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博物馆

阅读: 评论:0

南华寺攻略-波多黎各地图

<a href=http://www.035400.com/whly/1/632596.html style=四川省博物馆"/>
2023年4月17日发(作者:盘龙峡生态旅游区)

中国琴学研究四川博物院馆⾥收藏的古琴,竟有如此深厚的故事

雷琴是唐代西蜀成都雷⽒家族所制古琴的统称,从盛唐⽞宗开元年间到晚唐僖宗咸通年间,历

时160余年,有三代9位斫琴⼤家号称“蜀中九雷”,特别以雷霄、雷威最负盛名。裴铁侠所得“⼤

雷”即雷霄所斫琴,曾为四川著名古琴家叶介福旧藏。叶⽒乃清末⼈,祖籍四川成都,蜀派古琴

的著名传⼈,师承清末青城⼭道⼠、蜀派创始⼈(再兴者)张孔⼭。

成都张孔⼭系青城道⼠,与⾢⼈叶介福(字宗祦,晚清、民国初成都著名古琴家)共为《茅台专卖店 天闻

阁琴谱》纂集诸谱,内唯《流⽔》⼀曲,是其特⾊⽿。叶⽒旧藏⼤雷琴⼀张,为雷霄制,当时

驰名遐迩,今尚在。其琴甚古朴修箿,昔在北⽅所见,称为雷琴者,均不类此,为成都第⼀琴

矣。⾄于宋元琴尚多,明琴佳者甚少。南⽅海上必有特闻,仍盼随时惠⽰,作为笔谈,与会亦

佳。

裴铁侠所得“⼤雷”即为雷沈阳电影 霄所斫琴,曾为四川著名古琴家叶介福旧藏。此后不久,该琴即为裴铁

侠所获。裴⽒即将“双雷琴”⼀起拍成照⽚寄给查⾩西,刊登在1937年10⽉出版的《今虞琴刊》

杂志上,这也是“双雷琴”仅见的传世图像。由于当时摄影技术和印刷⼯艺相当有限,刊⾏的古

琴图⽚⽂字不甚清晰。

西蜀古琴受地域⽂化影响甚深,唐代著名的⼤琴家赵耶利曾云:“吴声清婉,若长江⼴流,绵延

徐逝,有国⼠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时之后。蜀中⼭⽔急,飞瀑悬泉,惊浪雷

鸣。”四川古琴于晚清取得重⼤发展,青城⼭道⼠、蜀派再兴者张孔⼭在四川传授古琴,闻名⼀

时,所谱《流⽔》《醉渔晚唱》《普安咒》《潇湘秋云》等曲尤为世⼈传颂,传琴艺于弟⼦华

阳顾⽟成、陕西邠州唐彝铭及成都叶介福等⼈。清光绪元年(1874),张孔⼭协唐彝铭将其多

年搜集的数⾸琴曲谱集详加核定,选出145⾸编成《天闻阁琴谱》,由其弟⼦叶介福⾃助刊⾏。

此书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成为蜀派的主要琴谱,影响深远。叶介福被唐彝铭列⼊《斫

琴名⼿录》的最后⼀位。

“清夜钟”古琴,仲尼式,清代咸丰时期制。通长119厘⽶,额17.9厘⽶,肩19厘⽶,尾12厘⽶,

厚5.6厘⽶。漆⾊断纹原为朱漆,于琴名附近⾯漆剥落处可见,其后改为⿊漆,未见断纹。琴

材配件:桐⽊⾯板、蚌徽、⽜⾓轸、乌⽊雁⾜。岳⼭、承露、龙龈、冠⾓等俱以红⽊制成。琴

腹款识:龙池内两旁倒刻⾪书两⾏“咸丰庚申锦江叶介福监制”“第四,梓⼯何湧⼭造”。琴背铭⽂

是在轸池之下刻⼤字⾪书琴名“清夜钟”三字。

图5:“落霞”七弦琴正⾯

“落霞”七弦琴(图5、图6),落霞式,通长121厘⽶,肩宽19厘⽶。⾍伤多处,通体有裂纹、碰

伤,头部漆脱,通体呈⿊⾊,琴⾯为桐⽊,嵌螺钿⼗三徽。琴⾯张弦7根,其中有3弦为后

配,7枚轸为⽟质,琴边为焦叶边,底⾯为梓⽊。底腹下部右侧阴刻楷书“黄⽯程廷甲斫制”,旁

有篆⽂“华”字⼩印⼀枚。左侧阴刻⾏书“叶介福重修”,旁侧有篆⽂“崇祯”⼆字。叶介福重修落

款,琴腹内所刻铭⽂为底板所遮,仅见“道光”⼆字。说明叶介福不仅能弹琴,也能斫琴。

图6:“落霞”七弦琴背⾯

裴刚(1884—1950),字铁侠,号雪琴,四川成都⼈,蜀派琴⼈,原名⽟鸶。⽗亲裴良从为

清末举⼈,曾任地⽅教谕。裴铁侠⾃幼承⽗亲教导,勤奋好学。裴铁侠早年曾两次留学⽇本,

在⽇期间加⼊孙中⼭的同盟会,与近代四川著名⾰命家吴⽟章先⽣为同窗同室挚友,在这期间

改名裴铁侠。1921年毕业于⽇本法政⼤学,获法学学⼠,回国后在民国政府任职。1915年秋裴

铁侠开始研习琴学,⿎琴挥洒⾃如,字正⾳圆,余韵满指,代表琴曲有《⾼⼭》《秋鸿》《胡

笳》等。

图7:“醉⽟”琴正⾯

图8:“醉⽟”琴背⾯

裴铁侠还是⾼⽔准的古琴收藏家,收藏有20多张唐代⾄清代名琴,有⼤、⼩雷琴,还有“诵

馀”“醉⽟”“浮⾹”“龙嗷”“古龙吟”“寒⽟”“⽵寒沙碧”“引凤”等。他的古琴相继被其他博物馆收藏,其

中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五代“引凤”百衲琴、宋代“⽵寒沙碧”琴、“醉⽟”琴(图7、图8)、元代“浮

⾹”琴(图9、图10)四张古琴。宋代“龙嗷”琴现藏于四川⼤学博物馆。明代“虎啸上海机场到上海南站 ”琴今藏于陕西

省历史博物馆,这张古琴是裴铁侠送给学⽣李璠的,20世纪50年代李璠个⼈把这张琴送给了陕

西省历史博物馆。唐代“古龙吟”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裴铁侠曾将斋中⼤、⼩雷琴与“古龙吟”“龙

嗷”并称为“四唐琴”。其中⼤、⼩雷琴最为闻名,裴铁侠将⾃⼰的琴室命名为“双雷琴”。

图9:“浮⾹”琴正⾯

图10:“浮⾹”琴背⾯

《今虞琴刊》中收录了⼤、⼩雷琴与“诵余”“醉⽟”“浮⾹”等五张琴的相关资料。蜀派琴⼈喻绍泽的

⼥⼉喻⽂燕回忆“⼩雷琴”的来历:“有⼀次裴铁侠外出去郊游,在归途中经过⼀家⼤富⼈家,⾥

⾯有⼈在弹琴,于是他敲门⽽进,进屋看见有⼀张琴挂在墙壁上,他⼀看是⼀张好琴,于是向

这家⼈买得⽽回。”这是“⼩雷琴”的来历(裴铁侠讲给喻绍泽听的)。

裴铁侠久居成都受蜀派琴学影响,著述推重蜀派琴学,最有⼼得的琴曲当属《⾼⼭》《流⽔》

和《离骚》,他特别精于蜀派张孔⼭的七⼗⼆滚拂指⼿法的研究,于《秋鸿》《胡笳》《⼋极

游》诸⼤操造诣亦极⾼,可谓当世蜀中古琴家常州团购 “张孔⼭”。其“批正《流⽔》赝本,并将原本逐段

批明,20余年研习⼼得随笔写出,或亦略有补于今之弹《流⽔》者”。“⽵寒沙碧”(图11、图

12)也是裴铁侠重要的古琴收藏之⼀。该琴底颈部刻楷书铭⽂⽈:“杜陵抱稷契之怀,⽼⽆所

施,将赴成都,指点浣溪,寄情幽独,⼤有终焉之志。余筑琴堂于沙堰,沿溪绿⽵从茂,亦⾜

以畅续幽情,⽽此琴修茸适成,因名以志之。”题款“⼆⼗七年花朝铁侠元翰录镌”。

图11:“⽵寒沙碧”琴正⾯

图12:“⽵寒沙碧背⾯

“⽵寒沙碧”琴名来源于诗圣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胖仔肉蟹煲 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中的⼀⾸:

⽵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

过客径须愁出⼊,居⼈不⾃解东西。

书签药裹封蛛⽹,野店⼭桥送马蹄。

岂籍荒庭春草⾊,先判⼀饮醉如泥。

此琴造型秀丽清雅古朴,制作于宋。该琴铭⽂镌于民国⼆⼗七年(1938),介绍了他修筑琴堂

于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的沙堰,镌刻⼈为裴铁侠第三⼦裴元翰(字墨痕)。

《今虞琴刊》载裴铁侠⼤、⼩雷琴以及宋“醉⽟”、元“浮⾹”琴之外,尚载明“诵馀”琴,仲尼式,

⾯为桐⽊,底为梓⽊,通体蛇腹断纹,声⾳宏润,螺钿徽,紫檀岳尾,凤沼內腹左刻“⽯阶张崇

之珍藏”,右刻“徐锦堂监修”。“天启⾟⾣仁和⾦永叔斫。乾隆甲⼦古吴硕扶重修。”《今虞琴刊》

记录中尚有裴⽒⾃注:“张崇之疑即张岱宗⼦与尹芝仙同时有琴名。”

天启年间,苏杭地区唯张岱与尹芝仙同为斫琴名家,裴⽒推测良有以也。重修此琴的徐锦堂为

乾隆时期的修琴⾼⼿。此琴现藏中国私⼈斋中,琴底题刻裴铁侠赋诗两⾸:“'诵馀’失⽽仍归,

将失前数⽇,⽻⾳倏不鸣,若有宿通,感⽽赋句。”

诗全⽂如下:

春来秋去亦荒唐,物我应知⽆尽藏。

名⼠有⼈识荀季,乘风端⼊李膺堂。

⼩弦廉折失清⾳,岂料当时别恨深。

悔吝已销思痛定,⼭居从此伴长吟。

五代斫制的“引凤”百纳琴(图13、图14)当属裴铁侠最著名的藏琴之⼀。此琴之所以重要,是

因其反映了裴铁侠与继室沈梦英的爱情故事。此琴原属民国时期四川印坛⾸屈⼀指的著名篆刻

家沈中(靖卿)先⽣,其⼈精鉴赏,以授馆、刻印、鬻字为⽣。

图13:“引凤”百纳琴正⾯

图14:“引凤”百纳琴背⾯

“引凤”百纳琴的琴⾯由⽵⽚拼接⽽成,形似百衲僧⾐,故由此得名。沈中视之为传家⾄宝,号

为“⽵友”。其⼥沈梦英(1914—1950)平素亦随⽗学琴,颇得要领,属现代蜀派琴⼈。1940

年,沈翁病重,留遗嘱给⼥⼉沈梦英:“若识之,有能操是琴者,是婿也。”当时裴铁侠丧偶鳏居

四年,闻之后⼼动,遂往沈家观琴并弹奏。归来后请媒通聘,沈梦英携琴相嫁,即改琴名“⽵

友”为“引凤”。裴⽒于龙池左右两侧阴刻⾏楷琴铭⽈“引凤质合⽵桐,相传为五代时物,旧藏家命

名⽵友,志其表也,⽽未曾镌,若有所待。余时悼亡丧偶,百优之中获此珍异,因取⽵桐兼喻

之义名之,感吾⽣之未已,寄遐想于飞仙。”龙池左侧阴刻铭⽂:“唯⽵与桐,⾼⼈所倚;并美

兼收,相为表⾥;奇迹异缘,创闻琴史;不施漆髹,断纹如⽔;古意千年,九雷之⽐;永好良

朋,涤烦报喜。”落款“庚⾠秋⽇,铁侠。”(标点为笔者所加)这是近代琴坛的⼀段佳缘,裴铁

侠将这段奇缘刻在琴底。斫琴、赏琴也是裴铁侠重要的琴艺活动之⼀。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喻绍泽4张古琴,即“太古希声”“寒⾹”以及两张⽆命名的七弦琴。喻润(1903

—1988),字绍泽,成都⼈,蜀派琴⼈。喻绍泽是我国古琴艺术重要流派蜀派承前启后的⼤

师,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古琴演奏家。他出⽣于成都的书⾹世家,8岁⼊私塾,17

岁考⼊省⽴外国语专科学校专修英语,毕业后做了16年的中学英语教师。1956年后任四川⾳乐

学院古琴教师,专职教琴。

他⾃幼学习⽤功,喜好⾳乐,先后学习过笛⼦、⼆胡、琵琶等乐器,15岁投师舅⽗廖⽂甫学

琴,得其真昧。终⾝操琴不辍,成为现代有影响的蜀派古琴艺术家。廖⽂甫师承叶婉贞,叶婉

贞师承⽗亲叶介福,叶介福正是张孔⼭最得意的传承⼈。喻绍泽勤奋研习古琴,⼀⽣恪守蜀派

古琴传统的稳健宏伟、苍劲古朴的风格,其代表演奏曲⽬有《秋⽔》《流⽔》《⾼⼭》《孔⼦

读易》《醉渔晚唱》等曲,并重新打谱弹奏。他所打谱的这⼏⾸琴曲独具韵味,平稳中见峻

险,简约中显绮丽。喻绍泽著书琴学,著有《古琴概述》⼀书(四川⾳乐学院油印市东中学羽毛球馆 本)。琴学

⽂论有《古琴演奏简论》《学习〈幽兰〉的经过和减字谱的试译》等,对四川⾳乐学院图书馆

所著琴论进⾏收集整理,集为《喻绍泽先⽣古琴资料汇编》。喻绍泽对弹琴曾总结出两句话:

苦磨巧弹成妙指,妙指飞舞出妙⾳。曾作诗《⽯与⽵(与徐元⽩唱和)》:

⽯爱⽵青,⽵爱⽯真。

君⼦相交,贵相知⼼。

⽼⼦云“⼤⾳希声”。须知⾃然界的万物之声都是⼤道之⾳的显现,此“⼤希之⾳”横遍⼗⽅、竖穷

三际,含盖⼀切者声,⽆需⼿弹⽽遍⼀切处。琴僧与禅师正是体悟到了“⼤道之⾳”的真谛。道家

最理想的⾳乐应该是“⼤⾳希声”“⾄乐⽆乐”的境界。

图15:“太古希声”七弦琴正⾯

图16:“太古希声”七弦琴背⾯

“太古希声”七弦琴(图15、图16)为⼀张益王琴,明代万历(1611~1615)年斫制。通长125

厘⽶,隐间114.3厘⽶,额宽17.9厘⽶,肩宽19.5厘⽶,尾宽14.3厘⽶,额厚4.76厘⽶,岳旁厚

5.52厘⽶,肩厚5.7厘⽶,七徽处厚5.4厘⽶,尾厚4.62厘⽶。龙池呈长⽅形,长22厘⽶,宽2.5

厘⽶。凤沼呈长⽅形,长11.7厘⽶,宽2.4厘⽶。池左楷体墨书“益国仙源道⼈获古桐雅制”,池

右楷体墨书“⼤明万历丙午岁⼦1586年夏⽉吉旦”。该琴⽆弦,⽆轸,两枚雁⾜松动,琴⾯有擦

痕,漆脱落。龙池纳⾳梯形凸起,凤沼纳⾳为常见。此琴为仲尼式,琴式制作规矩。呈漆⿊

⾊。通体起⼩蛇腹断纹,⽆弦、轸。琴背部阴刻篆书“太古希声”。龙池两侧刻⾏书“质以去门,

调以⼴陵。⼀唱三叹,千古希声”。龙池下刻篆书⽅印“益藩雅制”。腹内⽤⽑笔⿊写楷书“⼤明万

历丙戌岁孟夏⽉吉旦”。

藏琴是蜀派叶⽒⼀脉各代琴⼈⼀直保持的传统。叶公介福极其爱琴,他不仅⾃⼰斫琴、修琴,

更珍藏历代琴器数张。“寒⾹”琴是喻绍泽珍爱的⼀张琴。曾成伟(喻绍泽的外孙)说:“爷爷

(喻绍泽)说,我们是蜀派琴⼈,祖师爷张孔⼭道长。我们琴艺上的先辈叶介福拜张孔⼭为

师,叶介福得了真传,把⾐钵传给⼥⼉叶婉贞,叶婉贞⼜将琴艺传给廖⽂甫。廖⽂甫是爷爷的

舅舅,也是爷爷他们兄弟三⼈的古琴⽼师。'寒⾹’与叶⽒⼀脉结缘要从舅祖爷廖⽂甫说起。廖

⽂甫不仅是琴⼈,更是读圣贤书。”廖⽂甫的夫⼈杨⽒是嘉道年间陕⽢总督杨遇春的孙⼥。杨

⽒⽣在望族,嫁妆陪奁丰厚,还陪嫁有⽟轸⾦徽的“寒⾹”七弦琴。可惜杨⽒早年命殒,空有“寒

⾹”陪伴廖⽂甫。民国时廖⽂甫教喻绍泽他们⼏兄弟弹琴,后将“寒⾹”留予妹妹廖佩兰,“寒

⾹”从此成为喻府珍藏。收录于《中国古琴珍萃》。

图17:“寒⾹”七弦琴正⾯

图17:“寒⾹”七弦琴背⾯

“寒⾹”七弦琴(图17、图18),仲尼式,五代(907~979)时期斫制,长122厘⽶,肩宽19.3厘

⽶,尾宽13.5厘⽶,厚2.5厘⽶,隐间108厘⽶,龙池呈长⽅形,长29厘⽶,宽2.7厘⽶。凤沼

呈长⽅形,长10.5厘⽶,宽2.7厘⽶。琴⾯⽆弦、⽆徽,7枚轸被挖去。腹上刻有“寒⾹”⼆字,

满⾝起蛇腹断纹,并有梅花点。13枚琴徽被挖去,略脱漆,脚损脱,通体修补,颈部漆脱落,

缺2枚⽟雁⾜,缺7枚轸,琴⾯漆灰多处脱落。

古琴因其历史久远,⽂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所珍视。它是“世界古代轴⼼时

期,⽂明中唯⼀存活并发展⾄今的艺术”,蕴含了华夏艺术的精髓。古琴⽂化源远流长,承载

了丰富的⽂化内涵。古琴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宣布为“⼈类⼝头⾮物质遗产代表作”,

继⽽⼜充满⽣命⼒地向世⼈展⽰⾃⾝魅⼒。

-参考⽂献-

陈静《四川博物院馆藏古琴略说》

本文发布于:2023-04-17 13:5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4/97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日本静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