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图片

阅读: 评论:0

中国自驾游网-国际青年旅舍

<a href=http://www.035400.com/whly/1/343608.html style=颐和园图片"/>
2023年4月13日发(作者:梦之旅旅游网)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1

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给予孩子的关怀。特别是

后进生。如一个微笑,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孩子呢?他们充满自

信之余,也会想到:老师是在乎我的.我要好好表现!

可我认为除做到这些外,我们还应多和孩子握握手.让他们在和老师握手的

一瞬间,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

今天我上第18课《颐和园》时,让全班孩子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理

由.当让孩子们交流时,大部分都能比较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对于胆小而

又想表现自我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时他最需要的是鼓励.我说:“老师也

很喜欢这部分,也有自己喜欢的理由,可都没有到知己,真遗憾!我的知己在

哪?”话音刚落,一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孩子说:“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

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我觉得那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我好像闻到了花

香。”“我终于到知己了.握个手吧!交个朋友!”我兴奋地说。其他孩子情

绪高涨,都有跃跃欲试的表现。接下来的时间这位“知己”比以往任何一节课都

要专心.直到下课还跟在我身后,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我微笑地摸摸他的头……

由此可见,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给予孩子的却是无穷的力量!在孩子需

要关怀、鼓舞时,别忘了和孩子握握手!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亭台楼阁、长

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

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四步: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2、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3、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4、点点积累勤于练笔。

一、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出描写学生喜欢的

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进行

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__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

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

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

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

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

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

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

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

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

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

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

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

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

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

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

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

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

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

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理解课文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

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

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样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

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把学生带入了一幅

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通过教学这样的__,我觉得学生是非常喜欢看到这些美丽的景的,当他们

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超常发挥,读的是有声有,说的也是非常

活跃。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还会注意课堂

教学的生成性效果,教师的评价语能够起到对学生评价、激励的作用。

五、课后延伸。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让学生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简单写写下面这个美

丽的公园吧!

六、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

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

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

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习的方法,

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

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

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

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__,也是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中,我们围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来展开

讨论。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2345段,从中提取描写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

明湖、十七孔桥等美景的好词句交流,朗读,好几个同学读到“昆明湖静得像一

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这一句,我根据课文中的泡泡问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里?学生们在思考,

课前学生只是根据老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去读课文,认生字,围绕一个主线问题,

相关的答案,没有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小泡泡)。有的学生说:

因为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所以,在作者看来,游船从湖面上是滑过,而不是

“划”过。这是范玉涵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

像一块碧玉这一句我认为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则

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昆明湖的静。多么准确的描述,精炼!这个小姑娘平时总

是默默地一言不发,但是__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一发言就博得同学们热烈掌声。

我赶紧跟上一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的“几乎”可以省略吗?学生略

一思考,就回答说不能省略,因为不可能不留一点痕迹。从而懂得作者的用词准

确了。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

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

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

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

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

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

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

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

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

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

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

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

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

特点能够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

活动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

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

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

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

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

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

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

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

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

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碧云山庄 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

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5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移步换景的方法分别写了颐和园的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展现出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

美之情,在教学之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对于游记课文,我认为应让学生先从

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掌握课文结构,明确作者带领我们游览的是颐和园

的三个景点,并明确游览三个景点的先后顺序。所以在教学中这一点放在了首要

位置,学生们在这一点上是达到了我的预期的。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__内容美

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

记忆课文内容,练习表达。于是,在教学中,我根据__内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

点,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对长廊进行介绍,但由于我对学生的启发不

够没有使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第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场境。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

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

话的激活者。但由于自己不够活跃,且在教学中的提问方式不正确,学生回答问

题并不积极,导致课堂对话有些沉闷,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6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

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

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

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

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

写万寿山的景。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

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三写昆明湖的景,分别介绍了长堤、

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

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

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

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

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制

作课件时我考虑到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如果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你最想在

哪里摄影留念?”来学习的话,课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

决定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习。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

样的方法虽然使得教学流程清晰,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

朗读使豪大大鸡排 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__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

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

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

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

大,受到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

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

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

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

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7

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复习引入时,学生表现活跃,对答如流,很快引

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理解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

的特点。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学习,指名学生读这个自然段后,我提出了第一

个问题:“划出表现长廊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请学生举手回答时,望向学生,

全班60人举手的学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学回答问题,也只有一位同学回答

正确。学生这种由热情到冷淡的学习态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后面

的学习怎样进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对学生做鼓动工作,要求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

的问题。同时,再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快,学生基本把老师提出的问

题解决了。我再进行“列数字”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都明白了长廊的特点,

体会出长廊的美。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逐步高涨起来,我也感觉到自己有一种满足

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进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

已回到复习引入时的样子,情绪不断地高涨。于是,我在学生热烈的氛围中与学

生一起总结了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说──读。后面2个自然

段的学习由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一节课就这样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的表

现总是越来越好,授完这节课,我也不禁长叹一口气。我想:课堂教学灵活调控

多重要啊!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

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生预习比较充分,

课堂上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视频,学

生被颐和园的美景所深深吸引,此时我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

课后,我让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再一次修改写游览街

心公园的习作,大部分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利写,突出了重点,进步很大。学习

完这一课,我感到学习写作方法很重要,但是恰当地适时地给学生创设运用的机

会更为关键。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9

三十五分钟的课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久久沉浸在这堂课的教学里。早在十

多年前,曾经去过颐和园,但是没有太深的感受,当抽到这堂课,我反复阅读教

材,查资料的时候,才发觉颐和园居然是那样美,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准确和生

动。每读一次,总会有新的感受。我开始喜欢上这篇__,每一大胜关 处景点开始细细推

敲。从整篇课文来看,《颐和园》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

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三处景点介绍颐和园的美景,学生对这三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

就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顺学而导,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课文优美的语言以

及每处景点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抓住景点特点与生以读促悟

通过深入研读教材以及向老教师的学习,我发现本节课不但文字特别优美,

而且条理非常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仅仅三十五分钟

的课堂,究竟怎样取舍呢?我们决定抓住每处景点的特点,通过老师的点拨,艺

术的导学,让学生自己感受每处景点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读。比如学习“长廊”

一段,我首先抓住“长、美”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谈感受,然后创设情境,假如

你就站在这长廊之上,微风轻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一下子就到“神清

气爽”这个词,然后再带着这种感觉去读,长廊的长和美尽现眼前。学生自主感

受,自读自悟,以读促情,用情促读。另外这里还体现出了三年级段的训练。

二、鼓励质疑问难协生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

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三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

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

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

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

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本节课中,我没有包办代替,让学生质疑问难,进行

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其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

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说明了发现疑问的重要性,也鼓励人们质疑问难。在

处理字词的环节中,我发现有难读的词语,也有难以理解的词语。备课时我就充

分备学生,想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词语不明白,随机处理,有的配以图

片说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释。学生难理解的,也先让其他同学谈词义,自

主权放给学生,一切以学生认知为基准。其二,在朗读感山东地图 悟昆明湖一段处,有一

个难点,就是体会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滑”过的“滑”字用的恰到好处。怎

样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设计了几种方法。最后的课堂上,由学生体会静字入手,

哪里还能感受到湖水“静“,由此到第二句话,随后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说到

平时划船用的“划”字,二者是否可以换一换,为什么?然后让同桌合作探究,

议一议,由后半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体会出“滑”字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三、合理拓展想象促生别样“练笔”

备课的时候,我特地了很多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来

看、反复读,品味。在处理十七孔桥一段时,原本想一些桥上狮子的图片来看,

却发现还没有想象中的姿态那么多。于是课堂上,先让学生到“姿态不一”这

个词。然后拓展想象,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会有什么姿态?在表

达的时候,通过教师巧妙地一引:这么多的狮子,有——的,有———的,有—

—的,还有————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

同时也十七孔桥的狮子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刚抽到后,试讲了两次,其余时间都是在反复

研读教材,修改教案。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也到了不足之处。课堂上讲到

万寿山那一段时,孩子们从图中排云殿的位置迟迟没有对,又读过以后,仍

然比较模糊。我想如果这堂课再重新上的话,在这个地方,我会从观看排云殿的

位置入手,因为是从山下看山上,所以葱郁的树丛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

香阁往下望,相信会看的很清楚。这样来进行导学会更好。

紧张的课堂教学结束了,颐和园似乎已经学完了,我却感觉意犹未尽,真想

再去颐和园里亲自去体验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去走一遭,相信会别有一番

滋味!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10

一、交流导入: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二、学习新课: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处景

物仔细读文,画出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

内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长廊(抓住“长”和“美”两个特点学习体会)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

分成273间。”(抓住七百多米,273间这两个数字感受到长廊的长!读出长廊

的长。)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

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另一种花又开了。”

(理解“横槛”,观看横槛上的彩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读出心中的敬

佩,赞美之情。)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

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

的?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1、体会作者抓住重点景物来描写万寿山的美。

站在万寿山的山下往山上看,可以看见佛香阁和排云殿;站在万寿山的山上

往山下看,颐和园景大半收在眼底,可以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

顶和朱红的宫墙。向前看,看见昆明湖。向东远眺,可以看见城楼和白塔。

2、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的琉

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

伟气势。)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

示颜的词,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及古古香的美。)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

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A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①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②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B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C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三)昆明湖(重点学习“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用自己的话

说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

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自的

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__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四﹑运用文中的写作方法,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一次小练笔。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

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

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

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

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

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

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

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

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

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

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

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

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11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

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__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

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

颐和园的湖光山、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

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先抓住“长”的特

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

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再写站在佛香阁的

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分

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

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二、反思: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

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尊重

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2.我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重视背诵、

积累语言,但所给时间较少。

3.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说也说不尽。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

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教师可作为对课文描写的扩展延伸。让学生极尽自己

所能,有的从网上查有关颐和园中的其他景观的资料,有的可以在网上下载了

一些图片,有的可以去图书馆阅读。学生互相交流,对课内知识进行补充,培养

学生能力。

4.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较、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课件,

看录象,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

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

导划重点词句,引导背诵优美的句子,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

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不足之处: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

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

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

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北京国美营业时间 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

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

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课堂教学节奏较缓慢,在第四,五节中

应先看录象,再品读课文,次序有些颠到,在让学生想象狮子的不同形态时,可

以再一些狮子的图形来补充,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再拓展些。今后应在教学中逐

步改进。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12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

写作顺序很明显,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者的身份

走进文本,感受颐和园的美丽风光和作者精美的语言文字。

一、自渎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游览顺序。

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游记课文的经验,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出

“课文写了哪几处景点?你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到

了每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并且从中知道了作者些了哪些景点,__的写作顺序

也就很清楚了。

二、以导游的身份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个当游人,一个

当导游,选取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把课文读美,把景点特点介绍出来,然后在

班上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展示时,很

多同学不仅把课对中国免签的国家 文读美了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向游人介绍了颐和园景点的特

点。在分段学习展示时,我发现学生能够把自己选取的段落清楚的介绍出来。

通过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

挥,自由想象,学生充分发挥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他们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

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学生资源共享了。

三、课后延伸,巩固学习。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我让学生对全文写一篇导游词,并加以此来达对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觉得懂教师不仅自己要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且还要引

导学生怎么样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

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

积累、运用语言的好__。

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并抓住

了景物的特点,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我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

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在互动交流中,我相机出示有关

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

二、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__层次清楚、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在教学时,我围绕“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地点转换的语句,然后再组织讨论交流。让学

生明白这就是按地点转换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

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

这次游览的路线,让学生将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习作者移步换景、

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三、研读语句,品味语言美。我先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点好好读,勾

画句子品味。目的是让他们潜心读书,真正地走进课文中。并在重点词句上引导

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各有特点,作者描写的

方法也不同。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课下我让学生写一篇导游词——《游戚城公园》,

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14

今天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颐和园》这一课。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

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

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能清楚明了课文内容,我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的大量图片,使学生

借鉴图片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多媒体的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

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多

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

欣赏美丽的风光。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精

心地制作课件,希望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

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

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因此,

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希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

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己

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

生说到那处描写,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

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

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__段落

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

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

学生对__的了解,但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特别是由于

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己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

不强。通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

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

彩。

2023年《颐和园》教学反思15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

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自由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

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

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平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字说明船是随风

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

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人相同的感受

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近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

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

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

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

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

之一。

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习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

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

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

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

本文发布于:2023-04-13 20: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722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徐州丰县
下一篇:神木
标签:颐和园图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