观游、道教文化体验游等等专线旅游,形成并推广一系列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特

旅游活动。

13

三.道缘别观

中国道文化的集中展示体验区

1.定位

荟萃传统道文化精华,体验中国道文化魅力

品味无为自然生活,修炼德道兼备人生

2.功能

道文化展览馆、道文化演艺论坛中心(道教洞经音乐、道教礼仪、道文化论坛等)、茶

社、武馆、道家餐馆、医馆、药馆、针灸、风水预测、图书音像、旅行社、工艺品(道

家仙剑、塑像、吉符等艺术品)等。

3.空间

一部分位于紧邻青羊宫东侧的沿街506厂宿舍拆迁区域,与青羊宫呼应而建。以特餐

饮和医药为主,形式为步行商业街,风格为仿古,为2~3层;

另一部分位于原陈麻婆豆腐店区位,基本正对青羊宫主门。以展览和论坛中心为主,形

式为组团建筑,风格为后现代式(以现代形式材料为主,含古典符号意蕴)为主,建

筑为1~2层。

本文发布于:2023-04-11 16:0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568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海螺沟
下一篇:三亚鹿回头
标签:成都青羊宫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